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淮 河 畔 的 群 芳 譜 ------ 印象《金陵十三釵》 湯 振 海 秦淮河邊的風塵女子歷來名聞南北。漿聲燈影下的弦樂笙歌使人纏綿沉醉;香君巾幗勝過鬚眉的風骨氣節更令人起敬汗顏。這些都為中國文化的另類篇章交織出道道艷情別致的風景線。眼下寬大敞胸的銀幕上,又向我們走來了一群衣着華貴、佩金戴玉、提箱挎包,不似逃難卻如外出的青樓女子;“金陵十三釵”在南京大屠殺的腥風血雨里有聲有色、驚人魂魄的表現更令人刮目相看。 來自秦淮河旁翠禧樓的她們,進入美國天主教堂後,首先占領有利地形-----藏身最為安全的地窖;對於浴血街頭、背來了奄奄一息、入伍才一個月的17歲的浦生的李教官,她們冷嘲熱諷、出言不遜;為了上洗手間,她們也和教會學校的女生們爭執直至動手。這些唧唧喳喳的烏鴉與麻雀、這批毫不相讓、刀子嘴巴的風騷娘兒們,看來是一無是處、令人生厭。其實並不盡然! 先說她們的領軍人物、掛頭牌的玉墨,上過六年教會學校,中英文具佳,故而在煙花巷裡鶴立雞群、孤石雲舉。她有頭腦,一直在盤算如何讓姐妹們逃出南京。她主動上門找約翰,希望能得到洋人的幫助;又是她第一個臨崖危峻,想出“調包計 ”,主動提出自己替代女學生書娟去跳火坑。到了這凶多吉少的節骨眼上,昔日與女學生的不和煙消雲散,血濃於水的同胞姐妹情占了上風。姐妹們也一個個地捨身忘我地甘願當“替身演員”,為救下這些學生小妹妹而去赴湯蹈火。這何嘗不是大義凜然的壯舉?!其中不乏視死如歸的氣概。影片最後一個鏡頭,又是透過色彩絢麗的窗戶玻璃,閃回展現她們一行初進教堂的隊形情景。低緩幽 悠的《秦淮景》徐徐響起,餘音繚繞;然後畫面定格。“金陵十三釵”的俠義血性足以改寫自古以來對於她們的種種羞辱和罵名,而流光溢彩於 中國青樓史的群芳譜。 影片的場景主要分為兩大板塊,前部分是頹垣斷壁、橫屍遍地的街頭。國軍將士以血肉之軀拼死抵抗已經進入南京城區的日寇;創作者的眼光投射於李教官率領的教導隊,他們為了救下眼看就要被鬼子抓到手的十多個女學生,而延誤了撤離脫身。多種景別鏡頭的交替運用,從而迭現出戰場的激烈殘酷。遠景鏡頭顯示出敵我雙方戰鬥的態勢和力量的對比;全景和中景鏡頭展現了國軍勇士躍身坦克、以命相搏的英姿;近景和特寫鏡頭則把壯士的錚錚鐵骨與敵酉的猙獰醜陋躍然畫面。影片以小見大地描繪出守城部隊奮不顧身、喋血巷戰的英雄群像;同時又將鏡頭聚焦在李教官身上,他堅毅剛強,又不乏寸 心柔腸。從背包里拿出所撿留的女學生掉下的一隻鞋,用衣袖和手背擦拭後輕輕放到教堂書房 的門口,而不驚擾正圍跪在蠟燭旁祈禱的女孩們。這種富有匠 心地利用道具、迭現生活細節的老式傳統的藝術手法屢試不爽,依舊能感人肺腑。 影片後部分的場景主要在教堂。那裡陰森灰暗,要吸引觀眾的眼球,就要依仗人物的活動、情節的緊迫。於是,玉墨和約翰的互動成了重頭戲。觀眾期待兩人關係擦出火花,但編導一縱一擒、張馳相間,還算未失過度。其中又加碼了書娟的尾隨與偷聽,更增添了些許神秘的張力;風塵女和女學生之間的齟齬與衝突也是一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民性;當然最扣人心弦的是日本強盜的竄入、女同胞的命運,這不僅是觀眾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是抗日血戰將士們的千千心結。李教官離開教堂時撂下一句話“千萬不要讓那些女學生落到日本人手裡。要不我的這些兄弟就白死了。”他隱蔽在教堂對面的鴻大紙店裡,始終守護着 自己的同胞姐妹,直至最後和惡魔拼個魚死網破。他是中華好男兒、南京守護神的典範! 影片的創作者在表現南京大屠殺歷史題材時,頗費心機地截取了一個奇特難得的橫斷面。整個劇情中間既內存步步推進的情節鏈鎖,又層出反差甚大、性格各異的人物矛盾,絲絲入扣地疊現戲劇衝突,因而使得影片具有相當的觀眾緣。其中的演員也多表現不俗。飾演約翰的貝爾是一位富有表演經驗的好萊塢明星,他老道嫻熟,能夠恰到好處、不瘟不火地把人物內心的活動和變化形諸於表情;倪妮雖初出茅廬,但她的形象神清氣爽、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皆具媚姿,成功地塑造了玉墨這一地位卑賤但卻不失矜持高貴品味的風塵女子形象,顯現出大可造就的表演才華與潛能;原在上海東方電視台擔任主持人的曹可凡起演的孟先生,戲雖不多,然而,舉手投足、正側反背的形象惟妙惟肖、角色的戲份十分到位。此外,扮演李教官的佟大為、飾演書娟的張歆怡也各有千秋、稱職有嘉。 而鏡頭運用的多樣、角度選取的獨到、色彩調配的華麗、畫面構圖的精美,這些都是張藝謀的強項;從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已近30年的這位傑出的電影藝術家近年來平步青雲、志滿意得。然而,社會轉型的天翻地覆、價值取向的天差地別不可能不對藝術家產生影響,此張藝謀已不是彼張藝謀了;票房收入和投資回報的經濟壓力、人慾橫流與道德淪喪的社會環境都會造成創作思想和拍攝實踐的偏差。籌劃此片時就定下的“票房達十億 ”的商業標杆,無疑左右了創作攝製的指導思想。影片中的胭脂粉抹、情色點染也就是這樣的產物,這對於表現慘絕人寰的民族大蒙難的重大歷史題材似有不合。而縱觀全片,投資六億堪稱巨片的《金陵十三釵》仍還缺乏凝重深沉的人文氣息和大氣磅礴的藝術品位。為了追求經濟利潤而無意在作品的思想深度、人文意義、文化價值等方面開拓挖掘,因而影響了創作的品味以及作品達到的層次。這正是此片的瓶頸所在,同時,也是這個浮華與功利的時代,一切文藝創作都為工匠製品而無大師之作的癥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