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些大家未必記得的往事: 1979 年 4 月 5 日,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講話中說:“我們一定要認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訂出切實有效的辦法,包括法律的和經濟的辦法,鼓勵一對夫婦最好只生一個孩子。”-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3頁。 1979 年 6 月 1 日,陳雲對上海市負責人談話說:“先念同志對我說,實行‘最好一個,最多兩個’。我說再強硬些,明確規定‘只准一個’。準備人家罵斷子絕孫。不這樣,將來不得了。”-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年,第 246 頁;《陳雲傳》(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年,第 1595頁;《關於經濟問題》,《陳雲文選》第 3 卷,中央文獻出版社,第 460 頁。 1979 年 10 月 15 日,鄧小平會見英國客人時說:“人口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現在,我們正在把計劃生育、降低人口增長率作為一個戰略任務。我們提倡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凡是保證只生一個孩子的,我們給予物質獎勵。”-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年,第 567-568頁。 於是,就有了從 1979 年開始執行的“一孩政策”。到了 2011 年,“一孩政策”被“雙獨二孩”取代,再經過了“單獨二孩”的過渡期,在 2015 年 10 月 29 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通過全面的兩孩政策。 2021 年 7 月 20 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對外發布,該決定包含三孩政策配套措施。曾經被用來作為限制生育意願的“社會撫養費”(也就是“超生罰款”)也一併結束了它的歷史任務。不僅這樣,各地還分別出台了對生育三孩的“一次性補貼”或“分期補貼”。 “三孩政策”至今實行了兩年,效果似乎並不理想。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末,全國人口為 141175 萬人,比 2021 年減少 85 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56 萬人,比 2021 年減少 106 萬人”。對於出生人口的減少,發改委這樣解釋“2022 年,我國人口總量略有下降主要是由於出生人口減少。一是因為育齡婦女持續減少。2022 年,我國 15—49 歲育齡婦女人數比 2021 年減少 400 多萬人,其中21—35 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減少近 500 萬人。二是因為生育水平繼續下降。受生育觀念變化、婚育推遲等多方面因素影響,2022 年育齡婦女生育水平繼續下降。” 結合民政局的數據,去年結婚 683 萬對,比上一年少了 80 萬對 。這是自 86 年開始公布相關數據以來最低的一年,過去九年,結婚的人數下降了一半。基於這些數據,人口專家估算,2023 年中國的出生人口可能還會繼續下降到低於 800 萬。 發改委關於最近幾年人口下降的原因所作解釋有一定道理,但是通過社會現象的反映可見,結婚人數減少和新生兒出生率下降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討。 6 月 19 日,微博上的一段視頻上了熱搜,內容是北京一位大爺談及他 39 歲的孩子,有同居女友,但不打算生孩子。按理說生不生孩子純屬當事人的個人意願,沒有太多值得討論的餘地。但是這段視頻在短短兩天內,超過 501 萬次觀看,4967 次轉發,11 萬多個點讚,6000 多則評論。留言中不少人對於大爺“不要生孩子”的論述表示贊同,有些更進一步闡述了“不生娃”的原因。下面引用部分留言,有正反雙方的意見,可算是百花齊放,通過這些留言可以了解部分年輕人的想法。 * 年輕人主打“三無”:無房貸、無車貸、無後代。這位大爺說的沒毛病,大家各種卷,不是抑鬱症,就是壓力大,還不如開心活每一天。 * 放棄了理想信念教育,放棄了教化提升,人就成了行屍走肉,以混吃等死為榮。 - 人家說的吃喝玩樂可不是混吃等死,吃喝玩樂四個字每個字都有無限樂趣。 - 什麼叫混吃等死,只有生育後代傳承自己的貧乏才不叫混吃等死嘛。這一代人正是 因為大部分人有了理想信念教育,有了教化提升,才讓思想拔了新高度,懂得了人生不是束縛。有能力且覺得自己喜歡才會去孕育後代,沒能力不想負擔前行,就活好自己就行,不去毀壞社會不去傷害別人,就算混吃等死也輪不到誰批評 - 你口中的這些東西不過是人類給自己套的枷鎖罷了,別在那兒自我感動了 - 社會環境對生育不友好。人為了適應社會做出自我選擇而已啦。 - 這話說得可真是漂亮,生了孩子對祖國有貢獻,房產商銀行政府都謝謝你,唯獨孩子不會謝謝你。 * 希望這位大爺躺在病床上的時候別找孩子,就當自己沒有吧 - 幹嘛,孩子能當藥引子? - 養工具人的,一定會求仁得仁躺床上啦 - 你孩子希望有個躺在病床上成天找他的父母嗎?[笑cry]你要孩子就是為了孩子在大好年華里守在醫院伺候臥病在床的父母嗎?那樣孩子也太可憐了吧[衰]。好好照顧自己,養好身體,別讓自己剛老了就癱了,這才是正道。 * 只有過來人才真知道“軟肋”是什麼意思…[水稻] * 繁衍的意義 越來越多人感到了困惑 , 為何? - 最開始想着不要孩子,後來想想不搞對象也可以,下班後打 2 小時遊戲能開心一晚上,工資想買啥買啥,也不用為了這節那節準備禮物而煩惱 * 我覺得他說的也很對的,也不讓自己的孩子吃苦 - 我覺得大爺說的是對的,我之前有個字節的同事月薪三萬多,在北京還完房貸車貸,每個月給孩子交完輔導費每個月剩三千塊錢你敢信?每天加班到半夜生怕裁員,結果猝死了,老婆改嫁孩子改姓,一分錢沒給父母存下不說,房子也歸了別人[淚][淚] - 我倒是覺得環境決定了結果,我也不想讓我的未來的孫子每天在 40 度的高溫,淋着可能含有的核污染水,看着校內車輛穿梭,吃着鼠頭鴨脖,畢業了還得還着高額房貸,好不容易到老了養老保險不夠用還得自己工作賺口吃的;如果生存環境好一些或許我會希望未來的孫子出生。 * 當代年輕人還有多少願意生孩子啊 (注 :光這一條評論就有 1025 則回應) - 我周邊的年輕人都生孩子了,或者準備生孩子。 - 專家老爺們只看評論不得笑開花,這麼多韭菜生小韭菜[偷笑] - 我是 00 後 周圍朋友全堅定的不要孩子 - 兒子十歲 堅決,打死也不會再要二胎。 - 別人不知道,我沒生[拜拜] 經常聚的 6 個好朋友,其中 2 個有孩子,剩下的都沒生 - 越窮,越是小縣城,越喜歡生 我是不想生[親親] 工作都找不到 - 不知道還有沒有生的,反正我們這邊幼兒園倒閉了好多,賣童裝的現在也不賣嬰童裝了,現在年輕人真的過得挺辛苦,我以後也不想我的孩子太辛苦,他想不想結婚想不想有孩子那是他的自由搞不懂為什麼 * 是啊,生孩子不是讓他們來吃苦的,我們已經吃過了,沒意思,一輩子就幾十年,自己被催婚過,知道那種不願意結婚卻迫不得已結婚生子的生活有多麽難過。孩子以後該幹嘛幹嘛吧。只要不殺人放火,危害社會,就已經是個好人了。我也沒有皇位要繼承。 * 你不吃苦,那些吸你骨髓的人可能就不願意了。 現如今部分年輕人除了奉行“無房貸、無車貸、無後代”的“三無”生活形態之外,還兼有“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娃”的“三不”意向。“三無”和“三不”內容有重疊的部分,其消極意義是一致的。年輕人之所以選擇這種生活方式,很大程度是對未來懷有深度的“不可知”和失落感所致。這種現象當然與當局推行的“三孩政策”背道而馳,如果不能有效地消解這種情緒的蔓延,後果將很嚴重。 通過上面摘錄的留言可以看得到,贊成“生孩子”的,多數本着“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涉及“理想信念教育”的是少數,反對生孩子的則主要着眼於現實的嚴酷。“養兒防老”的觀念植基於農耕社會,多生兒子等於增加了勞動力,所以也就有“多子多福”的說法。由於當時並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喪失了勞動力的父母,自然就要由繼承了生產資源的子女來贍養照顧(即使是佃農,土地不是自己的,仍然對土地有依附的關係)。現代人擺脫了土地的束縛,能維繫聯結的,越來越趨向於情感。因此對於現代人來說,“如果父母養孩子的目標是為了防老,而不是為了培養孩子成為他自己的話,這樣一個將孩子物化、工具化的期待,很可能使父母難以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孩子在發展過程中也會積累大量憤怒、悲傷、無助、羞愧等等情緒,在發展受限的同時,也會在情感中難以與父母之間建立平和溫暖的關係。”(《“養兒防老”:以養育為名的道德綁架 》 - 心理諮詢師 王雪岩) 即使為人父母沒有把撫養孩子物化、工具化,兩代人之間的感情也都維繫得很好,由於現代人的生活形態,父母子女之間分處不同地方的現象頗為普遍,這也為“養兒防老”增添了變數。先不說分處國內外的例子,即使只是在不同省域生活,不要說“晨昏定省”,父母有了傷病,想要榻前伺候也將大費周章。這就是“養兒防老”成為一句空話的原因。有見及此,不少國家實施社會保障制度,對老齡國民儘量提供有效援助,這是現代社會的積極態度。 我認為“三無”和“三不”是消極的思想,生育率下降會導致社會老齡化,老齡化的社會難以期望有旺盛的生產力,這個道理淺顯易懂。但是,選擇如何過日子畢竟是很個人化的事項。推行“只生一個娃”還可以“上手段”,無論是“一胎扎,二胎刮,三胎又扎又刮”,或者是“引下來,流下來 ,就是不能生下來”都能夠通過行政手段來實現。要讓適婚適育的夫婦按照政府的意願生孩子卻要複雜得多,首先要了解“為什麼不想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對症下藥,進一步實現藥到病除的願景。 相當大部分持“不生不育”態度的朋友,育兒成本極度高昂是其最主要的考慮因素。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 2022 版》數據顯示: 1.全國家庭 0 - 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 48.5 萬元; 2.全國家庭 0至大學本科畢業得養育成本平均為 62.7 萬元 3.城鎮家庭 0 - 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 63 萬元 4.農村家庭 0 - 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 30 萬元 該報告還分列了低、中、高等收入家庭的育兒成本,就不一一抄錄了。據說,北京、上海、深圳這些發達地區的子女養育成本高的離譜。北京單孩養育成本平均為 120.1萬,上海則更高,達到了 135.6 萬。面對如此高昂的育兒成本,難怪那位北京大爺對於“生孩子”一事如此絕決。 現實情況是,從孩子降生,幼兒園、小學、中學,哪一個關口都要用錢。公立幼兒園的學費大約在幾千元不等,私立的幼兒園,貴的一年學費需要 4—5萬。進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除了學雜費,伙食費,如果不報各種培訓班,開支相對減少。但是“中考”對於家長和孩子都是一個坎,雖然不到“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程度,畢竟要披荊斬棘才有可能入讀較好的學校。“高考”就更不要說了,雖然本科錄取率達到了 92,9%,鑑於 985 ,211 院校和三本院校之間的本本,在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部門的眼中含金量不盡相同,所以競爭也是極為慘烈。為了獲取最佳效果,除了孩子本身的天資,努力,家長往往要寄希望於外力的加持 - 補習。這筆投入可大可小,因此對比報告所列的育兒平均數值大概只有高,不會低。今年各大學學費迎來一波上漲潮,考上大學的家庭,除了高官和富豪之家,一般的工薪族大概都是憂喜參半吧。至於大學畢業之後想要進入職場,面臨如今科技大廠頻頻裁員,房地產業陷入低谷,建造行業也呈現出疲軟狀態,就業環境並不理想。今年 3 月,網易號轉發“紅陽財經”的一篇文章里有這樣的表述:據權威部門統計,2022 年全國大學畢業生就業落實率僅 23.60%,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從各省公布的大學生就業率來看,絕大多數省市的就業率都低於 50% (2023年會有多少人失業?)。 以上數據很容易核實,只要把當年高校畢業生和新增就業人數做比對,結果就一目了然。至於那些由於企事業單位通過走後門,內招等手段擠占了求職者的名額,就更使寒窗苦讀的寒門子弟心冷。當然,今年 2 月中,廣東省團委推出的“三鄉行動”,或許是一條出路。不過,按照我的理解,這項行動的參與者,並不一定要具備大學資質,一個高中生也完全夠格當一個這樣的志願者。假如高中畢業就參加到“三鄉行動”的行列中,不但可以省下那幾年念大學的時間和費用,甚至可能更早地闖出一片新天地。問題是,家長們先要有這樣的覺悟,當自己那可愛的孩子呱呱墮地的那一刻,就要培養他或她立志於“開展鄉村振興志願服務”。作為家長,你樂意嗎?你願意把自己的寶貝孩子一出生就被放在起跑線的後方嗎?於是我對選擇過“三無”和“三不”生活狀態的朋友,也就多了一些理解。也許他們想的是,既然無力改變外部生存環境,那就換一種活法吧。這樣的選擇自然與“高大上”無關,然而大人先生們對此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我不是張愛玲的粉絲,不過聽說她這樣講過: 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勞碌恐慌貧困,那麼,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這段話非常符合人性。 還有更為震撼的是,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 Nadine Labaki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 Capernaum 中那位十二歲男孩所說的:“我希望大人聽我說:希望無力撫養好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男孩的這段話,的確算得上是肺腑之言,也一定程度上反證了“三不”及“三無”的無可奈何及合乎情理。 北京大爺的話 https://weibo.com/1662214194/N6rKoujz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