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们在城市的近郊住了几年后,儿子到了上高中的年龄了。还在我们刚刚搬到这个城市时,就听说了L高中在本市最为有名。所以,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把目光锁定在这个学校。L高中在城中心,我们就开始在其附近看房。L高中附近的房价比近郊要贵很多。按照在国内形成的惯性思维,我们没有多想,买了一个五十年的老房子。草草处理掉了我们在近郊的住房。其实,我们要是在同一近郊区内买房,完全可以买一个又大又新的。可在我和我夫人的脑子里,对买L高中附近的房没有丝毫的犹豫。让儿子上一个最好的学校,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根本不用多想。
我上高中时期,虽然高考已经取消了,但我听过很多著名高中的故事。如辛集中学,在文革前被誉为“高考红旗”,升学率曾达到过百分之百。还有著名的衡水中学。在农场时,唐山知青们经常为是唐山一中好,还是二中好,还是开滦一中好,争得面红耳赤。在我的脑海中,好学校就意味着好的教育的想法已经是根深蒂固了。这一点在国内的事迹情形也确是如此,好高中是大学的通行证。
在儿子的上学选择上,我们就是这么想的。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免将来吃后悔药。
按照我们的设计的轨道,儿子上了L高中,进了Gifted班。四年的高中生活,一晃就过去了。他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拿校级大奖的水平,但至少是上等水平。后来上大学,读研究生,参加工作。一切顺风顺水,没有波澜。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的选择,不能说是英明的,但至少可以说是过得去的。
光阴似箭。一晃十来年过去了。去年,女儿又到了选择高中的时候了。如果一切正常的话,她应该循着哥哥的足迹,上L高中。虽然近些年市里几所其他的学校有赶上或者超越了L高中的说法,但L高中仍然是本市最好的高中之一。前些年,L高中可以接收一些不属于本学区的学生。有的父母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排队两天两夜为孩子报名。后来校方觉得这对父母太残酷了,就改为网上报名。有个中国人在中文网上介绍了他的成功经验:把所有的信息都预先填好。在报名时间到来的前后的几分钟内,不停的按“enter”键。名额在瞬间就被报满了。我们既然有幸住在这个区里,要是不去的话,是不是有点“二”了?
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我们所设想的路子走。女儿说,她不想去L高中。她想继续在她所上的这个有初中班的学校读高中(我称该校为M高中)。要是在十几年前,我可能会对女儿说,你在开玩笑吧,然后就去看电视去了。或者根本不会问也不会听,她理所当然地就去L高中,根本用不着选择。我们当初搬到这里住不就是为了孩子上L高中吗?
在我们眼里,M高中是个很不理想的学校。一是该校在全省几百个高中的排名列在中位,与L高中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二是该校是天主学校,宗教在课程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三是M高中比L高中离家又远。去L高中走路要二十分钟,而去M高中要三十分钟。多走十分钟在严寒的冬天可不是件小事。女儿不想离开M高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她的最要好的几个朋友都留了下来。二是她对去L高中有畏惧感,对自己的学业缺少信心。
我和夫人试了一两次,想劝她放弃继续上M高中的打算。毕竟,我们对她不去L高中有些不甘心。但女儿不为所动。我们没有坚持,就随她去吧。其实,要是我们坚持的话,女儿还是会去L高中的,因为她的一部分朋友去了哪里,有些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
女儿放着又近又好的学校不上,而去又平常又远的学校,这样的事情在十几年前是绝不会发生的。随着在加拿大生活时间的增加,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一味的迷信名校名师。而是注意到了要根据孩子的个体的情况而定。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儿子从小就被贴上聪明,学习好和乖孩子的标签。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从未为他的学习成绩操过心。我们对他的竞争力有信心,认为他在一个优秀学生多的环境中能够应付,他在这样的压力下会成长得更好。而女儿从小就没有表现出考试方面的才能。虽然从五。六年级开始,她的成绩稳步上升,但一直到要上高中时,她的成绩仍然没有达到哥哥的水平。我们听到过一些小孩在高度竞争的学习环境中逐步丧失信心的案例。我们没有勉强她上L高中,其实也是担心这样的事发生在她的身上。
最近,我读到了Malcolm Gladwell的新书《David and Goliath》,里面提到了你是做大池里的小鱼,还是做小池里的大鱼的话题。按中文来讲,就是做鸡头,还是做凤尾。里面讲了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在藤校里挣扎,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喜爱的专业的的故事。也用一些数字说明了顶级藤校里的中下等生不如一些一般学校的优等生在未来发展得更好。而这些藤校里的中下等生在高中毕业时是优于或至少是不次于那些一般学校的优等生的。当初上藤校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当你周围的同学显得比你聪明和优秀时,你可能真的以为自己不行了,自信心受到挫折,从而对发展长生不利的影响。
现在我女儿已在M高中上了一段时间了。到目前为止,她自己感觉很happy,学业,社会活动等各方面都发展良好。将来怎么样,是不是她去L高中会更好些,这些只有天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