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万维”首页上读到了原载于“世界日报”的,关于张崇贞老人的故事,既被深深地感动又生出无限的感慨。人与人之间相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这个真实故事中,我读到的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品格。依据传统概念,张崇贞女士或许称不上“士”,但她高尚无私的行为堪称烛照千古。
尹家从张崇贞女士到来之日,就让孩子称她为“奶奶”,对比张女士前半生的经历,我们不难理解张“奶奶”在尹家所感受到的,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被尊重。在文人的口中,那就叫做“知遇之恩”,因此有了尹春丽女士所说的:“她会用她的死,换取我们的生。”
当年在香港,不少家庭雇有“保姆”或“菲佣”。通过家长以及他们的孩子对家佣的称呼我们就可以领会到这家人的教养和对人的态度。有些直接叫她们的英文名字如玛丽亚、琳达,比较有礼貌的会叫“姐姐”。也有真把家佣当作“下人”看待的,我就亲耳听过有人说:“不必把那些菲佣当人看待!”令我对此人大为反感。
使得我生出感慨的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足以造成“南京一个殷实的家庭”支离破碎,先是身为大学教师的父亲被“调”到河北原籍在农村劳动,没了一份工资,“几十年里只回过家几次”;“不久,母亲也被调往了外地”,使得三个孩子“在两年里没有父母,没钱,如果不是她(张奶奶),要么饿死,要么冻死。”?尹春丽心存忠厚或者心有余悸,没有明说。曾经在那个年代,那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大概都能理解。
“张奶奶”得享九十高龄,“去世时,尹家全家,以子女、孙辈的身份,为老人送葬。”,对老人来说,是善终。尹家把“妈妈”和“奶奶”合葬,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位恩比天高的老人家,同时提醒他们时刻“与人为善”。
虽然说,善心不一定都能有好的回报,但我相信,一心为善者的行为总比助纣为虐者值得后人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