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人已经接种了疫苗,一些人还在等待,一些人在观望。 在美国,还有一大群人拒绝疫苗,甚至把疫苗和阴谋论联系到一起。作为一个在业余时间研究新冠病毒超过一年,并且已经发表两篇论文,第三篇在审的人,常常有人问我,打疫苗有没有效果,副作用大不大?也有人问我, 到底用什么疫苗好? 首先,根据自己和我组里的同事,打辉瑞疫苗的情况,罗列打针后的反应。霍普金斯医院比较早收到很多的疫苗,因为在医院上班接触病人会比较多,到目前为止已经接种了超过两万本院工作人员(四万剂),我也可以在第一批申请接种。我们组一共八个人也已经全部接种。我于三周前注射了第一针,基本没有任何反应。二月三日早上9.40接种了第二针辉瑞疫苗,到目前为止,疫苗反应大致如下: 1. 注射后一小时基本正常,稍微有一点肌肉酸痛; 2. 注射后三小时到六小时,有一点疲劳和胃肠道反应; 3. 到下午四点,觉得有轻微发热,微汗; 4. 下班回家后,仍然有低烧,还是有点胃肠道反应(拉肚子5次)。 低烧持续,没有头疼; 5. 当天晚上,低热,疲劳持续,体温在37.7-37.9C°之间,不能入睡; 6. 第二天, 注射一侧的胳膊疼痛,按疼痛的分级在4-5, 活动受限; 6. 低热和疲劳持续大约36小时,然后逐渐消退; 胳膊疼痛在48小时内消退。 疫苗的延迟反应也不能忽视。我在注射疫苗后的第六天,出现右上腹痛,腹痛是那种持续钝痛,疼痛级别在3左右,比较难忍受。用了Advil 后好转,但不久又出现。另外一个改变是食欲增加。 我们组里的人反应是:意大利裔美国人,什么反应都没有;一个印度人,基本没有反应;一个孟加拉人,稍微有一点疲劳;一个日本人,稍微有一点疲劳和肌肉疼痛;一个爱尔兰美国人,有疲劳, 低热反应;一个巴西女孩,反应非常大,发热疲劳头痛,胃肠反应,而且在注射十天后还常常有胃痛反酸嗳逆,还有副鼻窦炎等并发症。一个美国白人,注射第二针后三天没有来上班,反应剧烈,疲劳发热头痛腹痛,人辗转反侧没法入睡。还有一个中国女孩,在打完第一针后就出现疲劳,而且十天没有消退。 这些疫苗反应比预计的严重,虽然可以耐受。疫苗反应的原因还不清楚,最近有一些报道, 认为与mRNA疫苗里含有的聚乙二醇 (PEG)有关。mRNA疫苗是一个新技术,对于它的有效性,毒性和副作用,还需要进行系统性多中心研究。
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由大约29900个碱基组成,S蛋白约占1/9 (3821bp)。它与病毒粘附宿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内复制有关。S蛋白中含有一个特别的区域叫受体结合位点 (RBD),与宿主细胞上的ACE2 结合。另外ORF8 仅仅365bp,它与严重的炎症反应,细胞因子风暴有关。在疫苗设计上,目前市面上主要用的疫苗如辉瑞,MRNA, 阿斯利康,陈巍疫苗,强生疫苗,NAVAX, 都是基于S蛋白设计的疫苗;国药,科兴疫苗则是灭活的病毒疫苗。如何选择接种疫苗,估计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首先,讲一下所有的基于S蛋白设计的疫苗。这些疫苗都是根据武汉一株序列所设计 (基因库登记号为 NC_045512.2)。这就产生出两个问题:第一是,这些疫苗对新近出现的英国突变株20I/501Y.V1, 和南非突变株20H/501Y.V2, 或巴西/日本突变株20J/501Y.V3有没有作用。可以肯定,疫苗的作用会受到影响,因为上述三个突变株关键的主要突变发生在RBD上,而这些区域含有比较多的激活免疫应答的表位。突变会导致这些表位失能。 第二是,S蛋白虽然非常重要,但不是新冠病毒的全部。Partial is not all. 就好像你用几块鸡胸肉去熬汤,怎么都会比整只鸡熬汤味道要差一些。第三,腺病毒S蛋白疫苗:由于大多数人身体内存在抗腺病毒抗体,它会消弱病毒表达S蛋白,而且腺病毒基因表达持续时间只有两周作用,这就极大限度地限制了它的用应。 关于灭活疫苗。灭活疫苗的研发路线相对成熟,只需在P3或P4实验室得到具有 免疫原性的易培养毒株便可实现疫苗的大批量生产。但此类疫苗存在以下缺点:首先是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相对较弱,需多次接种才会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灭活病毒的批量生产需先获得高浓度的活病毒,活病毒的培养扩增存在非常高的安全风险。然而,灭活疫苗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国药和科兴疫苗在巴西,阿联酋在完成III期临床后广泛应用,基本没有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理论上说, 最有效的疫苗是联合T、B 细胞表位设计多肽疫苗。 T 细胞表位是指能与MHC 分子结合并被T 细胞受体( T cell receptor,TCR) 识别从而激活特异性T 淋巴细胞的一类多肽,分为CD4 + T细胞表位和CD8 + T 细胞表位,前者一般为13 ~17 个 氨基酸的短肽,结合MHCⅡ类分子,而后者一般为8 ~10 个氨基酸的短肽,结合MHCⅠ类分子。B 细胞表位是指能被B 淋巴细胞表面B 细胞受体( B cell receptor,BCR) 识别并能诱导其产生中和抗体的多肽,包括线性表位与构象表位。其中B 细胞以识别构象表位为主,但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人工筛选用于多肽疫苗的B 细胞表位绝大部分为线性表位。多抗原肽通过含有多个甘氨酸的桥连结到一起。在设计上, 可以通过很多工具网站排除任何突变,尤其是关键氨基酸的突变,其次是根据人类的共同share的MHC位点,量身定做。虽然到现在,PUBMED上有77篇关于多价表位疫苗的文章,其中还有两篇 Science的文章,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仅仅只有一个 clinicaltrial (NCT04397900), 而且一期临床都还没有完成。离临床应用还遥遥无期。 我的看法是,管它作用大小,聊胜于无,兴许有非常好的作用。我注射后反应比较大,估计我的免疫应答不错吧。何况现在在美国你只有辉瑞和MRNA疫苗可打,你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