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19日在白宫举办国宴款待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著名钢琴家朗朗献艺,演奏中国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一曲。
朗朗白宫演奏之后的第二天,纽约时报1月20日载文解释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来历,并称在国宴上演奏此曲恐怕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选择”。文章认为,这显然是这位奔走于美国和中国之间,致力于融合两国文化的艺术家的“无心之举”。我想不少人同意这个观点,信济就朗朗弹琴事件网上作政治倾向投票发现200个投票中有107人持有这类观点。有34人选择“朗朗是个昧于民主、媚于专制、没有灵魂的音乐匠人”,后一选择的人恐怕多少要仰赖伊萍的“朗朗:一个没有灵魂的钢琴演奏匠”一文。
中国著名民运人士魏京生认为,这是一起有意为之的辱美事件。他在向美国国会领袖发出的一封题为“幼稚的总统招待一名老练独裁者”的信中说,这首歌在中国家喻户晓,可以算是中共最为广泛使用的反美歌曲。魏京生说:“歌词中赤裸裸地把美国军队比喻为豺狼,并要用武器对付它。在美国总统的国宴上演奏这样的歌曲,难道不是对美国国家的极大羞辱吗?”。
伊萍是这样评价魏京生:“虽然我从上次刘晓波获诺贝尔奖到这次朗朗风波,对魏的智慧颇为失望,但我仍然赞同他讲实话的品质。比起朗朗对美国记者采访讲一套(说是选那首歌只因为喜欢melody),在自己中文博客里讲一套(说是要表达中国强大中国人团结,是为了歌词),至少魏是个说自己心里话的诚实的人,还是比朗朗伟大。”
魏京生这个年龄的人应该知道中共最为广泛使用的反美歌曲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败美帝野心狼”,也非常清楚“我的祖国”在文革中被禁,怎么可以算是中共最为广泛使用的反美歌曲。“我的祖国”歌词中并无片言只字涉及“抗美”或“援朝”,也未见一点政治色彩。是有“豺狼”一词,歌曲作者在其前加了很土气的一词“若是”,把唯一的假想敌变成条件性,没有了实质针对性,这样的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放诸任何文化背景和任何时代皆准,使原本是一部战争电影的主题歌完全脱离了战争主题,这在中共战争电影主题歌中恐怕是唯一的吧。
无疑,魏京生的陈述有他自己清楚的不实,不知伊萍判断魏京生诚实的标准是什么?是说自己心里话吗?伊萍文章指责朗朗没有灵魂不诚实则非常明确,即选曲在中文网站里说一套,在西方人面前说的却是另一套。
说到欺骗,我就想起一个故事。State Farmer保险公司曾被控告欺骗,起因是一个医生去修他的宝马车,State Farmer 授意修车行用替代部件来修,医生很不满意,抱怨给作律师的邻居,看了合同,邻居就帮以集体名义控告State Farmer 欺骗,结果State Farmer被判赔10亿美元给所有投保人。原来合同说投保的车修理时是要把车祸损坏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用替代部件来代替原厂部件就不是原来的水平。
我们的说话中也常常有“原厂产品”和“替代产品”问题。我家小儿子3岁时回国待了一年,回来后满口的贵阳口音,人家问他哪里来的,不知4岁小孩哪来的虚容心,说他北京来的。一次在商场遇到一朋友,太太是北京人,朋友给太太说这小子说他北京来的,朋友太太就问我们儿子哪来的,儿子说他从北京坐飞机来的。
朗朗在白宫演出结束后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到:“能够在众多外宾,尤其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元首们面前演奏这首赞美中国的乐曲,仿佛是在向他们诉说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我感到深深的荣幸和自豪。”伊萍就说朗朗在中文博客里讲选那首歌是要表达中国强大中国人团结,是为了歌词。
朗朗写的前部是陈述一件发生过的事,后部是其感受,关键词是“仿佛”,朗朗写的没有涉及为什么选那首歌,尽管发生的事及感受是选那首歌的结果,显然这是两回事。没有这个“仿佛”的话,伊萍陈述的话可以替代朗朗讲的原话。这个“仿佛”使伊萍陈述仅仅是伊萍的推论,这种推论可能成立,并不代表伊萍可以把推论,她自己心里话说成是朗朗讲的,因而伊萍的陈述是不实的,其有很明显的动机,即构成朗朗前后不一。显然,伊萍在用欺骗手法去证明朗朗不诚实。
美国记者采访朗朗,其中一段对话如下:
“记者:该电影(指“上甘岭”)描写的是一场战胜美帝国主义的战争,曾被用来作反美宣传。但当我今天问朗朗时,他说他根本不知道这些事。
朗朗:真相是,我只知道这段音乐曲调优美。我曾经无数遍演奏过这首曲子,因为这首曲子是一首艺术上非常美的曲子。我从来没有想过这首曲子的背景。”
针对这段对话,伊萍就说“显然,朗朗在回答美国记者时否认了自己选这个曲子有任何展示中国的意图,完全是出于曲调优美的艺术考虑(说是选那首歌只因为喜欢melody)。”
又是伊萍自己心里话!
美国记者问了朗朗选这个曲子是否有展示中国的意图吗?没有。显然,是伊萍自问自答,然后就强加给朗朗。朗朗说我只知道这段音乐曲调优美,不知道这是反美电影,没有说选这个曲子完全是出于曲调优美的艺术考虑,而说选这个曲子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一首艺术上非常美的曲子。朗朗的回答相当成熟,不用朗朗回答什么美,美国人只听一下,读一下歌词,便知曲美,词美,内容更美。
在“朗朗:一个没有灵魂的钢琴演奏匠”一文,还有哪些话从北京坐飞机来的,不是原来的水平的,和伊萍自己的心里话。
电影片名原来“上甘岭”,文章中改编成“上甘岭战役”。我想伊萍就希望电影片名是:“打败美帝野心狼的上甘岭战役”。
采访朗朗的美国记者是很有教养和分寸的,没直接问朗朗是不是有意辱美,而说很多中文博客说这是一个世界著名钢琴家利用这个机会在美国向美国人展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朗朗回答:我根本没想要做这样的事。
伊萍就说这里的民族主义,就是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式爱国主义。显然,这不是“原来的水平的”,伊萍为什么这样?伊萍接着就写到“朗朗为什么要在西方人面前掩饰选这首曲子时自己对歌词含义的赞赏?因为他知道,他如果说自己支持中国式的爱国主义,那他就会遭到很多西方人的唾弃,就会失去不少西方市场。”
有人读完伊萍的文章就问“是否是郎朗的灵魂被伊萍博拿走了?”我就问“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