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门外谈
随着21岁的周婷婷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周弘和他的赏识教育最终被推到我们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面前。
不论是周弘的赏识教育法成就了聋哑的周婷婷,还是周婷婷的成功奠定和验证了老爸的赏识教育,无可争辩地是他们都被迅速而又果断地推到我们的眼前。这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各类活动家们的不遗余力。欧阳维健便为其一。
对于周弘抑或是周婷婷,赏识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作为一种案例,也应该是种经典。赏识教育在周婷婷身上的极大成功,似乎也印证了夫子的一句话:“有教无类”。这个“类”,不只是职业有别、德行高低、贤愚不等,也包含着生理缺陷吧!
但教育远非一厢情愿(我们追逐赏识教育是否又是另一种的一厢情愿?),周婷婷的案例并不能佐证所有。教育的本身是个庞杂的体系,它所涉及的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
赏识教育的根本在于赞赏孩子、激发孩子,使孩子树立自信,从而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动力——智力的日渐成熟和思想的积极向上,目的是要达到两者相辅相成而趋向完美。
我时常在想一个有趣的问题:倘若周婷婷在她老爸对其十道数学只做对一题时的赞赏表现出一种近似愚人般的沾沾自喜,进而下一次可以全错也毫无愧疚的话(对不起,我家姑娘即为一例,此法对我家姑娘可谓适得其反);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周弘得感谢他的宝贝女儿,而不是他的宝贝女儿来感激他。聋哑人也并非就不能成就大器,即或不在周弘的家庭不在他的教育下。《千手观音》邰丽华当为一例。故此,周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女儿的天资慧质。
激励也好,关爱也罢。这些都并不鲜见。我就读时,老师对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错,下次继续!(莫非现在的老师都不说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的智力是有高下之分的,所以,夫子叁千子弟才有七十二贤徒。
确定孩子不是弱智,属勉为可教之列,然后才能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也就是“天分资质”去加以引导激励,而非一味不分青红皂白地去“溺爱浮夸”,这一点应该尤为重要。否则,让爱因斯坦去发明灯泡,让爱迪生去谱写交响乐,让贝多芬去画蒙娜丽莎……这同样是件可怕的事。
怎样发现孩子的潜质所在,这一点却远非人人所能做到。正如韩愈所言: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家长是没有伯乐那两下的。所以也就只能其一:顺其自然,以期水到渠成;其二:期待在某些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而醍醐灌顶。
有了兴趣所在,还要有一个大的孕育环境。这个环境不为别的,它应足以让孩子的兴趣能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但这一点在现实当中似乎也很难实现。试问:能有几个家长甘冒孩子一生的代价不去为应试教育拼命而转攻其他?!
所以,周弘的赏识教育也就只能在那么个大环境中的小环境里憋屈地施为——他无法左右那个环境。而这还得有个前提——你的孩子足够聪慧、善解人意。
诚如是,你就可以像周弘那样,让你的孩子不复为“仲永伤”!
注:前些时候,姑娘学校得到十张欧阳维健的“赏识教育报告会”的门票,给了有限的同学,我家姑娘忝属其一。因本人对赏识法不太认同,故而未能旁听。却不知这门票是有代价的——须家长述感受一篇。无奈,遂有此文。
05、11于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