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刚过去的第一个季度,中国大陆与民生有密切关联的两个现象值得关注和讨论。首先是 4 月 7 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煜辉在“华夏基金春季投资策略会”上谈到中国眼下的经济形势。他认为通缩已经开始了,按照央行的统计,中国 14 亿人里头,现在是 7 亿人负债,如果把小孩子和老龄人剔除的话,接近全民负债。但是,4 月 13 日,根据央行公布的 2023 年一季度金融数据,其中居民存款再增 15.39 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新增 9.9 万亿。 住户存款新增 9.9 万亿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现有资料显示,2021 年全年新增住户存款也才 9.9 万亿,今年第一个季度的新增住户存款就达到了这个数字。再比对 2022 年与 2021 年的住户存款数字可见,2022 年的数据约为 2021 年的两倍,看起来中国的居民存款大有持续走高的趋势。 既然居民存款递增,为什么专家会得出“接近全民负债”的结论呢?刘教授说“中国整个家庭部门的总负债率佔其可支配收入比例,已经高达 137.9%”,也就是说,中国家庭的总负债率要比总收入高。
去年三月份,一篇谈及中国居民债务的财经文章披露,2012-2021年,我国居民每年还本付息的规模从 5 万亿元攀升至 14 万亿元,居民的偿债比率从 24.5% 上升到28.2%,2021年,我国居民债务收入比达 124.4%。过去十年,中国居民贷款年均增速达 18.3%,高于居民收入增速(十年平均 10%),持续大幅上行的购房支出和不断刚性化的还本付息开支是影响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因素。(《中国居民的债务压力有多大?》 作者:林采宜 胡奕苇) 这篇财经文章使用了“债务收入比”来衡量中国居民家庭的债务压力,有别于国际上通用的存量杠杆率(居民贷款余额/GDP)作为衡量居民债务杠杆,理由是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占 GDP 的比重偏低,用 GDP 作为分母衡量负债容易忽略了国民收入分配差异。 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全民负债”现象。接下来要分析一下存款暴增的原因和市场效应。 国家统计局有一个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五等分分组数据,是将所有被调查家庭按照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然后平均分为五份,每组代表的人口约 3 亿,每年的数据会在下一年的后半年发布。以下是“万得数据库(Wind)”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所做的一个图表,时间跨度为 2013 - 2021 年。 理论上,居民存款应当与居民收入成正比,收入高的人群有更多的余钱可以存放到银行里。事实上仅以居民收入高、居民存款就高的简单逻辑推断并不适合所有省份。譬如2022 年全国省份人均居民存款前 10 位的省份,辽吉黑三省赫然占据了三个席位。2022 年 31 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辽宁省以 36089 元排第九位,黑龙江省以 28346 元排第 22 位,吉林省以 27975 元排第 25 位。由此可见居民存款与居民收入不成正比。 于是存款暴增的原因就大概可以作出以下的推论。把钱存到银行里,不是为了赚取微不足道的利息,主要是为了保障房贷还本付息的刚性开支,毕竟谁也不愿意承载着全家人安居希望的房产面临断供,被迫法拍的局面。至于没有房贷压力的人士,则由于市场上并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吸引游资,因此一动不如一静,坚守“形势不明,现金为王”的理财之道。
存款暴增固然说明“家有余粮”,但是有钱不花对于经济发展毫无稗益。因此有些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有些银行推出优惠措施,目的不外是促进消费,效果如何,暂时还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