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說:“養兒防老”。而在美國人看來,“養兒防老”是不可靠的。在美國,養兒女有法律上父母必須承擔的義務,但法律卻並沒有規定子女贍養父母的責任。父母年老貧病是不能指望子女的,而是靠社會福利。而且子女長大後,往往遠在別處謀生,“常回家看看”也不大可能。過年過節來個電話問候已經不錯了。 那麼“望子成龍”如何?中國人“成龍”的意思是要出人頭地,而這“出人頭地”的取嚮往往又很單一。比如,從“讀書做官”,到“入黨提干”,到“考研出國”,再到目前的“發財致富”。美國人好象不太喜歡攀比,總是強調孩子應當有自己的快樂,鼓勵孩子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至于成龍成鳳,是貓是狗,就各隨其便。“望子成龍”往往還與“耀祖光宗”結合起來。但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婚姻已雜交得厲害,到時還不知道耀誰的祖、光誰的宗呢。 既然不指望“養兒防老”,又不指望“望子成龍”,那養兒為了什麼呢?除了人類想延續後代的天性外,主要原因就是“養兒為樂”了。既然是為了樂趣,就象度假一樣,錢與精力多就多樂,錢與精力少就少樂。所以美國人養子女是比較慎重的,大多要等到認為自己事業與生活相對穩定,才考慮養子之樂。我認識的一位老美,剛結婚就已經決定不要孩子。我問為什麼?他說,“我來自一個兄弟姊妹很多的大家庭,知道孩子的麻煩。如果我想要有孩子的樂趣,我可以把我兄弟姊妹的孩子借來玩幾天。等我煩了,就還回去。但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我還給誰去?”典型的“養兒為樂”觀。但這樣的人,將來難免不會改變主意。有不少美國人發現自己想要孩子的時候已太遲,生理上已不能勝任,所以只好去領養。這樣的美國人主要是指美國主流社會的白人。感覺上墨西哥裔和黑人趨向於早生、多生。據說過不了多久,墨西哥裔就會占美國人口的多數了。 養兒與養狗有相似的樂趣,你可以逗他們,教導他們甚至斥責他們而過過權力欲。但不同的是,狗長大了還是狗,你不會失掉這些樂趣。但這小孩長大了當然是人了,你將失掉你的樂趣而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很多美國人寧願養狗而不願養子的原因,大概是因為養狗的樂趣與責任之比遠大於養子的樂趣與責任之比。而且對小孩,你往往不能控制他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大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小孩長大,一方面又希望小孩不要長得太快。Shirley Temper 因為太可愛,所以被稱作“不應該長大的孩子”。這也是父母總是偏愛最小的孩子的原因。而且父母總是在孩子從小孩到成人的轉變中,自己先心理失調。 可悲的是,很多家長,在早期享受“養兒為樂”時,已種下了將來“不樂”的禍根,溺愛就是其一。成功的家長能夠從享受“養兒為樂” 過渡到“為子而驕”。但有時,父母已盡了責任,兒女長大仍然令父母失望,那就不是人力所為了。在這點上,美國人確實比中國人想得開些。據心理學的說法,孩子的成長其實是由遺傳、環境和教育三大因素決定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父母教育。雖然父母的教育最多只占三分之一,但這三分之一卻極其重要。管得好,正面影響孩子的一生;管得不好,則負面影響孩子的一生,還不如不管。仿用莎翁的口吻說,就是“管,還是不管,這是一個問題。” 管教孩子並不容易,既是技術,也是藝術。“嚴父慈母”說法,母親倒是有了養兒之樂,父親未免犧牲太大。連孔聖人也感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不遜”,就是樂過頭了,也就沒法施教。亞聖人孟子則提倡君子不要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注1]) 。所以過去的人,即使自己有學問,也一定要請私人家教。老子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若父母能做到“無為”,即“不禁其性,不塞其源”,自然容易做到“不言之教”,即“樂中有教”,“教中寓樂”。至此,“養兒之道”盡矣。 (若退/2005年8月)
【注1】《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八章》: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相關閱讀: 我的門特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