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后,她生平第一次见到父亲 2017-09-13腾讯图片 9145评
9月10日,河南省淅川县烈士陵园,79岁的邱柳英老人(左一)在家人陪伴下,不远千里从广东梅州赶来,祭奠她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的父亲。她的父亲邱经纬,是国民革命军89军暂编62师一团一营营长,1945年在抗日战争中牺牲。70多年来,邱经纬的家人一直在寻找他究竟葬身何处,去年在淅川县志愿团队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烈士身后葬地。 (来自:腾讯图片)
邱经纬烈士留在世上唯一的一张照片。邱经纬(家名丘祺耀)生于1909年,是广东梅州蕉岭县蕉城镇东山村人,毕业于中央陆军步兵学校及工兵学校,1944年随部队转战豫西南,扼守陕鄂门户荆紫关。1945年6月,邱经纬在淅川县荆紫关一场阻击日军的战斗中牺牲,那时距离抗战胜利就剩两个月。 (来自:腾讯图片)
邱柳英老人刚走进陵园时,心情还算平静,可一走到墓区,压抑在心头多年的苦痛再也抑制不住,号啕大哭。她用客家话一遍又一遍的喊着,“亲阿爸,亲阿爸,女儿来看你了……” (来自:腾讯图片)
老人的半月板因年迈劳损走路一直需要用拐,在父亲墓前,邱柳英双膝跪地,向父亲哭诉大半生的思念之情。邱经纬生前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经过世。1938年,邱经纬护送在南口抗战牺牲的五叔的遗孀回家,在家乡短暂休养,小女儿邱柳英还没出生就返回部队,没想到79年后父女相见,却已是阴阳相隔。(碑文个别地方有误,编者注) (来自:腾讯图片)
邱经纬的侄女和外孙在墓前祭奠。邱经纬牺牲后,梅州家乡曾为他开过追悼会,但战乱年月,家人始终不知道他具体牺牲在哪,埋在什么地方。邱经纬的母亲有9个孩子,上世纪70年代,老人临终前把孩子们叫到床前,叮嘱他们大哥牺牲在河南,只记得牺牲的地方叫羊爬山,埋在一个庙旁,要他们以后一定要找到大哥的葬身之地。 (来自:腾讯图片)
邱经纬牺牲后留下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难。解放后种种政治运动,更是让邱家谨言慎行,烧毁了邱经纬几乎所有的遗物,只偷偷藏了一张他的照片。家里穷得捉襟见肘,邱柳英小时候不得不送给姑姑抚养。 (来自:腾讯图片)
邱柳英专门带了梅州特产的柚子和零食,让九泉之下的父亲尝尝家乡味道。上世纪80年代,邱家人开始找人打听邱经纬的下落,90年代,邱柳英的三叔到河南出差,还到平顶山一带找过,但苦于年代久远,没有任何线索,一直未能如愿。 (来自:腾讯图片)
距淅川县荆紫关镇约70里的五台岭羊爬山,山上植被郁郁葱葱,已经看不出当年战斗过的痕迹。1945年6月13日,邱经纬率部在此阻击一支4000余人的日军部队,激战两昼夜,身负重伤仍与官兵死守阵地,终因众寡悬殊,邱营长及班长以上军官33人在内共150名官兵壮烈殉国。 (来自:腾讯图片)
当年战斗之激烈,时至今日羊爬山附近60岁以上的村民仍记忆犹新,他们或亲眼目睹,或听父辈讲述,都知道在此曾牺牲过一个营长。对邱营长所在的部队,村民也印象深刻,他们记得部队刚来此地时已近夏天,却还穿着冬衣,棉絮外露跟叫花子一样,戏称是“花子军”。但这样一支装备极差的部队,作战顽强不扰民。在粮食短缺的时候,邱营长还带着战士们挖野菜吃。 (来自:腾讯图片)
邱营长等官兵殉国后,当地村民把部分英烈遗体收敛安葬在荆紫关马王庙西侧,墓地北侧砌起一座约两丈高的砖塔,碑文嵌刻其中,详述了那段历史。村民还特意把邱营长的棺木暂厝,砌砖墙保护,以待他日迁葬故乡。遗憾的是,后来抗日英烈的墓被毁,塔和碑亦被破坏殆尽。 (来自:腾讯图片)
2014年,淅川县民政部门在当年抗日英烈墓地寻找到八位英烈的遗骨并重新迁葬到淅川县烈士陵园。 (来自:腾讯图片)
邱经纬的侄子邱发东向曾和邱营长一起奋勇杀敌的抗日烈士献花祭奠。 (来自:腾讯图片)
2015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淅川县百姓为感恩邱营长等抗日英烈至死捍卫一方水土,自发募款16万多元,重建89军暂编62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位于荆紫关镇附近的制高点上,全镇景色一览无余,让烈士们永远陪伴他们用血肉保卫的土地。 (来自:腾讯图片)
重建纪念碑的寻访过程中,淅川县志愿者贾铁军听到许多有关邱经纬营长的感人事迹,立碑之外,他也开始了对英烈后人的寻找。苍天不负有心人,2016年10月,贾铁军在网上发布的寻亲消息,终于被邱经纬的侄子邱发东看到。 (来自:腾讯图片)
在得知大伯安身后所葬的消息后,邱发东和几位亲友马上驱车跋涉3000余里,赶到淅川县与志愿者进一步确认了邱经纬营长的身份。今年9月,邱发东又带着邱营长唯一在世的小女儿和孙辈儿,亲自来祭拜。 (来自:腾讯图片)
淅川县百姓也对英烈后人表达了崇高敬意,邱发东一行人在淅川不仅食宿全免,酒店和饭店还打出标语,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来自:腾讯图片)
在纪念碑前,邱柳英老人再次痛哭流涕。 (来自:腾讯图片)
抗战胜利已经过去72年,但战争给老百姓造成的创伤,时至今日仍不能完全抚平,而那些保家卫国甚至付出生命,却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无名英雄,更需要后人去关怀、铭记。 (来自:腾讯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