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以後,無論在學校里還是下了鄉,除了唱歌還學了樂理,歌詠類的活動也沒少參加。到了香港,起先也參加過一個業餘合唱團,後來由於經常要出差,經常缺席團里的練習就退出了。那時香港有好些個合唱團,導師大都是回國就學的華僑學生,畢業後在國內專業團體就業的歌唱演員,“文革”後因為各種原因移居香港。他們一般在家裡教學生,有時也舉辦演唱會,不少人還會“掛靠”某個同鄉會或者行業公會辦起各種文藝團體,為香港社會民眾提供了除台日歌曲之外的“中國民歌”,豐富了人們的文藝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在他們身上吸取了不少營養。我家娘子嗓子比我好,也愛唱歌,可惜和我一樣,沒有接受過專門的音樂訓練,就是一對“革命歌曲大家唱”的群眾學員。但是那不影響我們的熱情,卡拉 OK 設備進入家庭之前,我們沒少光顧各種歌房,唱得好不好另說,反正唱一唱,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自娛自樂,身心健康。
在香港的工作和文藝一點不沾邊,不過有機會欣賞許多國內外專業團體的演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那次觀賞鄧韻參與演出的歌劇《游吟詩人》 Il trovatore。特別關注鄧韻並不因為她是廣東人,其實是涉及到欣賞歌唱時,一般人會犯的常識性錯誤 - 飈高音,以為能唱高音的才是好歌手。對中國歌唱界略有了解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鄧韻出道的時候唱的是女高音,其實是選錯了聲部。鄧韻的先天條件很好,既有厚實的中音,也能達到女高音的音高,起初就是朝着女高音的路子走,經過郭淑珍老師的指導才回歸本原,得以在歌唱事業上有大發展。
入群不久,一位國內專業詞作者生吉俐發表了一首歌詞《梧桐雨》,我自告奮勇為那首詞譜曲。群里的規矩是群內發布的作品,群組成員都可以參與製作,為了節省資源,原則上一首歌詞只由一個人或一組人譜曲,歌詞和曲譜都可以在群里討論修改。曲子譜好了,詞作者又找人編了伴奏和音效,還找了個年輕歌者試唱。聽了試唱樣本,我不太滿意,就想着不如自己來唱,想歸想卻一直沒有行動。前不久,孩子她大姨說在“全民K歌”發布了作品,讓我去聽聽,還問我有沒有下載那個當前很流行的唱歌軟件?對於時興流行的玩意我一向比較慢熱,就請她介紹一二,然後也下載了。通過那個軟件錄了幾首歌,效果也還不錯。但是那個軟件有個缺點,就是歌庫里流行的、熱門的歌曲比較多,其他的品類相對少一些,版本範圍也比較窄,更不可能使用外來音頻檔案。為了邁向“自歌手”的康莊大道,我先是在網上查找錄歌合成軟件。誰知花多眼亂,也不知道哪個好,還得要請教群主。群主又介紹了一個錄歌的開源軟件 - Audacity 。這幾天正在學習使用,每天都在家裡吼上幾嗓子,惹來我家娘子的揶揄,於是有了開頭的那一幕。不過我有準備,她再笑我,我就對她唱一首 You're never too old to sing a country s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