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加拿大人,1890年生,外科醫生,1938年受加拿大共產黨派遣來到中國幫助抗戰,1939年11月12日因手術中被細菌感染轉為敗血症,醫治無效,在河北唐縣黃石口村逝世;柯棣華,印度人,1910年生,外科醫生,1938年隨印度援華醫療隊到中國協助抗日,先後在延安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服務,任八路軍主治醫生、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1任院長,1942年12月9日因癲癇病發作,在河北唐縣逝世。
雷鳴遠(VincentLebbe,1877——1940),原名菲特烈,是清末民初來華的比利時籍傳教士,也是民國四大報刊之一——《益世報》的創辦人。抗戰爆發後,雷鳴遠又積極支持並親率修士參與中國的抗戰事業。
雷神父來中國的第二年,正是八國聯軍侵華的第二年,看到外國人欺壓中國人,他憤恨無比,發誓要站在中國人這一邊,而且要做一個中國人。1927年雷鳴遠重返中國,在河北省安國縣一帶傳教,先後成立了耀漢兄弟會與德來修士會。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二天,雷神父暫停解經,改談"救國",從"愛國"原理,說到"救國"辦法。他還請來一名軍醫,訓練耀漢會和德來會修士們的救護工作,準備抗戰興軍時率隊到前線救護傷員。1933年成立了救護隊,參加長城抗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雷鳴遠繼續跟隨國民政府軍抗戰,除了組織救護隊外,還成立了公教便衣隊、督導團及野戰醫院。
1933年長城抗戰時,雷鳴遠率三十餘位修士在前方搶救傷員。長城抗戰結束後,在宋哲元的支持下,雷鳴遠又成立了殘廢軍人教養院;1936年綏遠戰起,雷鳴遠立刻前去會見傅作義,請求組織戰地救護隊。1937年8月,雷鳴遠前往河北定縣,會見第三軍副軍長兼第12師師長唐淮源,在第三軍軍長曾萬鍾、副軍長唐淮源的支持下,很快成立了由300多名教友組成的救護隊,此後輾轉淶源、易縣、淶水、高碑店及滿城等地,歷程數千里,未嘗遺棄一傷者。10月,救護隊先後參加了娘子關、新關和故關的戰鬥,其中娘子關尤其激烈,歷十五晝夜不止。新關之役,救護隊搶救傷兵878人。
1938年,雷鳴遠及其救護隊隨第三軍至晉東,在經過大大小小的數十次戰鬥後,於7月轉進晉南中條山。對於雷鳴遠的抗戰功勳,當時的國民政府予以高度肯定,9月頒獎一枚陸海空甲種勳章,蔣介石還電召其赴漢口會商抗戰事宜。第三扼守中條山前後幾近三年,大戰十一次,日軍除最後一次得手外,每戰皆敗。救護隊在中條山歷次戰役中救護傷員凡萬數千人。
除了成立救護隊外,雷鳴遠還是野戰醫院的組織者。在成立救護隊時,雷鳴遠開始拒受薪餉,後經勸導,同意按月受薪,但所有薪餉全部用作救國事業,起初作救國捐,或飛機捐,最後捐作購買藥品救治傷員,無形之中即成立了野戰醫院。後來,第三軍軍部督促雷鳴遠接管第12師野戰醫院。雷鳴遠遂將自己的一位得意門生——留比學生蕭濟醫學博士請來前方充任野戰醫院院長。
1938年3月雷鳴遠應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邀請,挑選了四五十名隊友組織了一支便衣隊,配屬八路軍第68團,從事機動性的戰鬥工作。在武鄉之戰中,曾以二十人的兵力和五千多重武器之日寇鏖戰五個多鐘頭,便衣隊傷亡八人,日寇傷亡三百多人。還有一次,第68團以一個團的兵力三天三夜拿不下一個山頭,便衣隊三個鍾就將日寇掃除殆盡。便衣隊在新絳、中條山戰鬥中,殺死了大量敵人。
1938年9月,雷鳴遠應蔣介石之電召,前往武漢商談抗戰事宜。在蔣介石的支持下,雷鳴遠又成立了軍事委員會華北戰地督導民眾服務團(簡稱督導團),發動天主教愛國力量,啟發戰地民眾民族意識,督察戰地民眾協助抗日。
雷鳴遠是一個優秀的演講家,先後到宜昌、重慶及昆明等地進行抗日宣傳,到處可以聽到她抗戰到底、抗戰必勝、抗戰救國的呼聲。
1939年2月,雷鳴遠率督導的到達中條山抗日根據地,到達戰地後立刻出版抗戰宣傳刊物,後在晉城將一切雜誌合併出版一種日報《北原戰報》。督導團還從事戰地難民救濟工作,說服當地紅槍會、大刀會為國抗戰。
1940年秋,雷鳴遠神父率督導團在鹿鍾麟部服務時被八路軍捕去,在監獄中罹患肝病。重慶蔣介石獲悉後即令第18集團軍司令部無罪釋放雷鳴遠神父。是年冬,雷鳴遠神父在重慶醫治無效,未能迎接抗戰勝利的曙光,永遠地離開了他摯愛的山河和親愛的戰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