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央广网独家报道 探访95岁抗战老兵:住着五十年的老屋 只想过平淡生活2017-09-02 18:40:00来源:央广网 抗战老兵曾德发 央广网韶关9月2日消息(记者陈锐海)95岁的抗战老兵曾德发,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平平淡淡地过完余生。 二十出头就去当远征兵的他,在印度抗日杀敌,后又辗转到湖南、南京等地,参加抗日保卫战,“从没想过能活着回来”。抗战胜利后,他先是颠沛流离,接着复员回乡,耕地为生,过着六十多年一贫如洗的生活,却没主动争取过荣誉和补贴。 抗战老兵曾德发 他认为自己不过是“抗战中的一颗螺丝钉”,杀敌的经历,几十年来鲜少挂齿。但两年前,当志愿者上门关爱时,“命苦”、“一辈子从没想过清福”的他,又觉得没被人遗忘掉,“很荣幸,很感激”。 硬朗的老人 破旧的老屋 抗战老兵曾德发住所 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面色红润,有着一口整洁的好牙,大口吃饭,大嘴吸烟。走起路来很是稳健,无需任何搀扶的物件,着急的时候,甚至还会在坑坑洼洼的地面小跑起来。他听力正常,思维清晰,跟人聊天一点也不含糊。有时闲不住,他甚至跑到地里,不是弯着腰插秧,就是帮人拔花生。 但他那个住了五十多年的老屋子,可没能如他那般“硬朗”。 屋子藏在大山环绕的村里,由山土堆砌而成。土黄色的外墙,在邻居那栋新盖楼房的映衬下,显得更为粗糙老旧。内墙的沙石开始脱落,窗上的木杆也在老化,角落里堆着干柴,做饭还用土灶。电是两年前才有的,他却总舍不得用,灯不开,整个老屋昏昏暗暗。 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还有墙上那些崭新的“荣誉证书”,是屋里仅有的几件醒目的物件。这是近两年来,民间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给他送过来的。 尽管如此,他看起来还是很满足这种平淡的日子。清晨醒来,他就自个儿做饭,吃完看会儿电视,接着到村里逛一逛。女儿说他“心态好,才能活到这么老”,志愿者认为他“没有任何诉求,知足常乐”。但只有亲身见证过战乱和生死的曾德发,才明白“什么都不重要,活着就好”。 “从没想过能活着回来” 抗战老兵曾德发 1943年11月27日,印度兰姆伽,步兵们在演练实弹射击。 这种感觉是从1943年的寒冬开始的。那会儿南方冰冷刺骨,中国大地战火纷飞,抗日战争正在进行。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21岁的曾德发,做出代父从军的决定。当时他“没有选择”,“啥也不知道”,只知道五十多岁的父亲年事已高,再也折腾不起了,加上他一直耳闻日本已经从东北和西南逐渐入侵中国,残害百姓,认为必须把他们赶出去不可。 年轻的曾德发,先是被安排到韶关市三民主义青年团进行作战训练,五六个月后,辗转被运送到湖南、广西、贵州、云南,期间坐过汽车和火车,至于走了多少天,他自己都数不清。最后,他和远征军一起,被送到印度抗日,后被编入新六军22师66团。 三名中国士兵头戴防蚊罩,穿越中缅印战区的一片丛林 那会儿他们驻扎在山林里,气候湿热,到处都潜伏着毒虫蛇。士兵们经常戴着头罩,半夜在黑暗中悄悄训练,两个钟头下来,汗流浃背,“压根就没有什么休息不休息的”。 时隔七十余年,他还记得第一次“打鬼子”的情形。那是某天的破晓,一日军小队悄然前来,偷袭中国远征军,打死了好几个抗日士兵。训练许久的曾德发,开始端起枪,跟着战友一起冲向入侵者,消灭了这个100多人的日军小队。 “当时并不害怕。那种情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根本由不得你,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把敌人赶走。也没有想家,都说古人征战几人回,那会儿从没想过能活着回来。”95岁的曾德发坐在家里老旧的木椅上,流着泪对央广网记者说。 “遵纪守法,勤俭勤劳就好”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德发四处漂泊,接着复员,在1951年回到了家乡。 回家的那一天,面对离家八年、生死未卜的儿子,父母哭得不像样,嘴里只有一句话:“回来就好。” 他跟村里人一样,参加生产队,耕地务农,勤勤恳恳,后来结婚生子,两儿一女,一天天长大。为了养活一家子,曾德发经常忙完地里的活,就一个人跑到山顶挖竹笋,再挑出去卖,腿脚总被割伤,“辛苦得很,没享过一天清福”。 尽管家徒四壁、食不果腹,但比起战乱的年代,他对这种和平的日子,已经十分满足了。这让他形成了“隐忍”的性格。 即便家庭贫困,常被人“看不起”,曾德发依旧忍气吞声。他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分守己,善良做人”。“我们只要遵纪守法,勤劳勤俭就好。拼命地干活,到时生活好了,别人就不会看不起我们了。” “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这些年,女儿出嫁,大儿子也成家立业,妻子去世,留给他的,只有那间昏暗的老屋子,和一个精神状态不好、到了花甲之年仍需要他照顾的次子。家里经常揭不开锅,总是开水煮着青菜,就是有油,他也舍不得放。 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这都是命,由不得我”,日子就是这么一天天熬过来的。 直到2015年,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带着慰问和粮食找到他时,曾德发才激动不已,情绪一直波动不大的他,那天哭了。“真的从来没想过他们会来,都七十多年了,谁会记得这个。”曾德发说,他从未如此开心过。 他开心的,不只是有人对其施以援手,生活有了改善,还有一种久违的、被尊重的感觉。一旦有志愿者上门慰问,曾德发总是忙着倒水,招呼客人,嘴里老是来回重复着“很荣幸”、“很感谢”、“没办法报答”这几句话。 “我们来这儿,不是帮助您,而是报答您的。”当志愿者提及他在战争中的付出,曾德发总显得很谦卑:“我只是抗战中的一颗螺丝钉而已。”志愿者的前来,是他“这些年最开心的一件事”。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平平淡淡地过完剩下的日子,“活着最好”。 对话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秘书长罗亚君 央广网:目前该公益组织找到的抗战老兵有多少? 罗亚君: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是2013年成立的,但在2009年就已经有关爱抗战老兵网了。截至于目前,我们找到并建立档案的抗战老兵有6400多位。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为95岁,年纪最高的113岁。八年间,已经有不少老人陆续离世。 央广网: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些老兵的? 罗亚君:寻找老兵依赖于分布在全国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他们会在当地寻找老兵,有的甚至进行“扫村”。目前网上注册的志愿者有4万多名了,真正活跃的也有1000多人。 找到人后,我们就会根据志愿者记录的老兵口述内容,经由历史专家、军事爱好者和学者组成的审核组进行审查、核实,确认无疑后就会给没有档案的老兵们建档,再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救助方案、实施救助。 央广网:关爱抗战老兵公益组织给他们提供了哪些帮助? 罗亚君:我们找到的老兵,有三分之一非常贫困。他们像曾德发爷爷一样,生活艰难,晚景凄凉。我们通过“抗战老兵助养行动”这个项目,每个月为贫困的抗战老兵发放500元的生活救助金,直到他们离世。 部分老兵有些迫切想要实现的愿望,例如医疗救助、房屋修缮、重返战场、回到老家等,我们会通过“老兵心愿”这个项目,尽量帮他们实现愿望,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央广网:这些公益基金的来源有哪些呢?目前能够满足老兵们的需求吗? 罗亚君:关爱老兵的公益基金的善款,80%是来自网络公益平台的众筹,20%是企业捐助和个人的大额捐款,目前的筹款情况能维持基本救助项目的开展。 但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抗战历史,关爱抗战老兵,去了解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也关注那场战争中幸存的抗战老兵,了解他们的牺牲、付出与现状,并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识来路,知归途。 编辑: 孙永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