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为何取下策(中国远征军史话73,74) 2017-01-17 鱼贯而入 主讲:谭方德13981732338 (手机号即微信号,微信名“晴天白云” 欢迎交流) 作为一个久经战阵的职业军,卫立煌算得上身经百战,特别是两年前的中条山之战,作为战区司令官他难辞其咎,如果这次滇西再砸锅,他的军人生涯就到头了。 他对张县长的上中下三策,无奈采取了下策,实有他的苦衷和无奈。 当时列入远征军序列的各部队,大都长途步行数千公理到达云南,人困马乏,更换美式装备正在进行,官兵对新式武器还不熟悉,团以上军官正在印度兰姆伽培训,团以下军官在昆明集训,这种情况下部队不可能渡江作战。 更重要的,虽然身为中国远征军总指挥,他并没有命令部队投入滇西反攻的权力。 当时中国军队统帅部内部,对于反不反攻,何时反攻,争论激烈,莫衷一是。 这时的中国,抗战打了近7年,国家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通货膨胀已到无法接受的地步,蒋甚至哀叹中国可能先于日本崩溃。 日本的战败已成必然趋势,观望等待胜利弥漫军政各界。而情报显示,日军将孤注一掷,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攻势近在眉睫,比起滇西反攻,东线战场更加紧迫。 为此,国民政府和蒋同美英盟国争吵不断,剑抜弩张甚至到了翻脸的地步。 这种形势,卫立煌更不敢擅自做主,贸然出兵。 不过,采取中策,派两个师渡过怒江用以加强腾北的防御,这还是他职权范围内的事,他有这个权力。 他不知道,日军他更清楚洞悉腾北对远征军反攻的重要性,松山佑三中将正筹划一场名为甲号战役的大扫荡,把中国军队从腾北连根抜掉,将防线推进到怒江边,双方战略谋划的高低决定了几万基层官兵的命运。 日军甲号大讨伐(中国远征军史话74) 2017-01-19 鱼贯而入 主讲:谭方德 1943年10月,日军缅甸方面军在筹划英帕尔战役时,决定在战役发起前,为消除后顾之忧,先在滇西发起一场战役,对中国远征军给予毁灭性打击,以消除中国远征军对其侧后的威胁。为此日军制定两个方案,甲案是越过怒江,急袭毁灭敌反攻基地保山,彻底粉碎敌之反攻意志。乙案是将作战地域限制于怒冮西岸,击破其腾北反攻据点,将敌封锁在怒江东岸。甲案虽较理想,但日军第15军主力准备英帕尔战役,分身乏术。最后决定采用乙案,第56师团除以一部确保松山滚龙外,师团主力在第18师团一部配合下发起甲号讨伐,向腾北游击的第36师发起进攻。 10月13日,战斗打响,日军一个大队奔袭大塘子,切断了36师退路,另两个大队由西向东正面进攻。两天内日军攻陷固东明光江苴,第36师伤亡惨重,不得不分路突围,半个月后腾北游击根据地全部沦于敌手,县政府和36师在当地老百姓带领下从无人知晓的偏僻小路昼伏夜行,从马面关南面秘道翻越髙黎贡山,渡过怒江回到东岸。第36师这支当年精锐的德械师,从此元气大伤,虽然在邓川洱海边补充休整了半年,终究难以恢复当年雄风。 日军甲号讨伐取得预期的胜利,把坚持了一年半的腾北游击根据地连根抜掉,占领了高黎贡山各个隘口,这对中国远征军是致命的。日军用微小代价夺取的这些隘口,半年后远征军5个师要仰攻一个多月,要付出几千人的伤亡才能夺回来。 张问德沉痛地说,何以偏偏要走到用下策的地步,虽有可守之形,而无可守之势。同样是高黎贡山险要地势,日军为何未经强攻就轻易拿下,而远征军半年后则处处都是硬啃骨头? 远征军上下缺乏坚守隘口的勇气,总想退一步隔江对峙,他们与驻印军的差距首先表现在这里。 附
张问德(1881年一1957年2月17日),字崇仁,云南腾冲城人。民国初年历任腾冲府司法科长、干崖行政委员、腾冲道署实业科长。1934年被选为腾冲参议会议长,凡参议会议及民生之事,他都当仁不让。1936年应鲁道源邀赴省任滇军五旅秘书,后五旅改编出省抗日,继任省府秘书,龙云私人秘书。1939年委任昌宁县长,1940年因病辞职回家休养。1942年夏,日军铁蹄近腾,城中军政官吏闻风丧胆,弃城而逃,遂使边地名城不战而陷敌手。时张问德已年过花甲,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不顾一切地投入保家卫国的艰苦征程,在界头、曲石一带组建起了战时县政府和腾西北抗日前方根据地,“抗日县长”之名不胫而走。 * 张问德
出生地 云南腾冲 * 出生日期 1881年 * 逝世日期 1957年 主要成就 “抗日县长” 云南德宏州政协常委 生平经历 危急关头 1942年年初,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失利,被骄横的日军尾追着向国内溃败,国门洞开,日军直逼滇西要道上的名城腾冲。此时,驻守腾冲一带的中国地方武装由龙云的儿子龙绳武负责。龙绳武得到日军进逼的消息后,竟秘而不宣,加紧抢运亲眷和财产,向昆明逃之夭夭。第二天夜晚,县长邱天培也带上自卫队和警察潜逃。群龙无首,兵丁四散,只剩下手无寸铁的百姓,腾冲人纷纷舍家逃难,留下了一座空城。三天后,区区292名日本兵没费一枪一弹就长驱直入占领了腾冲,占领了这座屹立了500年的“极边第一城”。! 临危受命 当时有一位赋闲在家的名士张问德,他62岁临危受命做了抗日县长,当着一百多名围观的老百姓,张问德宣誓就职,时云南省主席龙云授张问德少将执法官军职以服众,协调当地军政。沦陷期间,张问德随身携带一面中国国旗,他发动群众,经历了四次反扫荡。他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把抗日的县政府一直牢牢钉在敌后。 正气凛然 尤其应当载入史册的是,在最困苦的1943年,当占领军的行政首领田岛煞费苦心地派人送来诱降书信的时候,张问德以他的大智大勇回书一封,给后人留下一篇浩气长存的传世檄文。当时,驻守腾冲的日本行政长官田岛发现,逃跑的县长和扶持的伪县长都没有在城外抗日的张问德影响大。于是,田岛给张问德写了一封信,借口要就腾冲人民的生活进行“坦诚的商谈”,实质是想收买张县长。张问德看信后大笑,三天后回敬了一封《答田岛书》,历数日寇侵入腾冲所犯下的罪行,最后凛然指出:“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 在信的末尾,这位流亡县长堂堂正正地署上了自己的头衔:大中华民国腾冲县县长张问德。 这封回信后来被转呈中央政府,并登载于全国各报,还被选入了国史馆。当年的军政部部长陈诚称誉张问德是: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不愧为富有正气的读书人。 丹心一片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打响了腾冲反攻战。日军在败退前,将所有粮库的6000多万斤粮食全部烧毁。又是张问德动员上万民夫,越过高黎贡山,跨过怒江,运粮供应部队。 腾冲城光复后数天,张问德挂职而去,只留下了一片丹心。 我只是中华民族的读书人。——张问德 全国解放后,张问德曾任云南德宏州政协委员、常委,于1957年病逝,德宏州政协题旌“忠恤千秋”。 答田岛书 编辑 背景 1943年8月31日,日军侵腾行政班本部长田岛致函张问德,企图软化诱降。张问德怒火中烧,写下了当世名檄—《答田岛书》,痛斥日寇战争罪行并表达腾冲人民抗战决心。此文怒血沸于中而婉辞流于外,至今仍被视为当代之“正气篇”盛传不衰。张问德的《答田岛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大国风度,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被陈诚誉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县长之人杰楷模”,被蒋介石誉为“富有正气的读书人”。他的名字,被收入《大陆名人集》。 《答田岛书》全文 田岛阁下:来函以腾冲人民痛苦为言,欲藉会晤长谈而谋解除。苟我中国犹未遭受侵凌,且与日本犹能保持正常国交关系时,是余必将予以同情之考虑,然事态之演变已使余将予以同情考虑之基础扫除无余。诚如阁下来书所言,腾冲士循民良,风俗醇厚,实西南第一乐园,大足有为之乡。然自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剌之下暴尸露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幢,骡马遗失达五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逐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遮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至为阁下及其同僚之所奴役,横被鞭笞;或已被送往密支那行将充当炮灰。而尤使余不忍言者,则为妇女遭受污辱之一事。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与,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诅咒,而对遭受痛苦之人民予以衷心之同情。阁下既欲解除腾冲人民之痛苦,余虽不知道阁下解除之计划究将何如,然以余为中国之一公民,且为腾冲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于余之责任与良心,对无阁下所将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必要与可能。然余愿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意能以伸张,则余所能贡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东京,一如阁下所要求于今日者,余不谈任何军事问题,亦不带携有武器之兵卫,以与阁下及其同僚相会晤,以致谢腾冲人民痛苦之解除,且必将前往靖国神社,为在腾冲战死之近万日本官兵祈求冥福,并愿在上者苍苍赦其罪行。苟腾冲仍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他日阁下对腾冲将不复有循良醇厚之感,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故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 大中华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问德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 此碑文现还存于云南腾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