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203.90.241.75 歐美戲劇傳入中國 湯振海人文學會開講 2016-03-21 14:17[ 打印 ]
[ 大中小 ]
湯振海在華美協進社講座。 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旅居紐約的文藝評論家湯振海(見圖)昨(20日)在華美人文學會以「歐美戲劇傳入中國之後」為題舉辦講座,為觀眾梳理出歐美的戲劇、電影究竟是如何打開古老而又緊閉的晚清大門,在神州大地傳播開來的清晰脈絡。 湯振海曾在蘇州大學、韓國國立全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任教。 2000年來美國,在紐約市立大學教授中文,同時也在聖約翰大學、市立大學亞美研究所講介評述中國電影和電視劇,出版過多部相關著作。 湯振海說,歐美的戲劇和電影分別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傳入中國。近年來新史料的發現與充實,有助於我們更為全面客觀地認識和把握這一撥波瀾
壯闊的東西方文化的大交融。西方戲劇傳入的時間將比以前所認定的提前半個世紀,地點也從「曲線傳入」的日本變為中國的本土上海。戲劇很快走出象牙塔、教會
與學校,和社會生活擁抱,成為大眾歡迎的「普羅藝術」。 湯振海說,中國的戲曲由來已久,地方戲曲多達360種,演出劇目數以萬計。晚清之前戲曲不登大雅之堂,但晚清後情況出現變化,一些文化啟蒙者開始認
識到戲曲在社會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梁啟超曾引用意大利詩人但丁的話說立國之本是「振奮國民精神。」這句話成了當時文學創作的指導。陳獨秀說戲園子是天下人
的學堂,演戲者是天下人的老師。 晚清戲劇特看重說理,增加對白,韻文減少,使話劇有了市場。還出現了借外國題材指出中國出路的作品,劇本社會意義完全超過藝術價值。對中國戲劇影響
最大的外國人要算是挪威戲劇家易卜生。1918年六月,《新青年》雜誌出版了「易卜生專號」,胡適也在《新青年》上撰寫推崇易卜生的文章,提倡寫白話新
戲。191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已經出版易卜生戲劇單行本。 湯振海說易卜生一生創作了26部劇作,其中只有少部分被翻譯成中文,卻對中國起到了震撼式的影響。從胡適創作的《終身大事》,到郭沫若的《三個叛逆的女性》,到歐陽予倩創作的《潘金蓮》都有易卜生劇作《娜拉》的影子,連魯迅也曾寫過《娜拉走後怎樣》,探討女性的命摺 但湯振海說當時中國對易仆生的接受和學習都很片面,只將他作為社會改革家而不是戲劇藝術家來推崇。事實上,將話劇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也使中國
早期話劇藝術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直到曹禺才解決這個問題。湯振海說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等作品的藝術水平不僅達到了中國話劇的最高峰,在世
界戲劇殿堂上也是上乘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