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要打韩战,身边人中只刘少奇死命力挺,其他几位或反对或暧昧。
若没刘的死命力挺,毛就真成孤家寡人了。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毛在寻求支持时得到一票半支持,那半票是来自彭德怀的。据说彭一开始持支持态度,但彭有个前提他知道有苏联空军的支援,以彭的经验看如果没有苏联空军支援而与美军作战那无异于飞蛾扑火,后来当彭知道苏联空军无法参战时,便立马就改主意不再支持出兵了。这一来铁杆力挺毛出兵的就只刘一位可爱同志了。
搜索这方面资料,与之相关的信息甚少就算有也不一定可靠。显然这个问题还一直是个禁区,华东师大的沈志华有一本《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该书主要抄袭了《师哲回忆录》,在揭密韩战开战一节里提到刘少奇受毛指派曾于一九四九年六七月间秘密前往苏联面见斯大林,这也许算个旁证。
刘到过苏联,显然也就领教了中苏谈判中的霉头与艰难。
毛派刘去苏联有两个企图,一是请求得到苏联支援帮忙打蒋进攻台湾,具体请求是苏联支援100架飞机并帮助训练培养飞行员担任攻台的对空作战;二是商讨签署新的“中苏友好条约”以便废除旧条约(蒋和斯大林签的)收回旅大(旅顺口和大连)。二战结束斯大林夺回旅顺口后借甲午受辱之名想继续打旅顺口主意,目的是旅顺口属理想天然不冻良港地处战略要塞是通往太平洋的极佳出海口。旅大由俄国人在甲午之前就苦心经营多年了,青泥洼原只是一个渔村,后经俄国人斯科里莫夫斯基的规划才成了达里尼(大连的谐音)。甲午后旅顺口落入日本人之手,二战后被苏军收回,斯大林在出了恶气的同时也想赖着不走。
刘到苏联后,斯大林并没给刘面子,提出只与毛谈。毛没辙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嗖嗖西北风加暴雪于一九四九年底前往莫斯科朝拜斯大林,连春节都是在莫斯科度过的。春节期间毛很想吃顿红烧肉解解馋,但不太清楚最后吃到没有,不过估计苏联大列巴一定没少吃。
谈判并不顺利,一开始毛的两个企图斯大林一个没答应。这时毛才恍惚明白,原来斯大林让他亲自来也只是一个推托不愿见刘的借口,而并非真的欢迎他亲自来谈。毛有种被斯大林诓到莫斯科的感觉,加上被斯大林怠慢,毛的一口窝心气还真的挺难咽下,毛想马上走人回国不谈了。但转念一想,就这么灰溜溜回去会很没面子,即没法交差也没脸见人,既然来了也总得有个结果吧,毛只好不情愿地住了下来。但斯大林依然不愿见毛并把毛当大虾靠起来,百无聊赖的毛一天只三件事,吃饭、拉屎、睡觉,这是毛自己后来自我调侃总结的。毛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从1949年12月6日到1950年2月17日)最后总算签下《中苏友好互助条约》才找回点面子。
这边毛想靠斯大林帮忙打台湾,那边金胖也想靠斯大林进攻南方。金胖密访莫斯科说动了斯大林,而斯大林也顺势看上了朝鲜半岛南方的出海口才默许金胖向南方开战的。朝鲜半岛南北分治是美苏二战后的基本原则,与其说斯大林为了南方出海口的战略利益才默许金胖开战,还不如说斯大林实际是被金胖忽悠引诱后被拉下水的更准确。有专家认为金胖只是斯大林手中的棋子,是斯大林看上了朝鲜半岛南方的出海口利益使决策发生变化才唆使金胖开战的,而俺认为金胖是以出海口利益为诱饵引诱了斯大林使斯大林的决策出现偏差才默许金胖开战的,俺的意思是金胖是斯大林手中的棋子不假,只是金胖是一枚狡猾的有性格的有自我企图心的棋子,如果金胖没有对南韩领土的企图心是不会轻易听由斯大林摆布的。金胖想趁火打劫捞稻草,于1950年6月25日突然悍然了汉城导致韩战全面爆发。
金胖与斯大林的密会毛先被蒙在鼓里,毛是后来得到的通报。韩战一爆发等于打乱了毛的原有计划,毛对金胖的轻举妄动是有微词且不爽的,毛甚至怀疑金胖背地里可能与斯大林有交易。在斯大林的强烈要求下毛才开始算计要不要出兵朝鲜的问题,毛的如意算盘是斯大林最好能先支援进攻台湾,然后再回头支援金胖进攻南韩。韩战爆发后,斯大林一边要求毛出兵一边承诺苏联空军一定支援,毛扛不住斯大林的蛊惑征求各头意见,周恩来表达反对的态度比较坚决,林彪干脆抱病拒绝挂帅充当急先锋,朱、高、任几位也都不太感冒。后来官舌在对这段历史的有限报道中,一般要口径一致地加上一句“毛泽东力排众议”,足见毛当时的处境是十分孤立的。
那么毛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为什么?
各种解读都有,一句“毛泽东高瞻远瞩,力排众议,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破绽,因为力排众议与高瞻远瞩之间不是等式关系。毛既然要打韩战一定有算计,而最大算计不过是出于一种误判:联合国军会跨过鸭绿江进入东北纵深腹地。然而战后美国历史档案解密才清楚,这是一种子虚乌有的误判,美国压根儿没这样计划。
毛的误判不仅葬送了几十万中国军人的无辜生命,也加重了中国人对战争的负担他们刚刚逃离内战战火,最得不偿失的是错过了进攻台湾的时机。也许毛出兵有几种考虑:1、发泄对美国公开支持台湾的不满;2、对斯大林放弃旅顺口签署《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一个回报;3、给斯大林一个难堪,你不出兵我出兵将斯大林一军,体现一种大头气概;4、受与不支持者赌一把心态的怂恿,支持的人太少已令毛感到威风扫地。
归结起来,韩战给毛带来的最大实惠不外乎个人权力的极度膨胀,这对他后来统治风格的负面影响很大。过去官媒一律叫“抗美援朝战争”,现在终于有人愿意改口为“朝鲜战争”。这个改口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的叫法仅仅是一厢情愿,连金胖都不认帐。
刘死命力挺毛,是出于个人原因。
刘来自白区,其资历虽不潜但功劳却不大,主要资历无非是靠当工贼搞工运。影响最大的是挑动安源煤矿工人罢工,文革中这一历史还被移花接木到毛身上(毛虽也去过安源,但工潮的直接领导者是刘)。刘更有三次入狱,三次写切结书投降的不光彩一页。凭刘的这种资历去与个个手上有人命战场上下来的人相比,刘一方面自愧不如一方面会有危机感。同时刘也清醒地知道,毛抬举他上位是用他来箝制那些以功臣自居的人,防止他们别把尾巴翘到天上去。
当毛决定出兵朝鲜尤其受到几乎所有人反对时,刘便认识到这该是他表现的机会了。别人几乎全部反对令毛陷入威风扫地之中,这时能及时死命力挺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以取悦毛的信任。相反如果别人都支持毛,那刘的死命力挺就反倒会显得不那么值钱了。别人的反对等于为刘营造了一个极佳的表现机会,刘也确实需要适时地抓住这个机会,这是刘力挺毛的第一个原因。
刘缺乏战场经验也不太懂军事这本是他的劣势,但诡异的是在表态力挺毛出兵朝鲜的问题上竟可以成为优势。那些战场上下来的人不支持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深谙战争的残酷和没有取胜的把握,这是那些人出于军人对战争的一种恐惧考虑。而刘因不懂这些也就简化和省略了这些恐惧的羁绊,因为不懂也就不必对这些负责。于是刘只需要表明立场以示无条件站在毛一边就可以收获利益和好处,这很有点因祸得福的味道。退一步说,即便刘有战争经验或已对出兵朝鲜的后果有所考虑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难得的表现机会,这是刘力挺毛的第二个原因。
刘是先于毛与斯大林接触谈判的,因此他知道对苏谈判的艰难,也一定清楚一些内幕和知道一些苦头。他明白虽然斯大林同意签署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但苏军从旅顺口完全撤走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斯大林完全可能出尔反尔以中国不肯出兵为由来拖延撤离旅顺口的速度或干脆赖下来不走。有观点认为:毛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是十分被动的,主要是因毛忌惮斯大林的反口而不得不看斯大林的脸色,毛若不出兵恐得罪斯大林是可能的。刘担心和害怕中苏真闹翻的后果,如果真闹翻斯大林就会因此而背信《中苏友好互助条约》不再履行撤离旅顺口的义务,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刘是最早谈判的参与者了解其中的微妙变化,在这点上他的感受或许与那些战场上下来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是刘力挺毛的第三个原因。
从人性弱点的角度来归纳上面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刘是为了表现个人;第二个原因刘是为了钻营投机;第三个原因刘是可以冠冕堂皇地说为了获取利益。当然还有第四个原因为毛抬轿拉大旗。后来刘因力挺毛确实被重用直至被毛委以国家主席,这是毛对刘的奖赏也是有心栽培他成为效忠的榜样以便给他人效仿促使他人都来顶礼膜拜。刘开了对毛个人崇拜的新河,他自己当然也因此而获利。刘从喜剧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做为喜剧者刘虽功不算高却几乎爬到与毛平起平坐的地步,做为悲剧者刘在动乱灾难的文革中被打成头号走资派,这当然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