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毛按:我在编辑战国三位名将时初稿是同时写下的,但写完的次序正好是由后至前。按战绩顺序是白起、吴起、李牧,以人性道德而论,则次序正好反之,白起残忍,坑投降士兵数十万,吴起则杀妻求将,李牧却深受士兵和民众爱戴。这三位名将共同的地方是最终结局均无辜被杀而不得善终,白起被君王逼迫自杀、李牧也是被君主冤杀、吴起则被仇家所杀。
战国名将1 白起
说起秦将白起,一个战无不胜的战神,却后世人气低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由于其在战斗中杀敌过多,中国两千多年愈益升级的儒家正统理念,将他这样的人排除在名将之外,以致近乎尘封。
白起(?—前258),又名公孙起,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这里是秦国关西故地,百姓与羌胡等族杂居,崇尚勇力、精于骑射。白起是战国时期,实际上也是人类古代战争史战功最为显赫的军事天才。他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指挥家,极擅用兵,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
白起的档案在公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史书上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
在《史记》上,白起第一次出场亮相在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此时,距离商鞅开启的变法时代,刚刚过去62年。秦实行的是商鞅详细制定的20级军功爵制(汉代亦有延续),当时白起的爵位是位列10级的左庶长,已经累计了许多军功。这次白起是受秦国时任丞相的穰侯魏厓推举,以秦军中级将领的身份去指挥攻打韩国的新城 (今河南伊川西南),他一战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富强起来的秦国为卓越的军人提供展露才华的用武之机,在白起的统帅下,不断征战的秦军开始成为真正的虎狼之师,接下来进入了35年辉煌的白起时代。
新城之战,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白起爵位晋升更高两级的左更,实际上成为军队的高级将领了。韩国当然咽不下这口气,韩国为了夺回新城,联合了实力非常强盛的魏国与白起所率领的秦军在伊阙(今洛阳龙门),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韩魏联军24万,但应战的秦军数量远远少于它。魏国出动了非常强悍善战的职业化部队,就是吴起创建的重装步兵――武卒。 因此,秦军面临的是以少对多,以弱对强双重不利形势。但目光敏锐的白起没有胆怯,他看到了敌人的弱点,就是韩、魏两军各打算盘。韩国人急于报复,想夺回自己丢失的新城,战斗意志是特别旺盛的,但它相对弱小,希望强大的魏军先上;而魏军强悍,却是来帮助的,比较迟疑,他希望韩军先上,所以双方之间互相开始推诿。
意识到这点的白起采用逆向思维的战法,他把进攻的重点,放在战斗意志比较松懈的魏军身上。他声东击西派了一小支部队,牵制了韩国军队,然后他把主要的兵力,突袭魏国的部队,本来就不想战斗的魏军一动摇,很快就被击垮了,白起再指挥秦军掉过头来,全歼韩军。24万韩魏联军基本被斩首,主将公孙喜被俘获。
伊阙之战是战国时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兼以弱胜强的战役,此战使战国前期的首强魏国被踢出了强国俱乐部,5座城池归于秦国,白起展现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一夜成名,升为国尉。至此,韩、魏已不堪一击,白起便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直到干河的大片土地。第三年,白起再封为最高军职大良造,轻松战败魏国军队,席卷大小城邑61座。第四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进攻垣城,随即拿了下来。此后的第五年上,白起攻打赵国,夺下了光狼城。
接着,秦国开始把主攻方向改向南方的楚国。公元前279年,对楚国的战争打响,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在这个老牌的南方大国面前,白起的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先是连下鄢、邓等5城。接着采用掏心战术仅用万余人轻而易举攻陷都城郢城。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再次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墓地,一直向东到达竟陵。楚王仓皇逃离郢都,向东奔逃,为避秦军威势,迁都到陈,楚国大夫著名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秦国便把郢地设为南郡。消息传到咸阳,秦昭王大喜过望,封白起为武安君,“以武安民”。白起趁势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两郡。
前273,白起进攻魏,拔取华阳,使芒卯败逃,并且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当时,白起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
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客卿范睢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它各国。秦昭王纳范睢之策,出兵伐韩。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前262,白起发兵进击韩国的野王城(今河南沁阳),野王投降,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迫使韩王将上党献给秦。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归附秦国,遂抗拒韩王命令,愿将上党17县献给赵国。上党的归附,在赵国引起了一场争议。有人认为会是祸害,但赵孝成王垂涎一郡之地,采纳了平原君建议:“平白得到一郡”,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令其继续守上党。眼看到手的韩上党归了赵,秦昭王十分恼火。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今山西中部地区)发生了战争。
范雎劝秦昭襄王转兵锋大举伐赵,还之以颜色,破三晋和纵之势,以决韩魏两国之后援。
前261年,秦军一路出宜阳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蔺邑,以防韩魏援赵,用以掩护大军侧翼。前260年,左庶长王齮率领秦军主力出安邑攻韩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上党。韩赵上党军民纷纷往赵国退逃。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屯兵,据以接应上党的百姓。四月,王齮借此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统率20万军队去长平增援。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战事逐步扩大,赵军多有失利。七月,赵军凭借山险,高筑围墙,坚壁不出。廉颇意在采取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秦军实施攻坚,取得了小战果,夺下西边的营垒。廉颇则更加森严壁垒,严束部众,坚决固守,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秦军进攻时伤亡很大,攻势也逐渐减弱。双方在战场上,逐渐进入相持阶段。廉颇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会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战役决战演变成了战略决战。年少气躁的赵孝成王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秦军求战不得,无法速胜,后方负担沉重。
此时,秦国丞相应侯派人到赵国花费千金之多施行反间计,大肆宣扬说:“秦国最伤脑筋的,只是怕马服子赵括担任将领而已,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赵国国力弱于秦国,持久战争负担的压力更大,向齐国借粮食也无果,使得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遂不顾蔺相如力谏及赵括母之言,用少壮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前线统帅职务,其时战国名将在赵国的还有乐毅和时任相国的田单。
秦国得知赵括充任赵军前线统帅,就暗地里换上白起担任上将军作前线统帅,让王齮担任副将,由于白起战无不胜,已经声名鹊起,六国将领均不敢与其接战,秦昭王特意下密令凡泄露白起为统帅者,格杀勿论。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因这场事关秦赵两国存亡的大决战指挥失败,后来成为“纸上谈兵”的典型,被人们讥讽嘲笑了2000多年,不过现代分析认为实际情况没有那么简单。年轻气盛的赵括一到任上,就撤换了许多军官,改变廉颇的战法,发兵进击秦军。
久经沙场的白起则审时度势,针对赵军作了精心部署,设计诱赵军深入,以求包歼其主力。他先让秦军假装不敌赵军的进击,让赵括渐收失地,尝点甜头,然后便引诱赵括决战。赵孝成王命赵括抓住时机,尽快击败秦军,再向东解决威胁邯郸的魏冉。赵括本身就是刚愎自用、好胜逞强之辈,赵孝成王又有所好,于是便准备大战。
白起老谋深算,根据长平地理情况,精心布置预设战场,他将秦军屯兵于战场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势险要,其势犹如掘坑待虎,而赵军驻扎大军于长平以北的平原地带,无险可凭,尽失地利。秦出山谷攻赵易,赵入山谷图秦难。赵大军如若入山谷攻秦军,秦军只要封闭山谷,断赵军后路,赵数十万大军即成瓮中鱼鳖矣!
白起在西,赵括在东。在白起西面五十里是很深很宽的沁水,在赵括东面十里是河床很宽但水很浅的丹水。两军南为太行、王屋,为秦军所占,北为太行山脉的几处关隘,分归秦赵。这块矩形战场坐落在上党盆地中(长平之战许多细节不清楚,更多的情形需要对照当地详细地图及新近的战史研究成果)。 赵括命令驻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的赵军扫除沁水沿岸的秦军,控制沁水,向东与赵括军夹攻白起军。命令驻守晋阳的赵军南下临汾、安邑一线,保护皮牢军,威慑河西空虚的秦国本土。
决战开始,秦军诱赵军出战,赵括率军猛击白起军,白起军向西撤退。赵括不知虚实,自率四十万赵军主力倾巢追击,眼看就要退到沁水东岸了。突然,赵括发现,沁水东岸沿线有秦军的营寨。这是白起命令驻守在沁水东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军在一夜之间扎起的营寨。白起军进入背水阵中,拼力死守。秦军营垒十分坚固,赵军不能攻入。但是白起在赵括出击的同时已经布置了两支突袭部队逼进赵军,在皑皑的暮色掩蔽下,此时秦军的一支突袭部队两万五千人直逼赵军的,把赵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孤立的部分,控制谷口有利地形,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骑兵的快速部队楔入赵军的大本营之间,断绝了它们的联系,切断了赵军的运粮通道。赵国的皮牢守军被王齮阻击,没有完成赵括的控制沁水沿岸、东渡夹击白起军的指令。晋阳的守军被秦将司马梗阻击无法南下完成对皮牢军的支援。赵括军虽然屡次冲入秦军背水阵,但在沁水中的秦国战船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军将进入秦寨的赵军消灭。这些战船是坐镇野王(今河南沁阳)的秦昭王派来的。赵括与白起在沁水东岸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消耗战,两军难分胜负。赵括无法消灭白起军,也摆脱不了他们。这时赵括应该明白到白起是要全歼他这支赵军,自己中计了,想退回长平,但稍一行动,白起军就死死地缠上来。
大军作战,粮食是关键。赵括军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秦王得知赵国运粮通道已被截断,马上发布了全国动员令,他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让全国男丁书年,普查人口,征调十五岁以上的全部青壮年集中增援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赵括不得已,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但就在快到长平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片营寨,一股数量极大的秦军堵住了归路,这就是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援军。身后的白起军在消灭了执行掩护任务的赵军后,又攻了上来,与阻断赵括的野王军夹击赵括。摆在赵括面前的路只有越过丹水东撤陵川。赵括撤到丹水河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本来不深的丹水突然间变得像沁水一样宽,一样深了。没有渡河船只的赵军被突然间变宽的丹河断了最后一条路。原来,丹河里的水是秦昭王从黄河中引来的。丹河中有不少秦军的舰船。丹河东岸有秦王从野王发来的部队,阻击陵川赵军的援救。实际上,陵川的赵军未敢来救。
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被秦军死死地围住了,这时秦军派出轻装精兵反复实施攻击,赵军交战失利,赵括为防赵军被分割歼灭,就命全军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兵的到来。赵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至邯郸,赵统治集团深为震惊,举国震动。赵国在全国搜集留守部队,竭尽全力援救长平。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拼命向赵括靠拢,为防止赵军内外联合破围,秦昭王派出的野王军、司马梗军、王齮军也拼命地阻击。秦昭王让穰侯从陶国对邯郸加紧进攻,使赵国不能抽调兵力援救长平。
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四十六天,军内士兵们为充饥,不得已暗中人相食。饥厄已极的赵军困兽犹斗,扑向秦军营垒,发动自杀性攻击,希望能侥幸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赵括不辨虚实,不明地理,行事轻率给赵军带来了灭顶之灾,但面临绝境还是表现了其军人的气概,他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率领精锐士兵与秦军搏杀,结果被秦军弩箭射中,英勇牺牲。统帅战死,赵军失去军魂,很快瓦解,残余败兵向武安君投降。白起被赵军的顽强抵抗造成秦军伤亡惨重所恼,谋划着说:“前时秦军拿下上党,上党的百姓不甘心作秦国的臣民而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变化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出乱子。”于是残忍地下令用欺骗伎俩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以震慑人心。白起此战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秦军的残杀让赵国上下一片震惊,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诸侯恐惧。
在“上党”有一道名菜,唤作“白起豆腐”。当地人说,这种豆腐是用白起身上的肉做的,吃一碗它,就等于吃了一碗白起身上的肉,可见当地人们对白起有多么的仇恨!
有人认为白起这么作有利于彻底消灭敌国的有生力量,以免战俘回国后为敌所用。孤家不怎么赞同此说,白起轻率地下此命令,主要是由其残忍性格所致,有关史籍中透露的信息似乎白起指挥的战役,俘虏不多,当然部分原因是部下士兵的行为与秦国实行以斩首数目奖励军功的军事制度有关。白起此战究竟坑杀了多少赵军降兵无法确知,但从后面说秦军死伤近半估计,赵军残余约20万左右,败军夫何言勇,如果把其中残疾伤兵人道地遣送赵国,青壮年押送回秦国服劳役,既能提高秦国生产力,又有利于收服各诸侯国人心。实际上,坑杀降兵,政治上输分很多,其行为刺激了各诸侯国人的抵抗意志,间接导致了秦国之后的邯郸之战的败绩。白起此作留下了千古骂名,还引致百年后霸王项羽报复性地效仿,悉数坑杀30万秦军降卒(仅留下章邯等3主将)。
战争持续了整整两年的长平会战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也是古代战争史上最早、战果最辉煌,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战国最后一次大战。六国中实力仅存的赵国最强悍军事力量覆灭后,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长平之战秦赵均倾国之兵拼杀,兵力总规模100万左右,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它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那时候的强秦也输不起。其战争结果直接决定了日后中国的历史走向。最近也有人质疑长平之战的人员规模,认为当时的生产水平支撑不了这么大的规模,但我个人对正史所载持基本采信的态度,从秦国连十五岁的少年都不得不动员,赵军也有许多未成年少年来看,即使两国的这些被动员的人不全部参加前线拼杀,至少也会作为后勤人员支撑战争。
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以后,秦军兵分两路:王齮攻下皮牢,司马梗平定太原。
赵国精锐长平决战全部丧亡之后,元气大伤,已是境内无兵了,白起主张利用良机,乘胜追击,深入赵国腹地,一举攻克赵国都城邯郸,灭掉赵国。韩、赵两国十分害怕,但一报还一报,赵国也想到了反间计。就派苏代作外交特使。这位苏代是挂六国相印的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秦其时已在齐国亡于刺客,苏代继承了他哥哥的衣钵。
苏代一到秦国,便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范睢)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秦军曾进攻韩国,围击刑丘,困死上党,上党的百姓都转而归附赵国,天下百姓不甘作秦国臣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如果把赵国灭掉,它的北边土地将落入燕国,东边土地将并入齐国,南边土地将归入韩国、魏国,那么您所得到的百姓就没有多少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正月,双方停止交战。
武安君收到休战的通知,内心十分痛苦和失望,对范睢颇为不满。
因秦王听信范雎言,准赵割六城求和而退兵。当赵孝成王正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遭到虞卿的阻拦,他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如此赵将灭亡;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境)送楚相黄歇,结好楚国,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说真的,这系列措施如果发生在长平决战之前,那赵国的决战态势将有利得多,历史只能对赵国说遗憾了。
秦昭襄王见赵既违约拒不割地,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感到被战败国赵国无耻的耍弄了,震怒之下,遂令五大夫王陵于前259年9月,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于次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赵上卿廉颇率3万守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了两年,战果很少,进展不大,秦军阵亡了五个校营 (每“校”领军800人),仍不能取胜。武安君病好了,秦昭襄王拟命白起替换王陵为帅。白起认为,赵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自长平之战后结亲于燕,连好于齐、楚,合纵之势业已形成,其元气恢复,国库充实,灭赵的最佳时机已失去,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死亡近半,国内空虚。现在,却要隔着千山万水,出兵争夺别人的国都,难以取胜,如果受到赵与诸侯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处境更为危险。遂不肯赴任,昭襄王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白起秦王质问对曰 :“赵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军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为睹其利。”并力主秦国在各国援军赶来之前,尽快结束这场没有结果的战争,遂始终推辞不肯赴任,后来干脆称病不起。
昭襄王无奈,只好令王齮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众多,仍不能攻下。
前257年,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救援,魏安釐王派晋鄙率军10万救赵。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观望。魏相信陵君无忌决定救赵。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嬴之谋,依靠魏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大力勇士朱亥槌杀了不服其调遣的晋鄙,夺其兵权。并下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父回国;兄弟都在军中的,兄回国;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家奉养父母。最后,挑选8万精兵,进击秦军。由于毛遂自荐以楚国国耻激楚考烈王得以楚赵合纵,当时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到达安阳(今河南境)。
十二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屡败秦军。白起嘴不饶人,私下有了话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倔犟的白起为了捍卫其军人的荣誉和自尊,始终托病不出,一而再三地抗命。秦王声色俱厉的督促白起“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武安君不为所动,坚决的表示“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秦王虽然被辨的哑口无言,但内心深处是无法接受白起这种失败论调的,更令这位精明的大王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一个将军,既然不能为王所用,就只能为王所弃,在恼羞成怒之下,刻薄的秦昭襄王剥夺了白起的一切官职与爵位,降为士伍,因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决策的失败,便勒令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
他滞留在咸阳的3个月里,正是秦军节节败退之时。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屡次退却,损失惨重。王齮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马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秦国只得暂时屈服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还于韩。
秦军受到诸侯联军攻击,秦王天天得到些不利消息,对白起厌不待见,不让他留在咸阳城里,就派人驱逐白起。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还不解气,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好像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刚烈的武安君拿着剑,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随即含恨自刎。一代战神白起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前257)11月,功勋卓著的武安君无罪而获死,秦国人都同情他,所以无论城乡都祭祀他。
两千多年来,专制体制下,许多元勋良将都不得善终,落了个代代重复不已的悲剧下场。
白起一生征战35年,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他精通韬略,用兵非常灵活。未尝一败,是真正的全胜将军,我甚至连他打的平局也没有发现,世所罕见。太史公评价他 “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左右了整个战国的军事格局,战国有军事实力能够跟秦对抗的前后几个霸主,魏、楚、赵,接二连三在白起指挥的军队下破灭,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有人统计居然至160万之多),在人口稀少的古代是惊人的,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立下不世之功,世所难匹。
当然,秦国当时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军事制度也为白起的许多战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个极擅于审时度势,用兵机智灵活的卓越将领,很遗憾的是,未能发现他给后世留下其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的总结和论述。
2008-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