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一个星期天(8月9日)的投票之后,白俄罗斯宣称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 在大选中以 80% 的得票率当选连任,他的主要对手表示拒绝接受这个结果。 反对者指控这次选举存在舞弊,投票没有监督者,票站也没有人监管,因此可能存在大规模的操纵投票。反对派候选人季哈诺夫斯卡娅表示,星期一(8月10日)早上公布的选举结果“完全背离了常识”,当局应该考虑如何和平地交出执政权。 但是,卢卡申科对季哈诺夫斯卡娅的评论不屑一顾,针对反对派要求他交出执政权,他说:“这些指令是来自那边(外国)的。” 白俄罗斯这次选举投票一结束,示威者就走上了明斯克市中心的街头。接下来几天,还在全国各地爆发了连续性的大规模示威。 观察新闻界对白俄罗斯过去几天的报道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 新华社明斯克8月16日电(记者魏忠杰 李佳)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中心16日举行大规模群众集会,支持政府维护国家安宁与和平。 大约7万人当天在独立广场举行支持政府的群众集会。组织集会的“白色罗斯”国家社会联盟主席达维季科表示,支持强大、繁荣、和平与独立的白俄罗斯。 紧接着下来,“人民网”、“东方卫视”等等媒体纷纷转发上述新闻报导。 *《纽约时报》报道,16日估计有超20万抗议者聚集在首都明斯克街头,要求总统下 台。 *《卫报》称之为白俄罗斯史上最大规模抗议。 究竟是《纽约时报》和《卫报》造谣抑或新华社记者只是蹲守独立广场,所以没看到反对者的抗议活动呢? 过了两天,官方媒体的调子变了。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 年 08 月 18 日引述了《纽约时报》及《卫报》的报导。事实上卢卡申科 16、17 日两天发表了主旨相悖的演讲,估计因为反对的声音确实不小,令“昂首连任”的总统也不得不选择妥协。 16日,卢卡申科在发表演讲时称,如果重新举行总统选举,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17日,卢卡申科在明斯克拖拉机厂发表讲话,指出白俄罗斯国内的动乱由国外挑起,目的是将白俄军队卷入应对国内的事务。其后他却又表示,如果要想重新举行总统选举,需要首先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新的宪法通过后,总统、议会和地方政府都可以重新选举。 前面概述了过去那段日子在白俄罗斯发生的事,也分别引述了外国媒体以及两家“党的喉舌”不同角度的报导。这些都属于垂手可得的资料,不足为奇,本文的着眼点是政情的报道以及评论的偏颇所带来的误判和误导。 当下世界局势风云诡谲,各种资讯满天飞,各种专业的、业余的政经评论人士纷纷发表高论。由于每个人所能接触的资讯有偏差,因此对突发事件难免发生误判。譬如 2003 年伊拉克战争中,“局座”张召忠曾在电视直播中关于伊拉克将出现人民战争、诱敌深入、巷战、地道战等预测一一落空,后来分析是没能掌握美军的心战策略和成功策反伊军高级将领的原因。张将军对于误判的辩解言之成理,不宜苛责。“新华社”属于中央级的媒体,采编的规格自然不会低,应该不会发生“一叶障目”的现象。对于白俄罗斯的报导显然不能以观察得不够仔细来推搪,如此一来就只剩下“带风向”这种可能性了。 “带风向”可以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正面引导”,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家与地区经常会使用这一招。譬如为了避免民众对于粮食短缺过度恐慌,纷纷囤积进一步引发粮食危机,媒体就大事宣扬夏粮丰收(见“特殊之年我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新华网 2020-07-15)。然而“中国新闻网”随后转发了澎湃新闻记者 陈凌瑶的文章 【夏粮大丰收小麦的收购量却减少了?业内:农民惜售】却道出了另一番景象。文中这样写到: 8 月 12 日,国家粮储局披露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其中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量同比减少近千万吨的消息受到关注,也引发一些粮食安全问题方面讨论。 夏粮大丰收,为何小麦的量反倒减少了?这类疑问其实是对上述消息的误读,产量和收购量本身就是两码事,而当前公布的数据是国家粮储局掌握的收购情况,只是粮食市场一部分,并不包括粮贩子、中小型贸易商等市场化收购的部分以及农民手头的库存。 文章里还有如下段落:小麦市场行情较好,多地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河南:小麦价格持续走高,局部地区托市收购暂停。 文章的基调无疑是积极的,但是根据市场规律来说,大丰收的话,收购价格应该走低。“多地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并“持续走高”只能是后市看涨。 为什么“党的喉舌”热衷于带风向而不讲真话?因为他们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孔子的这句话,不同的断句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我倾向于认为当局以及“喉舌”们所依据的就是范文澜及冯友兰等人的断句,同时他们也一直认为那是行之有效的“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