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有一处著名旅游景点叫做沙湾古镇,不仅外地游客,广州市民也喜欢在节假日到那里作一日游。沙湾有文峰塔、镇南祠、留耕堂等旅游景点以及地道美食如“姜埋奶”(也称“姜撞奶”)、“爬金山”、“网油春卷”等等,这一切都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这里还有一条小巷的名字很特别,除了当地居民,即使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都未必懂得这条小巷的正确读音。那就是位于清水井景区,靠近大巷涌路的“鸡膥巷”。 把人难倒的就是这个“膥”字,这个字“康熙字典”里没有,但是可以在记载清初粤语语音的《分韵撮要》里头找得到,位于韵母“第二十一津赆进卒”条目,读音与“春”同,解释为“鸟之卵”。因此这条小巷的正确读音就是 - “鸡膥巷”。 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大清末年,当时的沙湾村辖下有一居、三坊、十三里,还有 33 条大街及 284 条小巷。不少农家逢农历三八墟日将自家的鷄蛋拿到这里摆摊售卖因而得名。 广州有一句俗谚“鸡膥咁密都孵出仔”,多数人都写成“鸡春咁密都孵出仔”,取其谐音,渐渐地积非成是。 “鸡膥咁密都孵出仔”里头的“孵”字,广东人有两个不同的发音,一个与“敷”同音,另一个则与“步”同音。其实“孵卵”在《康熙字典》里只用一个字 - 菢。依《集韵》注为:鸟伏卵也。 这个“菢”字,粤语发音也读如“步”。 譬如形容人的凶恶形貌会说:睇佢个样恶过菢窦蛇。(看他那样子比菢卵蛇还凶。) 说人躺平:成日菢住个被窦,唔使做咩!(整天蜷在被窝里,不用做事吗?) 歇后语:菢窦鸡乸 - 定当 以抱窝母鸡不轻易离窝比喻稳妥的态势。 下蛋的母鸡都会有周期性的抱窝现象,不管窝里有没有蛋可孵,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蜷在窝里不下蛋。据说明朝就有农人为了提高蛋鸡的下蛋率,采取了特别措施避免母鸡抱窝。见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一·牧养·六畜》: 养鸡不菢法:「母鸡下卵时,日逐食内夹以麻子喂之,则常生卵不菢。」 这算不算是极度压榨劳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