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於六十年代的中國,我的生活可以認為是簡樸,或者說貧窮。用當下時髦的語言來概括,我在青少年時代實際上過的是一種“低碳“生活。同現在的消費狀況相比,我那時過得日子真是”Eviromentally Frendly“呀! 你用過搓板嗎? 在我的青少年時代,搓衣板(以下稱搓板)就像鍋碗瓢盆一樣,是每個家庭的必備之物。洗衣服時,把衣服放在大盆里浸泡一段時間後,搓板就被派上了用場。我們先燒些開水,把衣服打上肥皂,然後就在搓板上上下揉搓。那時的衣服大多為棉織品,搓起來很是費力。我家的衣服都是我媽媽洗。一般是每個星期一次。媽媽每次洗衣服時至少要花半天的時間。要是拆洗被褥時,差不多一天就全搭進去了。媽媽坐在小板凳上用力搓洗衣服的情形,我至今仍能清晰地記起。 那時的搓板都是木製的。用久了以後,搓板上的“牙齒”會被磨平。搓板也會越來越薄。洗衣服一般是女人的事,家庭主婦或家裡的未婚女子。因為洗衣服是耗時,單調又費力的事情,為了使這一苦差事變得有趣些,很多女子會聚在一起洗。從六十年代就開始流行,並且到現在仍在流行的舞蹈《洗衣歌》表現的就是一群藏族小姑娘在河邊洗衣服的情形。(要是每人拿一個搓板就更圓滿了)真實的洗衣服遠不如舞蹈中那麼歡快,那麼浪漫。洗衣服是一項很繁重的勞動。不然那麼硬的搓板怎麼會被磨平呢?洗衣服不僅僅使你腰酸背痛,還有你的雙手要經歷熱水,冷水和肥皂水的浸泡,弄得又粗又糙,冬天時還可能裂開許多口子。把一個搓板磨平,一般需要幾年的時間。當幾個搓板一個個用完後,一個女子可能已經走過了從女孩,大姑娘,小媳婦,母親到祖母的人生旅程。人這一輩子能用幾個搓板呢? 媽媽對搓板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它是你洗衣服的幫手,洗衣服時離不了它。恨是因為,只要你的手一碰到它,幾個小時的煎熬就開始了。不再用搓板,從繁重的洗衣勞作中解放出來是千百年來多少勞動婦女的心願。 這一心願隨着家用洗衣機的出現而實現了。當有史以來第一台洗衣機進了我家門時,媽媽高興得眼淚都流了出來。 洗衣機走入家庭以後,搓板的地位一落千丈。(搓板的另一個功能還沒有涉及。那就是把搓板作為“家庭刑具”來懲罰不聽話的孩子或不服氣的丈夫。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搓板是洗衣服用的或如何用,但大家都知道“跪搓板”是怎麼回事。)搓板不再是必需品,而是成了擺設和文物。要是洗衣機早些年發明,《洗衣歌》恐怕也編不出來了。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見人用搓板洗衣服了。洗衣服在家裡也不是什麼值得關注的事情。把衣服往洗衣機里一扔,過一會兒再往烘乾機里一扔。疊衣服到成了最麻煩的工序了。正因為洗衣服太容易了,所以我們洗衣的次數增加了。導致用水增加了,排水增加了,洗衣粉用多了,排污增加了。 過去我們晾衣服,現在我們烘衣服。用電也大大增加了。衣服也比從前用的時間短了。用搓板洗衣服與用洗衣機所耗能源根本不在同一數量級。從環保的眼光看,不管什麼顏色的搓板,其實都是綠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