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发现国人不爱读书。在我的朋友圈,亲戚圈,家人圈,只有来自北京的啊扑老兄每年会读上10-20本,而且边读边扯。对于我自己,科技文章倒是每周会读几十篇,但是奥巴马读的200本list里面,我仅仅读过两本。虽然每年也会囫囵吞枣读一两本书,但常常不求甚解。
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发现美国人非常热爱阅读,在中午吃饭时,在校车上,至少有30%的人在阅读。在飞机上,美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国外的华人,几乎人人在发微信,写美篇,起码,我没有见到有我们的同胞在读书。
相反,我的微信圈有二百来人,每天会收到各种生活感悟,名言名句,时事评论几十条。似乎人人都是政治家,人人都是高僧,人人的道行都在几百年以上。
几曾何时,我也是一个阅读狂人:在文革其间上高中,几乎每一两周就会读一本书,四书五经,幼学,梁惠王,三侠五义,七侠五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林海雪原,三花 (冯德英),水浒,聊斋,封神演义,镜花缘,东南西北 (薛平贵征东, 薛丁山征西….), 后来上博士,纵然很忙,也会每学期读英文小说2-3本。
中国,是一个流传经典最多,有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是对博学的人的褒扬。 但现在的中国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我的美国朋友,曾悄悄地问我:“为什么实验室的中国人空了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有一份报道说,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董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而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我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现在还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中国人不爱读书,害起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殊不知,当你心无点墨,你行二十万里路球用没有。在金钱至上的当下,人人为财富而奔忙,其心也累,其身也累,可以理解。然而, 不踏踏实实读书的人,财富再多,灵魂的空虚,那就是灾难的开始。
国人不爱读书,害起于从小学到大学的填鸭。人们对纸质书本产生了反感。就如俺读博士的侄女所说:拿到书本就瞌睡。但是,他们对于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从来不会厌倦。他们只是在微信微博里获取信息的碎片,这些碎片,塞满了他们整个心灵。他们不会赏受一种宁静的孤独。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你在阅读时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有人感叹道:“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与其把宝贵的时间耗在刷微信微博之中, 不如花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要知道,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多读几本好书,你会从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