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普通)是法律文件,对外证明一个人的国籍和身份。托起它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地域主权,内涵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政治影响、国格和尊严。 从国际旅行的角度讲,护照是旅行文件,从一国到另一国的通行证之一种。但是,护照是一国发给其本国公民的,是自家发的。有了护照,你只是被允许出自家的门而已。不论去哪儿,你还得要有签证,那是别人允许你去的许可。两个都有,你才有可能“横行天下”。 曾经,我们中国人走出自己的国门是受限制的。“改革开放前,出国人员主要为援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因私出国的绝大多数为归侨和侨眷,每年办理量不过几千本。“(彭训文 ,《新中国护照变迁记》,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5月21日)。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基本上只办理公务护照,一种面向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因公出国人员的特别的许可。公务护照只极少数人有。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有”并非实质性的“有”,只是“用”。公务护照虽然写着你的名字,但近乎是一次性的,出趟国,用完了,要交回单位,锁进保险柜,由专人保管。因而,公务护照是某种权力、能力、社会地位的表现。至于普通老百姓,那时候,几乎没有机会、没有可能有一本自己的护照。 从未有幸有一本写着我的名字的公务护照。我拿到我的第一本护照已是1997年。当时,因私护照依然尚少,尽管有资料说,90年代中期,国家年均发放近100万本因私护照。 有了护照,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另一个更重要的是签证,真正的通行许可证。 签发签证是一种国家权力,一方“凌驾”于另一方的权力。也许在其他方面,两国是对等的,甚至国际地位是倒置的,这不重要。签证,作为一国允许另一国国民入境的终极许可,那一张小小的纸片,便抵挡住了“千军万马”。签与不签的决定,取决于一国的签证管理政策。 在当代,控制非法移民、防范安全隐患是签证管制的主要考虑。很多国家倾向于通过签发签证来限制来自穷困、政治不稳定和不民主的国家的国民,认为他们更容易非法移民。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Eric Neumayer 2005年提出一种观点,“目标国家越是贫穷,民主程度越低,陷于武装政治冲突越多,对其护照持有者的签证予以限制的可能性越大”。当然,这是“强国”思维。有些很聪明的“弱国”,比如墨西哥,虽然对中国公民不免签证,但是,如果你持有加拿大枫叶卡或美国绿卡,就相当于有了签证,可以来去无阻!如此,巧妙地避开了一些不可抗拒的政治因素。 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多边或双边协定而互免对其公民的签证。反之,则适用对等原则,相互限制。如果去一个互免签证或单方免签证的国家,手里的护照就是入境的许可。 不与或少与其他国家互免签证,一方面,可以限制外国国民随便地来你的国家转悠;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本国国民出国的难度,这是一种比较含蓄婉转的签证管制策略。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理论认为,专制/独裁的国度,因为担心外来势力的影响,会倾向于更严格的签证管理制度。 但是,曾经,一国的签证权被用于国际人道主义救助。二战期间,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签发给数千犹太人的“生命签证”,就是最好的例证。 据中国领事服务网2019年7月1日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与世界上14个国家或地区互免签证,另有15个国家或地区单方允许中国公民免签入境。此外,有42个国家或地区单方允许中国公民落地签证(passport index 的数字是47个)。落地签证不是免签证,依然要走同样的申请程序,只是不需要提前申请,签证相对比较容易获批。也就是说,只有29个国家/地区,你可以拿着中国护照,想去就去,不会有人“拦”着你。如果把落地签的国家也算进来,中国护照能走遍的“天下”,是联合国195个成员国中的71个。好像挺多的?看一看这个名单,就会清楚,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好”地方,中国护照是无力探及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发放的199种护照实力排行榜中,中国护照的流动性指数位居122(passport index)。 护照与签证之间,隔着的不只是一片薄纸,两者的关系含义万千。在今天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国与国之间建立起有”权衡“的国际关系的意愿,贵如金。 2019.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