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广州的第一天,在“白天鹅宾馆”吃了一顿性价比很低的“早茶”,令我甚为诧异,想不通一家如此高级的酒店,怎么会拿出那样普通水准的点心奉客?后来在一次饭局中得知,酒店重新装修之后,原来的点心总厨离开了,自己开了一家以点心为主要业务的馆子。但是,正如俗语所说的“死了张屠户,不吃混毛猪”,我就不信以该宾馆的财力和背景,请不来有水平的点心师傅!不过,看着那些排队等候入席的茶客,可以理解主事人为什么没有危机感,毕竟这里能够为到此消费的人提供一些点心之外的满足。 这次旅行,在广州住的时间最长,亲朋好友相约茶聚、饭聚的机会也很多。由于餐饮业的竞争颇为剧烈,像“白天鹅”那样不愁客源的酒楼食肆并不多。因此,那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店,往往有一些堪称“镇店之宝”的菜式。在不同的饭馆品尝名厨的“撚手名菜”实在是赏心乐事。除此之外,曾拥有“食在广州”美誉的羊城,并非尽是高大上的馆子,它的街头小餐馆往往也很有特色。譬如“肠粉”加白粥,白粥加油条、咸煎饼、牛脷酥等油器,是广州的传统早餐,也有好几家早就成为早点铺子中的“名店”。说到“肠粉”,广州人大都知道是“猪肠粉”的简称,外地的朋友却未必知道。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什么叫“肠粉”而去“百度一下”的话,会看到“皇帝命名”的一段传说,说的是“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拐到罗定州吃龙龛糍。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龙龛糍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糍并不算是糍吧,反而有点像猪肠子,不如就叫肠粉吧。”(引自“秒dong百科 ”- 肠粉) 以上的说法与广州人的叫法“猪肠粉”有渊源,可惜“皇帝命名”一事恐怕是杜撰,因为乾隆游江南并没有到过广东。其实,“布拉肠”与广州往日的“猪肠粉”在外观上和制作上都不一样,以上所引的“秒dong百科 ”- 肠粉词条一开始对它的解释“肠粉始于西关,又叫布拉蒸肠粉,是西关著名的特色小吃。”既不够周详,还有些想当然,难免误导之嫌。“猪肠粉”的形制是把约一毫米厚,蒸熟的米粉片卷成管状,外观像肠子,故得名。“猪肠粉”可以蒸热了吃,也可以煎着吃,由于没有馅,只靠油和酱油来调味,这一点和有馅的“布拉肠”大不一样。1979年,广州第一个卖早餐的个体户容志仁所推出的“一角一份,有粥有粉”的学生餐,卖的就是这种“猪肠粉”。据说,容志仁卖的“猪肠粉”,浇头不是食油和酱油而是熬煮牛腩的“腩汁”,因此更受欢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布拉蒸肠粉”把无馅的“猪肠粉”挤出了市场,以致许多年轻人或者外地人不知道“猪肠粉”曾经是广州市民的经典早餐之一。 前面提到了容志仁的“猪肠粉”浇的是“腩汁”,自然要说说广州著名的街头小吃“牛白腩”。牛腩为什么叫作“牛白腩”这个问题,我问过不少饮食界的朋友,大都语焉不详。有一位美食家曾经为“牛白腩”作过一番注解,他说“牛腩”其实可以根据其不同部位细分为:坑腩、崩沙腩、腩底、腩角、挽手腩和爽腩。爽腩的位置在牛腹部的正下方,连接着坑腩,只有不大的一块。爽腩由于既带有筋膜,也有少许肉,吃起来有爽脆兼软糯的多重口感,因此价格往往比坑腩要贵上不少。行家口中的“牛白腩”指的就是爽腩,世人把“牛腩”统称为“牛白腩”是一种误解。但是,他还是没有说出“牛白腩”这种叫法的依据。 “牛腩”在广州和香港都深受民众欢迎,不管是推车的“走鬼”小贩还是店堂餐馆,几乎是随处可见。说到“牛腩”,还要说一说它的“兄弟姐妹”- 牛杂。卖牛腩的商贩大体都会兼售牛杂,毕竟“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嘛,品种多了,更能招揽顾客。虽然说是一种大众化的食物,要烹煮得可口美味也不是容易的事。记得有一位美食节目主持人说过“烹饪最讲究的是用心”。我觉得一个好的厨师光“用心”绝对不够,他还必须“有料”,也就是对食材和调味要有独特的感觉和技艺。港穗两地都有一些售卖肠粉和“牛腩”的老字号,我这次也光顾过其中几家。不知道是自己的口味变了,还是店家的配方有所变异,总是找不到往日的感觉。譬如好几家以卖“肠粉”和各类粥品、油器成名的店家,由于追求肠粉晶莹剔透的外观,加重了澄面的比例,因此少了米的味道。同时,这几家名店的肠粉品相、味道趋同,毫无特色。有一天到西华路某家颇有名气的店里吃“牛羊杂”,更是大失所望。那家店只卖三样东西:牛羊杂、牛三星、牛腩。小店不大,但在当地经营多年,一向口碑甚佳,拥有相当稳定的顾客群。我们去的那天,由于饭点已过,人不算很多,但零零星星的顾客不断,可见还是很有吸引力,可惜出品却谈不上好。“牛羊杂汤”的味道还算不错,汤的火路很够,熬成了乳白色,牛羊杂却切得过碎,显得小气;“牛三星”包括了牛心、牛肝、牛腰,味道偏咸;最叫人失望的是“牛腩”,块头不算小,可惜连着横膈膜的“崩砂腩”比较韧,嚼不动,瘦肉又太柴,而且汤汁也是偏咸,毫无香味!看来,经营也是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