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個專欄作家叫芭芭拉的,化身成一個單身失戀無業游民,到餐館當服務生。與那些當大廚,前台和打雜的共同生存了不到半年,寫了些見聞。這些見聞與我們曾經的經歷是如此相似。原來以為,只有我們這些初來乍到的留學生,新移民,因為身份,因為錢,因為生存,才會看到的陰暗面,美國本土的人照樣領受,毫無二至。 首先找工,面試幾個餐館,都沒位置。有的老闆回話,也許一兩個星期內會有。問為何,答,這兒沒有人幹過兩個星期以上的。 初次進入餐館後,老的欺負新來的。經理欺負所有人。除了吼叫就是找茬。服務生累的腿肚子朝前(晚上要靠止痛藥才能睡覺),經理坐在小間裡喝咖啡,打電話。經理的任務就是讓服務生們不能像他/她似的坐下喝咖啡。服務生閒時必須沒事找事地假裝忙,擺擺鹽瓶,扶扶辣椒醬,要不然經理就會指使你去吸地,涮廁所。 服務生的主要收入靠小費。但越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越不給。一桌剛做完禮拜的,吃了一百一十元,要求了許多服務,給了一元小費。另一個虔誠的XXX,提了各種要求,最後一分沒給。 後廚有許多過期的食材,老闆不讓丟掉,而是加重調料,把不新鮮的味道蓋掉。 廚房的組成人員,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單親,吸煙,酗酒,家庭成員在監獄的比例很高。居住條件很差,收入低,沒有保險,對未來也沒有期待。有兩段對話很有意思。問,為何要花那麼高的價錢去租每星期付租金的旅館?答:難道我有錢一次付一個月的公寓嗎?(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他們/她們沒有錢付足一個月的租金和押金,因此只好每個星期付四百元的旅館,掙的錢大部分用於住宿了)。 問,你們一會兒不吸煙會死嗎?答:很奇怪你可以那麼長時間不吸煙。(互為怪異,實為不同階層的生活品質和思維方式)。 芭芭拉最後說,當你在某個階層里生活久了,你的思維方式,消費習慣和對生活的要求,都會改變。對於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她沒有任何辦法,只是把它寫出來,自己賺一大筆稿費而已。 當年我們這些留學生,有幾個沒經過餐館的洗禮,有幾個沒生過打鐵的氣,又有幾個沒看見老闆的尖刻,吝嗇和粗鄙。好在我們比那些人更能吃苦,耐勞,沒有沉淪(吸煙,酗酒,賭博),有了自己的家和穩定的工作。 我們算不算生活在底層的人?起碼物質上不是吧?但我們是經歷過底層的人,不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