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人的公开纪录是河南信阳, 时间是59年, 不是大跃进时期。 原因是反瞒产私分抢夺农民粮食。当时河南省也不缺粮食, 反瞒产的原因是干部浮夸之后为填补谎言而硬说农民瞒产。 谁浮夸? 小平的照片说明了一切--〉刘邓。 而毛对瞒产私分的态度见第二次郑州会议, 正式文件删掉了毛很多过激言论“宁可做右派, 也要支持瞒产私分”“不怕开除出党”“重上井冈山”, 最后逼迫少奇等官僚承认“共产风”“浮夸风” 时间是1959年初!! 少奇等阴奉阳为造成信阳饿死人, 有照片为证,你怎么抵赖? 真正的饥荒是60-61-62. 这三年粮食大面积减产是包产到户造成的, 因为地分了之后, 缺少农具无法播种土地撂荒, 单干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有曾希圣,吴芝葡文革期间的检讨为证据)。 后来改口说大跃进造成饥荒, 那是胡说霸道。 对了这三年刘少奇是国家主席,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 “土地集体化,特别是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化以后,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为降低。粮食生产下降也是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而一旦农民从集体化这个人为禁锢的圈子里解放出来,满足了农民自私自利的思想,农业生产力和产量就马上上去了。 ” 这个说法根本就不靠普, 是文人故意掩盖历史的结果。 就60年代来说, 集体化是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不是土共发明的, 因为缺少大牲畜,缺少农具, 缺少壮劳力, 分散土地导致春耕要不撂荒, 要不雇用牲畜劳力而秋季白忙活, 土地兼并的速度奇快。 安徽曾希圣检讨说的很清楚: 包产到户导致减产!《曾希圣搞包产到户是1960年, 连续两年粮食减产低于全国平均, 而63年回复社队体制粮食增产超过全国平均》(万里安徽包产到户也造成粮食减产, 数据放在文章后边, 邓小平是靠编造的数据强迫解散人民公社) 即便是80年代, 也不是包产到户提高了粮食产量, 而是良种化肥! 小岗村也许增产, 数量有限, 至今贫穷。 刘邓等官僚包产到户根本不是为了解决农业问题, 而是要修复官商学黑利益输送链条, 因为没有商人做中介, 官的“临时行政权力”没法转换成“永久的资本权利”, 刘邓的子女也就无法继承他们的权力。 刘邓都是聪明人, 破坏公有制是他们50年代既定的目标, 55年强烈反对合作化, 把高岗折腾自杀了。 到58年又3年超过英国,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而到1960年刚接过国家主席的权位, 马上搞包产到户, 少奇小平绝不是傻瓜, 他们是投资革命的前朝权贵的代理人, 他们是有官僚支持的, 毛泽东建国以后一直是孤家寡人, 几个铁杆盟友高岗,彭德怀也都被官僚集团所不容, 林彪支持过毛泽东, 但是, 林彪的儿子老婆都不支持林彪, 道理简单, 毛泽东是阻挡他们“老子权换钱, 二字钱还钱” 权钱用生殖器分配的拦路虎!, 饿死人是刘邓故意杀人, 为复辟制造舆论, 是谋杀!! 所以, 我不参与争论死的多少人, 将来会清算刘邓谋杀罪的, 犬儒文人们裁剪裱糊的历史被互联网戳破了。 明清文人把汉奸袁崇焕裱糊成英雄还是蛮有效的。 如果没有互联网, 刘邓俩傻人犯也许真能被裱糊成救世主了。 文革老干部为啥被批斗? 误伤是有的, 少奇为了转移视线而鼓动高干子弟杀知识分子人数也不少,后期镇压底层百姓更是鲜血成河, 但是, 这个账是要算清楚, 免得他们故伎重演。 —————— 《毛在1959年的郑州会议上就是孤家寡人了》
查找刘邓等反对“大刮五风的大跃进”的证据之结果 【《刘少奇选集》从1958年5月30日至1961年5月7日,出现了整整三年的文献空白;《邓小平文选》从1958年4月7日至1960年3月25日、1960年3月25日至1961年10月23日,出现了三年六个月的文献空白——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什么比这张照片更能说明问题? 站在稻穗上是直接造假, 而不是受骗 在强国论坛大于网友的《关于“郭兴邦让刘少奇背黑锅”问题的说明》 为了弥补“58.241.188”、“AC2006”这个举证乏力的缺陷,使他们的说法能够有根有据,俺花了一点时间,查找了一下刘少奇、邓小平等人1957年至1961年五年间的讲话、文章,相应的,也查找了一下毛泽东同志同一时期的讲话、文章。 众所周知,根据中央规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必须以中央审定的正式出版物为准,其中,主要就是各位领导人的选集、文集、文选。所以,俺选择了最具权威性的、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刘少奇选集》、《邓小平文选》和《毛泽东文集》,还有《朱德选集》等来查找。 【一】先看《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选集》(下卷)中选入的1957年至1961年五年间的文章,有七篇,即: 23、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一九五七年四月八日) 24、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25、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 (一九五七年五月五日) 26、地质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七日) 27、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一九五八年五月三十日) —— 28、同炭子冲农民的谈话 (一九六一年五月七日) 29、当前经济困难的原因及其克服的办法(一九六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30、在呼伦贝尔盟林业干部会上的讲话(一九六一年八月六日) 其中,在“大跃进”期间,没有一篇涉及到反对“大刮五风的大跃进”的文章,而且从一九五八年五月三十日至一九六一年五月七日,出现了整整三年的文献空白。 刘少奇当时身为主持工作的党的副主席,尤其是1959年4月当选为国家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后,三年时间没有一份文献收入《刘少奇选集》。 此后,虽然有两篇涉及到反对“大刮五风的大跃进”的讲话、文章,即一九六一年五月七日的《同炭子冲农民的谈话》和一九六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的《当前经济困难的原因及其克服的办法》,那也都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一九六〇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之后,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的末尾了。 【二】再看《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中选入的1957年至1961年五年间的文章,共八篇,即: 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九五七年四月八日) 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一九五七年四月八日)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五日) 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一九五八年四月七日) —— 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一九六〇年三月二十五日) —— 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大批提拔年轻的技术干部(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其中,在“大跃进”期间,没有一篇涉及到反对“大刮五风的大跃进”的文章,而且从一九五八年四月七日至一九六〇年三月二十五日,出现了一年又十一个月多的文献空白,从一九六〇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又出现了一年另七个月的空白。前后相加,文献空白期五年间达三年六个月。 直到一九六二年二月六日的《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之前,五年多的时间,《邓小平文选》没有收入一篇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文章。 【三】一个问题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网友要问:如果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确实像“58.241.188”、“AC2006”所说的,是“强烈反对大刮五风的大跃进”的,那么,为什么四、五年期间竟会没有一篇这样那样、或多或少地指出大跃进的错误、哪怕是一个小小错误的讲话、文章呢?这恐怕有三种可能: 第一、他们本来有大量反对“大刮五风的大跃进”的讲话、文章,只是出于某种考虑,不宜收入;第二、他们本来就没有反对“大刮五风的大跃进”的讲话、文章,自然也就无从收录;第三、他们本来就有大量鼓吹“五风”的讲话、文章,只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形象,不能收录。 当然,“58.241.188”、“AC2006”也许会说,这是由于“毛用政治高压强迫别人服从”,所以刘少奇、邓小平等当时才没有说话,或者不能说话,无法发表反对“大刮五风的大跃进”的讲话、文章。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不妨来看一看当年朱德同志是怎样直言不讳地批评大跃进期间出现的问题,甚至直接向毛泽东同志反映的。 【四】看一下《朱德选集》等 在《朱德选集》中,从1957年至1961年五年间的文章,共有六篇,即: 光荣伟大的三十年(一九五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必须重视和加强山区建设(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发展手工业生产,满足人民需要(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勤俭持家(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对农村办公共食堂问题的意见(一九五九年二月——一九六一年五月) 辛亥革命回忆(一九六一年十月十日) 其中,《对农村办公共食堂问题的意见》就明确指出: “农村办公共食堂,都吃一样的饭菜,象军队一样,这有点生硬。军队都是年轻人,又是作战部队,可以这样办。社员的生活如果这样长期搞下去,就成问题了。这是一个关系到几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 (一九五九年二月十七日同中共广东江门地委负责同志的谈话) …… “去年农业是好收成,粮食为什么还紧?主要是吃大锅饭吃掉了。好的,吃了;坏的,烂了。农民对私有制习惯了,分散消费可能节省一些。”(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在庐山会议的小组会上的发言) “群众说食堂有五不好:1.社员吃不够标准;2.浪费劳动力;3.浪费时间;4.下雨天吃饭不方便;5.一年到头吃糊涂面。干部反映食堂有十一“砸”(整苦了的意思):1.把眼熬砸了;2.把会开砸了;3.把批评挨砸了;4.把脸伤砸了;5.把上级哄砸了;6.把群众整砸了;7.把劳动力费砸了;8.把树砍砸了;9.把牲口草烧砸了;10.把锅打砸了;11.炊管人员把鬼日砸了。”(一九六一年五月九日给毛泽东同志的信) 另外,《陈云文选》中也有1957年至1961年五年间类似的批评大跃进期间存在的错误、缺点的讲话、文章。 这就说明,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什么毛泽东同志“用政治高压强迫别人服从”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在领导人的选集、文选中收录反对“五风”的讲话、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忌讳,只要是有,即照收不误。 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刘少奇等人本来就有许多鼓吹“五风”的讲话、文章,只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形象,没有收录进他们的选集、文选呢?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因为: 其一、刘少奇、邓小平当时是主持一线工作的领导人,可他们的选集、文选中选编的这期间的讲话、文章,却少得出奇,同其他时期、同其他领导人的选集、文选根本不成比例;
其二、他们在这期间的许多鼓吹“五风”的讲话、文章,当时都公开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上,早已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比如刘少奇1958年6月14日同全国妇联党组的谈话,1958年6月30日同《北京日报》社编辑的谈话,1958年7月5日在石景山发电厂的讲话,以及在视察河北省徐水县、山东省寿张县时的谈话等等,但都没有收入他的选集。 【五】最后,来看《毛泽东文集》 从1957年至1961年,五年间,不包括有关批示,《毛泽东文集》中收录的有关论述经济建设和大跃进、反对大刮“五风”的讲话、文章,就多达二十七篇。其中,著名的有: 一九五八年三月的《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的《在武昌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五九年二月的《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五九年三月至四月的几篇《党内通信》; 一九五九年六月的《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 一九六〇年三月的《坚决制止重刮“共产风”等违法乱纪行为》; 一九六〇年十一月的《彻底纠正“五风”》; 一九六〇年十一月的《永远不许一平二调》; 一九六〇年十二月的《坚决退赔,刹住“共产风”》; 一九六一年三月的《反对两个平均主义》; 一九六一年六月的《总结经验,教育干部》; 一九六一年九月的《给中央常委的信》,等等……
——————————
第三,就包产到户的结果来看,我认为主席是对的。 我这里给个安徽粮食产量和全国同期对比: 年份 全国产量 安徽产量 万吨 增长(%) 万吨 增长(%) 1959 16968 701 1960 14385 -15.22 674.6 -3.77 1961 13650 -5.11 629 -6.76 1962 15441 13.12 670.7 6.63 1963 17000 10.1 697.7 4.03 1964 18750 10.29 812.1 16.40 1965 19453 3.75 966.6 19.02 …… …… …… …… …… 1976 28631 1684.2 1977 28273 -1.2 1500.5 -10.1 1978 30477 7.8 1482.6 -1.2 1979 33212 9 1609.6 8.6 1980 32056 -3.5 1453.9 -9.7 1980年比1976年增长 12 -13.67 60年底曾希圣在安徽开始搞包产到户,粮食减产幅度比同期全国(未搞包产到户)减产幅度大,七千人大会后,曾希圣下课,李葆华取消“责任田”,继续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进行集体经营,安徽逐渐恢复,增产幅度超过全国。 万里在安徽搞包产到户,安徽粮食减产幅度远大于全国同期,1976年安徽人均粮食产量大约37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以上.而到1980年,安徽人均粮食产量295公斤左右,比全国低10%,这就是安徽带头分田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