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是一句老话,从杜甫那个年代算下来,在华人中流传了一千多年。到了现代,这句话的现实意义逐步减弱了。由于生活物资的丰富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相较于一千多年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于 2016 年5月所披露的, 2015 年 5 月完成的关于 183 个国家的统计数据,这些国家里,总体平均寿命超过 70 岁的就有 29 个,如果以总体平均寿命 60 岁来划线的话,则共有 125 个国家达到了这个标准。人口老龄化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新的议题。有研究者选取德国作为研究个案,为人口老龄化找出了五个可能的好处,包括了生产力提高;利于环保;与年轻一代分享财富;越来越健康;生活质量提高(The Advantages of Demographic Change after the Wave: Fewer and Older, but Healthier, Greener, and More Productive? - PLOT)。这项研究所预测的一项可能性好处是“子女越来越少,参与遗产分割的人数也就相应减少,这样一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人所得也就相应增多”(以上翻译采用了“果壳网”环球科技观光团的文章)但是,也正是由于子女越来越少,社会上的独居老人也相应增多,造成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上个周末,准确地讲是 9 月 8 日和 9 月 9 日,奥克兰“飞凡剧社”公演了一个约一小时的独幕剧《偷 · 心》,讲了一个由中国移居奥克兰的独居老人的故事,主旨也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社会上独居老人的关注。 故事情节不复杂,男主角老郑随儿子移民到了奥克兰,没想到儿子的公司不景气,为了谋求发展机会,儿子与妻儿移居了美国,留下了老郑一个人在奥克兰。有一天,老郑发现家里遭了贼,虽然所遗失的只不过是冰箱里的一些饮料和烹饪调料,为了防止情况恶化,老郑决定自己抓贼。结果出人意料,老郑抓到的却是一个不到十一岁的小女孩Sammie。原来老郑所住房子的前屋主是小女孩的祖父,小女孩从小就经常到这里来玩,院子里还藏得有她的小“藏宝盒”。至于老郑先前所遗失的物事,其实是 Sammie 为老郑清理掉冰箱里的过期食物。老郑只懂得很有限的几个英文单字,Sammie 也不会中文,但是这一老一少竟然渐渐地建立起了一种互相依赖的感情。 通过老郑与他的朋友老林的对话,观众能够感受到老郑的落寞和无奈,这其实是不少独居老人都会面对的现实景况。话说回来,老林两口子虽然与儿子一家同住,实际上却也很孤寂。由于不会开车,两口子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也很有限。林太太在家里看着国内的电视剧,不停地织毛衣,一件毛衣织了拆,拆了再织。儿子、儿媳回到家里,交流的时间也不多......这就是部分从国内移民到新西兰的,不再年轻的人群的现实生活缩影。 “飞凡剧社”是一个年轻的业余团体,他们的成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但是都怀有一颗热爱表演艺术的心。《偷 · 心》这出戏除了向公众呈现移民的语言障碍、失落和孤独,也呼吁公众分享友情、亲情和爱。除此以外,这个剧社的成员还都很有社会责任感。他们身体力行,用业余时间排了这出戏,还把票房的 50% 定向捐赠给 St.John 的“关怀电访员”项目。 新西兰 St.John 的“关怀电访员”项目开始于 1994 年,以前并没有中文电访员。今年开始正式推出“华语电访员”计划,关怀的对象包括来自不同背景的广泛对象。关怀电访员专为那些孤立的、独居的有需要人士而设。“华语电访员”分别有普通话组及粤语组,服务不同的对象,目前还在甄选、培训阶段,培训完毕就会投入服务。 我把《偷 · 心》这出戏看作是一颗投入湖水之中的石子,希望它所造成的涟漪一圈一圈扩展开来,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关心与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