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
在别人博文上留了下言:"柴静作为记者,有资格报道公众关心的话题,但没有资格向
大众论述一个公共、特别是专业性强的专题,更没资格向社会推出科普纪录片。向
公众报道和科普论述(专业知识的传播)是两个概念,在美国新闻中报道健康和疾病
问题时,往往是记者问医生答,没见过记者自问自答。科普是最严肃和专业性强的
记录片。"
结果被博主又写一文冠以:" 对于柴静是记者,没资格谈科学问题”的说法,我必
须指出:这种论调是一种完全不理解科学本质的表现。”
该篇博文是我对“批斗”的回敬。
曾在一所美国荣军医院遇见警察追人,眼看警察要抓住那人了,突然双方在街道两
旁停下来,逃跑的人做了个高兴的动作,就大摇大摆走了,而警察转身回到大楼。
我问旁边的老美咋回事,他告诉我这种小偷的事经常,楼里警察是美国联邦政府的,
职责范围是不能过那街。原来追过界线警察就不是警察了,可见双方都清楚该干什
么不该干什么。
有次见老美新闻报道,一老兄在自家院子里杀了条自已买的猪,邻居报了警,结果
这老兄还真有麻烦,原来他没有杀猪的资格证书。
老美确实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各尽其职,做你该做的,不做你不该做
的。中国不少事难办,也是这一环节上问题,比如环保。大家认为《穹顶之下》是
部难得、成功的环保片,其实这正好折射出中国社会的问题。
柴静的记录片《穹顶之下》说探究雾霾是什么,雾霾的起因和如何治理三个问题,
也涉及到雾霾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当
于科普片。
关键是柴静是否具备制作科普片的资格? 作为记者柴静是有资格报道任何题材,但
报道和科学论述(科普)是两个概念。鉴于民众的广泛性和理解差异性很大,科普片
是最严肃的记录片,要求高度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来说柴静不具备
这方面专业知识。尽管她说她一年里她拜访了好几家国内外研究大气环保的学术机
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采访调查,拜访了国内几个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
洛杉矶这些曾经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也
引用许多科学家、政府官员,以及业界人士的观点。这些也均不表明她就具备向民
众环保科普的资格。整合这么广泛和复杂信息需要专家中的专家,而不是名人。
事实表明,《穹顶之下》是基于事实,观点自由。但由于制作者的原因,引用数据
和事实时,有意识人为处理了不少数据,导致背离客观,无视事实,构成弄虚作假。
网上指责最多的是柴静在演讲中展示的一张图表,她表示“当pm2.5值升高的时候,
人群的死亡率是随之上升的。”。我也指责这张图,只不过我重点是"死亡率"。
原来图上数据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2013年12月在《大气环境》杂志上发表
的一篇论文数据图,原图显示2005到2009年这5年北京pm2.5浓度测定与非事故、呼
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增加百分率变化情况。结果提示这五年北京
市上述三个调查群体死亡率的增加百分率是逐年上升的,特别是心血管糸统疾病,
高达2%。注意:论文是说“死亡率的增加百分率”。
根据这篇论文,紫静说"人群的死亡率是随之升高的。",则显荒谬,是极其不负责
住的行为。 死亡率(mortality)是用来衡量一部分人口中,一定规模的人口大小、
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子一指定因素)。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
为单位来表示;因此在死亡率为9.5的10万人口中,表示这一人口中每年死去950人。
"死亡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百分率"是两个概念。我估计原论文研究者应是在死亡率
上没找不出差别,在死亡率的增加百比率上能显示差别。具体不知原论文作者怎么
算的,是否能这样打比方理解。去年死亡率4.0,10万人口中死去400人;而今年是4.08,
10万人口中死去408人。因此,死亡率增加了0.08,换成死亡率的增加百分率就成了
2%,论文作者的最高是2%,和零比较差别也就出来了,但我看不出这个差别有什么
意义,研究属于探讨。但紫静把死亡率的增加百分率表示成了死亡率时,死亡率就
增加了5倍,如果代回原公式,死亡率的增加百分率就从2%变成了500%,这样科普行
吗?
假设全北京2000万人口都患心血管系统病病,死亡率的增加百分率2%,今年比去年
多死1600人。但在多因素存在情况下,流行病学要调查单一因素非常困难,我不知
论文作者怎么确定多死的是PM2.5导致的。要知通早在1990年,北京就已步入人口老
龄化社会,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
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为170.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
10年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增加了56.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1%。原始论文作者找
出的几个群体死亡率的增加百分率大概只能反映出人口老年化的变化。
在原图有一组重要的数据被柴静用"当PM2.5值升高的时候"一句话代替了。原图上部
是北京2005到2009年PM2.5年平均值, 分别是:76、84、78、69、65,结果显示2006年
PM2.5值最高,以后逐年下降的。也就是说原始图中根本没有柴静说的"PM2.5的升高
",反而是降低的。
不需要人教育,我们都知道需要蓝天白云,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有城信,对社会负责。
谢谢大家来访,不一定有时间回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