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放翁的名句“一年容易又秋风”被转化成“一年容易又中秋”不知始于何时,却已经成了一句习用语,用来描摹时光的流逝。
“中秋”的来临,表示那一年已经过了多一半,加上农业社会“秋收冬藏”的习惯,带来人们对丰收的向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中国南方,杨桃,菱角,荸荠等等蔬果纷纷上市,加上煮熟的小芋头,当然少不了节令食物的主角 - 月饼。不管“中秋节”的来历是否如传说的那样,“中秋节”同样是一个“舌尖上的节日”。
说到月饼,我最爱吃的就是这两年频频被人吐槽的“五仁月饼”。“五仁月饼”不像莲蓉,枣泥之类馅料那么甜腻,却是内容丰富,越嚼越香,但是在香港一向不是主流。新派月饼如“冰皮”出现之前,莲蓉月饼在香港市场的销售占了很大的份额。当年在香港,妻子的同事中有一位原籍中山,经常回乡。偶然听得妻子说我喜欢吃“五仁月饼”她就记住了,后来每年都从家乡带“五仁月饼”回来送我。 中山制饼素有传统,所制的“五仁月饼”皮薄馅好,韵味无穷。
广式月饼和苏式月饼各擅胜场也广为人知,潮汕月饼对于非潮籍人士来说可能知道的就不多,知道潮汕人叫这种节令食品为“朥饼”的恐怕更少。这个“朥”字是方言字,一般字典都查不到。其实这个字的本字是“膋”,释义为“肠上的脂肪,也泛指脂肪。” 潮汕人把猪油称之为“朥”以别于其它脂肪。由于制作这种饼食,不论是制皮还是制馅,猪油都是主要成分,所以称其为“朥饼”。潮州“朥饼”的皮是酥皮,馅料以绿豆沙,乌豆沙为主,至于以糖冬瓜粒、白膘肉丁、芝麻、香葱为馅料的则叫做“水晶朥饼”。还有一种“芋泥朥饼”较为奇特,以糖煮芋泥为馅,用糅合了猪油的面皮包成然后油炸。由于芋泥不宜久放,加上冷了也不好吃,所以只能当炉而食。
说到潮汕“朥饼”,不免想起一件旧闻。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曾经有这样一类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也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香港一位“爱国商人”就曾经为此遭受损失。
话说这位潮汕籍商界前辈,爱祖国爱人民,为了对抗万恶的美帝国主义围堵中国,长期坚持“爱祖国,卖国货”的宗旨,充分利用香港的有利因素,转口中国商品到东南亚各国,向海外同胞以及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货物的“价廉物美”,是一位大功臣。殊不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的革命风浪在荡涤一切“牛鬼蛇神”之余,竟捎带给了他一巴掌。这位前辈的公司经营范围很广,“潮汕朥饼”是他们公司其中一项业务。那年,他们如常在“春交会”上签订了一大批“潮汕朥饼”,准备在中秋前夕转口东南亚,以慰侨胞的思乡之情。回港后,依期把“信用证”开给出口公司,静等发货。谁知道一等不来,二等也不来,眼看夏暑渐消,秋风逼近,再三催问才陆续收到部分“潮汕朥饼”,于是一边赶紧付运,一边加紧催促国内外贸单位发货。做了大量工作之后,最后一批货终于抵达香港,却已经是农历八月十六!这位前辈打电话给外贸公司,不敢投诉,只是诉说因为货物的延误给公司造成了损失,对方的回话竟然是:“八月十六到的朥饼难道就不能吃吗?”
上面的故事,非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不容易理解,就像《活着》这部电影里头,福贵的女儿生孩子那一场戏,在80 后,90 后的孩子们看来可能就是一出“荒诞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