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又曰: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可見“鄉”之為物,包含了舊習慣,包含了牽腸掛肚的思念。
“鄉”字在《康熙字典》裡有多種解釋,而最廣泛的用法是“家鄉”。中文裡帶“鄉”字的詞很多,除了以上兩聯詩句里的“鄉音”,“鄉關”之外,還有“鄉親”,“鄉黨”,“鄉賢”,“鄉哲”等等等等。
粵語中有把同鄉稱為“鄉里”,把籍貫稱為“鄉下”的說法。譬如得知某人是同鄉的時候會說:啊!原來我哋係鄉里。如果問別人的籍貫時會這樣說:請問你邊處鄉下呀?等於普通話的:請問你是哪裡人?
不過,“鄉里”若加上個大字成了“大鄉里”卻變成了北方話里的“鄉巴佬”。“鄉巴佬”一詞最早在什麼時候出現恐怕不容易查證。可以確定的是,必定是在有了“城”和城裡人之後。作為“城裡人”的比照物,鄉下人對城裡的事物表現出的新鮮感,好奇心乃至他們的口音都使城裡人覺得可笑,於是有了這樣一個貶義詞。
說到口音,大城市裡不同的片區都可能有差異。拿廣州市來說,從前就有“城內話”和“西關話”的區分,後來又有了受普通話影響的“新派廣州話”(見《廣州方言研究》頁67 - 70 )
廣州市的人不會介意“城內話”和"西關話"的語音分別,對於附近郊縣的語音差異卻非常敏感,一概稱之為“鄉下話”。這種現象也並不是說廣州話的人才有,只要你說的是“非主流”語音,都會被“主流派”作為取笑的對象。我當年下鄉的國營農場在珠江三角洲,很多人講的是“四邑話”,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居民講客家話。我所學的第一個客家話句子是“蚊帳裡頭吊枝筆”,當我努力地掌握了每一個字的發音之後,教我這句話的人就讓我在工地上向其他人演示一番。當我信心滿滿地把那句話說出來之後,卻引來哄堂大笑,一些比較年輕的大嫂和姑娘甚至“啐”聲連連,弄的我“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後來才知道那句話的諧音版是“蚊帳裡頭XXX”。
大家都知道廣東人說普通話的時候有些語音很難掌握好,關於廣東人說普通話就有不少笑話。我聽過一個相當經典的笑話。話說廣州某“師範學院附中”每年都有一些師院的“准教師”到那實習。有一年的實習老師中有一位來自潮汕,這位實習老師的普通話帶有很重的潮汕音。過了一段時間,學校里流傳了一個段子,是某個學生根據那位實習老師的發音特點編輯而成。由於某些音沒有現成的字來匹配,只能用漢語拼音加上其升調來標示,括號里的是正字:
這 Biang-陰平 (邊)Ho-陰平(和)那 Biang-陰平,涼(連)成一條 項(線),
抗(看)起來 橫氧(很遠),其實相差一 Diang-陽平 Diang-上聲。
拿別人的不完善作為取笑的材料固然不足取,作為一種現象記錄下來卻無傷大雅。
說到對於“外鄉音”最敏感的,我想北京應該算是頭一號。北京不僅是一座“城”,而且是“都城”。作為一個很長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對於“皇城”之外的語音一概稱之為“怯口”。
前不久,網上有一篇文章談到“怯話”入《北京方言詞典》,作者認為“怯話”應該寫作“客話”,依據是“京涿州,客良鄉”這句俗語以及北京人來客人的“客”發“怯”音。
“怯”字在北京方言裡有幾重意思:
1 外地的,非北京城裡的。 他的口音帶點怯。/ 這個叫法多怯。
2 (外表或風度)不大方。 這顏色配得多怯!/ 再捯飭也有怯樣兒。
3 外行,不懂行。 淨說怯話!/咱不會做,就怯做怯吃。
異體字:切,唼,客
(1985年版《北京方言詞典》頁227)
帶“怯”字的北京方言詞也基本上帶着上述的意思,且看以下幾個選自彌松頤先生的《京味兒夜話》的實例。
老舍先生還用了一個歇後語:連個好兒也不問!你真成,永遠是“客(怯)木匠 - 一鋸(句).”《駱駝祥子》
謂祥子木納,只有一句話。有意思的是,老舍先生不用“怯”的本字,而用了“客”的另一讀 qie. 這倒是我想起了北京人對家裡來了客人,常說是“qie 來了”,“來了qie,招待一番。”
這個 qie ,書面上寫就是“客”,而不能寫直音的“且”。(185頁)
在沒有錄音錄像的時代,如何在文藝作品裡表現這個“怯”音兒? 彌先生在他的《“怯殼兒”與“怯話”》一文里這樣寫道:
我在《王傑魁說書》一文里,談到了王老先生的“怯口”演說,今再舉幾例文字上的表現:
我不哈(喝)酒。我今(跟)你打聽一個銀(人),有個廟(苗)講(掌)櫃的,在借(這)里麼? (《永慶昇平前傳》)
不晴(成),我非得攪(找)介(這)過(個)東西,與他拼命!(《永慶昇平前傳》)
我雪(說)客銀(人),乞(吃)點西(什)麼?乞(吃)鍋盔還是麵條?(《四海居軼話》)
(《京味兒夜話》186頁)
由以上所引的資料結合“怯八邑”,“怯場”,“怯愣兒”,“怯殼”,“怯勺”,“怯條子”,“怯相”,“怯外面兒”這些個北京方言詞來看,“怯話”的寫法是正確的。
但是,到了現在這個“網絡時代”,“怯口”倒是逐步成了“潮語”。譬如在網絡上很多人就用“腫麼”代替了“怎麼”,用“揍是”代替了“就是”。以上兩個詞都是方言音取代了正音的實例,至於新創的網絡縮略語更是多不勝數,日新月異。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