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以为豪的《神女》 《渔光曲》过后不久,又一部现实主义的佳作名扬银幕;这就是被看作为1934年下半年中国影坛的最大收获的《神女》。由吴永刚编剧导演,联华影
业公司
出品。三十年代初,大批年轻的女性从贫困破产的农村来到上海,她们和因工厂倒闭而失业的女工们一起沦落为娼妓。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病态表现。影片运用
真实细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这一社会问题作了艺术的反映与剖析;编导依据他长期的深入观察和缜密构思,将镜头聚焦于妓女的个人生活和性格矛盾之中,并且
把人物的际遇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影片中的的女主人公连名字都没有,她无依无靠,只是与幼小的孩子生活在一道。她是任人蹂躏的妓女,又是圣洁伟大的母亲。她想脱离卖身的苦海,可
是工厂
关门不开工;要去当佣人又找不到保人。她送孩子上学念书,可学校董事会却以“私娼之子,有碍校誉”为理由,将孩子赶出学校。她几次搬家,仍摆脱不了流氓的
控制、纠缠以及世俗的偏见。于是,她决定离开这个城市,到没有人知道自己身世的地方去。但是,可恶的流氓又把她苦苦积攒的路费偷掉。一切的一切全被毁了,
因绝望而燃烧的怒火冲天而起,她用酒瓶砸死了那个长期欺压勒索她们母子俩的流氓,因此被法院判处12年徒刑。 影片在艺术上表现出高度的简洁精炼。全片只有女主人公(阮玲玉饰)、儿子(黎铿饰)、流氓(章志直饰)、校长(李君盘饰)四个主要人物;情节单
纯紧
凑,毫不铺张,而所反映出的生活层面以及思想涵义却很深广。这和编导十分注重画面构图、取镜方位的表现形式密不可分。例如女主人公出门找工作的场景:街上
冷冷清清,行人寥寥无几,女主角无望地走著;背景则是高大的厂房和不冒烟的烟囱。这样的场景点明了当时经济萧条、工厂关闭、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揭示出失
业卖淫和经济衰败的某种内在联系;再如从流氓岔开的双腿之间来拍摄跪缩在地上护卫著儿子的女主人公的镜头,以独特的角度视点表现出妇孺孤单无援的处境和流
氓横行霸道的淫威。这些高度电影化的艺术手法为影片及其创作者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而主演阮玲玉的天才演技更为人称道并赞叹。 悲情震惊的《桃李劫》 三十年代的中国银幕力作相继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且好戏还在后头。1934年岁末由电通影片公司推出的由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的《桃李劫》又
震撼影
坛。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堪称是一出容量大、份量重、力度强的大戏。创作者以凝重沉郁的笔调真实细致地展现了一位优秀的青年学生及其妻子踏上社会之后的
悲惨境遇,从而暴露揭开了社会诸多方面的疮疤与邪恶。影片的情节丰富而生动,结构集中而紧凑,主题犀利而深刻,具有惊人魂魄的艺术效果。 全片采用倒叙的文本形式。从国外考察教育回来的老校长(唐槐秋饰)看到报上的一条消息,万分震惊;他最为看好而喜爱的学生陶建平(袁牧之饰)竟
因行窃拒捕时误杀公务人员而被判处死刑。老校长立即前去探监,建平悲愤地诉说了毕业离校后的种种遭遇。 陶建平和相爱的表妹黎丽琳(陈波儿饰)怀著“为母校争光,为社会造福”的美好理想踏上社会,满腔热情、一身正气。他开始在一家轮船公司任职,因
顾及旅
客的安危,不容客轮超载而与老板发生冲突,愤而辞职;后找到另一份工作,又因不愿和偷工减料的老板同流合污而离开公司。在另一家公司担任秘书的丽琳工作尽
心尽职、无可挑剔。可是早已对丽琳垂涎三尺的公司经理(周伯勋饰)设下圈套,图谋不轨;丽琳已经无法再去上班。生活的重担把建平、丽琳挤压得未老先衰,无
法喘气。建平不得不进船厂去做苦力。在家做月子的丽琳提水上楼时摔成重伤,急待抢救。建平哀告工头预支工钱而不成,不得不铤而走险,拿走了工头抽屉里的
钱。可等到建平请来医生,已经为时太晚,丽琳不治而亡。倾盆大雨的黑夜,建平把尚未满月的孩子送进育婴堂。等他回到家里,警察早已守候多时。建平欲夺路而
逃,扭打之中警探的手枪击毙了自己,判决时却归罪于建平。 编导以严谨的近乎于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逼真如实、合乎情理地展示出一个正直有志、嫉恶如仇的青年是如何为生活所迫、被社会摧残的人生悲剧。这
中间虽
然有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的差距、崇高理想和实际生活的矛盾、正义耿直和世俗人事的冲突等等因素,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公和社会环境的险恶。这是
一个容不得正义和理想的社会,因而也是一个难以向前发展、取得进步的社会。影片通过建平和丽琳的惨痛遭遇有力地揭露、猛烈地抨击了混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以
血泪控诉了罪恶的社会对于正义、美好的吞噬;观众无不为主人公的命运感到悲愤与沉痛。 影片尾声,行刑队押送建平上刑场,老校长凝视著学生的背影。随著他们的脚步声越来越远,深沉低回的《毕业歌》声渐渐响起。老校长仿佛又看到了那
个意气
风发的毕业生代表陶建平。□然而响的枪声把老校长拉回到血迹斑斑的现实,他全身颤抖,手里拿著的建平的照片掉落在地,观众再一次看到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陶建
平。影片至此落下帷幕,可留给人们的心灵震撼却异常强烈,引发开来的思索与联想则深长久远。 明快进取的《十字街头》 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不仅题材空前广泛,面对各个社会阶层;同时思想意义更上层楼,主题趋于深化,而且在创作风格、艺术特色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
态势。 同样是反映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困苦境况与不平际遇,明星影片公司推出的《十字街头》则以生动明快的格调表现出年轻一代对生活的压
力、世
俗的环境所采取的乐观、进取及调侃的态度。影片在表现四个失业的男知识青年时,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小徐(伊明饰)性格懦弱,面对失业与生活无著,他失望
消沉,曾经两次投江;刚强勇敢的刘大哥(沙蒙饰)毅然返回被日寇侵占的北方老家,投身战斗;对于他们俩人的行为,影片主要采用“虚笔”的交代,并没有加以
详实的具像展现。而影片的主要篇幅则聚焦于留守上海、奋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老赵(赵丹饰)与阿唐(吕班饰),以及职业女性杨芝瑛(白杨饰)与姚大姐(英茵
饰)身上。 影片全无跌宕起落的重大事件,而依靠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取胜。老赵和新搬来的房客杨芝瑛成了破薄木板相隔的近邻,常因凉衣服、掉水滴、敲钉子等琐
事产生
龃龉,进行“暗战”。但俩人互不知晓对方的“卢山真面目”;每当早晨,从报馆下夜班的老赵总是和去纺织厂上日班的小杨相遇在电车。日复一日,渐萌情意。有
一次,老赵为了撰写专稿特地到纱厂采访。恰巧遇到被流氓纠缠的杨芝瑛,他和阿唐挺身相助,使得杨芝瑛更生好感。待到雾开日出、双方的恋爱关系明朗时,老赵
和杨芝瑛却都失去了工作。但是他俩毫不气馁,还有阿唐和姚大姐,四人手臂相挽,跨越障栏,坚定地大踏步地走向前方。该片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洋溢著青
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充满著对于人生前途的希望、信心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整部影片充分体现出编导沈西苓的艺术风格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