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家话史话说豆腐】 附七律两首 |
| 豆腐是我国炼丹家、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绿色健康食品。相传164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
关于豆制品的制作技术和食用方法在我国许多古书中均有记载。历代名流学士,骚人墨客,多与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赞美豆腐的妙句佳篇。唐诗中就有“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的描写。北宁的《物类相感志》 中有“啜菽”的话,作者自省注说:“今豆腐条切淡煮,蘸以五味。”这些记载说明当时豆腐己是人们爱吃的食品了。在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的诗中有“煮豆为乳,脂为酥”的佳句。在陆游的诗中有“试盘推连展,洗黼煮黎祁。”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曾专作《豆腐诗》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中描迷了农夫种豆辛苦,早知道和掌握了“淮南术”(制作豆腐的技术)能获利聚财(泉布即钱币)。元代诗人郑允端作豆腐诗曰:“磨砚流玉乳,泉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的余美,玉食勿与传。”写出了豆腐的色香味。另一元代诗人悄大雅曾作长诗咏豆腐,其中有句云“戎菽来南山,清漪浣浮埃。转身一旋磨,流膏即入盆。大釜气浮浮,小眼汤洄洄。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烹煎适我口,不畏老齿摧。”生动流畅有趣地叙述了古代制作豆腐的情景和过程。清代胡济苍的诗词“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
不但写了豆腐的软嫩味美,而且写出了豆腐的精神,由磨砺而出,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赞美其风格高尚。以豆腐为题材的散文,以宋代文学家杨万里《诚斋集》中《豆卢子柔传—豆腐》为最早,其文用拟人的手法把豆卢子的存在比作“豆腐身世”,色洁白粹美,味有古大羹玄酒之风,曾隐于滁山,以汉末出现,至后魏始有所闻,构思有趣。其次是元代的虞集的《豆腐三德颂》,颂扬了豆腐的食用和医用的作用。
师出名门的豆腐众多,如剑门豆腐。俺老家的豆腐可能是湖南豆腐的上品。佘田桥坐落在邵东县境内的蒸水河畔,素以出产水豆腐而闻名遐迩,因水质极佳,做出的豆腐格外洁白细嫩,以味道香甜鲜美而享有盛名。相传清代末年,这里有一“豆腐奶奶”现儿媳相依为命,靠磨豆腐为生。蒸河“龙仙姑”感念他们婆媳情深,使这里的河水变得格外清幽。从此,婆媳俩用河水磨的水豆腐因而嫩嫩的。这种制作鲜嫩水豆腐的方法一直沿袭至今。
佘田桥豆腐的制作,十分讲究。首先将黄豆去皮,用蒸河水浸泡6~10小时,然后磨豆浆;接着用细纱布过滤,加石膏水上浆,要掌握好比例、温度;最后把豆浆倾入夹中,压制成块。这样制出来的水豆腐清醇而细腻,洁白柔嫩,或煎或煮,加上小葱、辣椒、麻油等佐料,则芳香扑鼻,鲜甜无比。明代苏平鸽有豆腐诗一首,概括了豆腐的制作过程;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兑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赡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佘田桥的豆腐,是酒席上的佳肴,深为群众喜爱。
其实说起佘田桥豆腐来,由之家大姐做的豆腐也是方圆十里闻名。大姐家道贫寒,姐夫2000度的近视,根本干不了重活, 家里4个小孩,就一间破屋。77年开始政策宽松一点后开始做豆腐买,一天买5-6桌。先天下午把破好的黄豆发好,次日上午要用石磨磨浆,每一桌豆腐用黄豆3斤,需要磨30多分钟。下午烧浆,滤渣,点卤,压成一箱箱豆腐 (俗称老豆腐)。次日凌晨要3点左右起床,开始油炸,天亮时刻把油豆腐挑到集市上买。一桌豆腐能赚2-3元钱。我会在逢年过节时过去帮忙。每天磨十桌豆腐需要5小时,常常手上磨出一串串水泡,痛苦不堪。姐姐就这样做豆腐买度过了30年,为儿子们买了2套房子,由于常年劳累,不分寒暑站立卖豆腐,造成了膝关节坏死。好在她儿子们孝顺,前些年她的大孙子争气,大学休学后承接了一个公司, 才24岁就变成了富翁,于5年前强迫她奶奶不再卖豆腐, 掏钱给奶奶做了手术,并给奶奶盖起了花园洋房,总算是苦尽甘来。
今天作诗两首, 以记:
其一:
一时三刻共沉沦,会落乾坤碎此身。 点化黄金初出水,生成白玉不沾尘。 油锅声啪惊残月,柴火星飞动斗辰。 叫卖街头千种苦,严寒冰雪岂由人。
其二: 卅年辛苦不堪怜,一桌才挣两块钱。 时怕风霜侵病骨,常随冷泪伴寒烟。 休嗟鬓发多衰迈,幸有儿孙尽孝贤。 四代今朝绕环佩,欢声满屋品佳筵。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