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一幅名为《波罗的海之链》(Baltic Chain)的新闻照片,记录的是1989年8月23日在波罗的海三国发生的一场大规模的和平示威活动,以抗议50年前苏德之间秘密签订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照片以航拍的角度记录了活动的一段。据当时的报道,大约有200万人加入了这一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达675公里都不止的“人链”,跨越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有人估计,为了使“人链”在物理上可行,每国至少需要20万的人参与。 拍摄的录像显示,人链即使在农村地区也几乎没有断开。而当时,这三国的总人口约为800万(爱沙尼亚160万,立陶宛370万,拉脱维亚270万)。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波罗的海三国立即坚定地站到了乌克兰一边。他们旗帜鲜明地谴责制裁俄罗斯,义无反顾、不遗余力地援助乌克兰。 他们的态度自有其背后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俄罗斯并非无辜! 首先,这三国的大部分领土是在18世纪俄罗斯帝国扩张时被强行并入俄罗斯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北部先是被瑞典割让,后在1721年大北方战争结束时并入俄罗斯帝国。而立陶宛历史更为悠久,从1240年的“立陶宛大公国”,到1569年与波兰王国合并成立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它们曾一度称霸东欧。但后因国力衰弱,经过数次分治后在1795年被俄罗斯帝国吞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与1918年“一战”结束,波罗的海国家得以脱离俄罗斯,获得了独立。当时的波罗的海国家是四个,除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还有芬兰。 随着“二战”爆发,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了广为世人诟病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就是《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根据条约,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成为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 这分明就是背着当事国瓜分人家! 结果,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于1940年被苏联入侵吞并,失去了独立国家地位。一年后,这三国又被纳粹德国入侵占领。 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苏联才又重新“收复”了这些领土。 不顾波罗的海国家民众的意愿,不光彩地出卖邻国利益并强行占领之,这就是前苏联“二战”期间的所为。 正是因为不光彩,苏联曾一直否认条约中相关条文的存在,苏联的政治宣传还宣称:三国的国民议会代表各国人民意愿,是他们主动向苏联提请加入的,因此三国是自愿加盟苏联,并非苏联占领。 对此,波罗的海三国坚称:他们是被苏联以武力非法合并的。 而国际社会则一般认为:苏德两国签订的密约证明三国是被非法占据的。 说归说,从此波罗的海三国就成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与莫斯科的关系日益紧张,立陶宛首先发起了200万人联署抗议行动,要求苏军撤出立陶宛,同时,立陶宛共产党也考虑与苏共决裂。接着,1989年8月8日,爱沙尼亚试图修改选举法,限制新移民(主要是俄罗斯工人)的选举权,触发了俄罗斯工人的大规模罢工和抗议。 同年8月18日,时隔50年之久,苏联才正式承认《苏德条约》秘密条文的存在并对此加以谴责,但苏联仍然不承认1940年占领了三国。 波罗的海三国对此当然不满。 早在1986年8月23日,受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开放政策和经济改革的启发,伦敦、斯德哥尔摩、西雅图、洛杉矶、珀斯和华盛顿哥DC等21个西方城市举行黑丝带日游行,要求世界正视苏联侵犯人权。 1987年的8月23日,包括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在内的36个城市举行示威,爱沙尼亚的塔林和拉脱维亚的里加也随之加入。 1988年,苏联政府首次批准了这些示威,没有逮捕示威者。 1989年,社会运动家计划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当日举行特别大规划的示威。人链的动议似乎是7月15日在派尔努的三方会议中提出的。8月12日,三国社会运动家在采西斯签订正式协议。这次示威获地区共产政府批准。同时,几个谴责苏联占领的联署,分别得到十万人以上的支持。 为确保人链不受干扰,主办方预先在地图上标明城市、城乡和村落,巴士车免费乘坐,爱沙尼亚则把当日定为公众假期。 示威活动向世界和欧洲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犯罪行为,并促请各方宣告这条约自签署一刻起即“无效”。声明也指出波罗的海国家问题是“不容剥夺的人权的问题”,批评欧洲社会持“双重标准”,对“希特勒—斯大林时代最后几块殖民地”视为无物。 人链连接波罗的海三国的首都,从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开始,沿A2高速和E67公路至拉脱维亚的里加,最后到达爱沙尼亚的塔林。 当地时间下午7时,示威者和平地牵手15分钟,之后配合有一些地区的聚会与示威。爱国歌曲与教堂的钟声齐鸣,象征着丧礼的大型黑色十字架,人们手持蜡烛,高举黑色丝带装饰的战前国旗,悼念苏联暴政的死难者:“森林兄弟”、遭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政治犯,和其他被标签为“阶级敌人”的人。 而此时的莫斯科普希金广场,数百人为同情波罗的海国家而尝试发起示威,但被防暴警察阻止。塔斯社报道,75人因破坏和平、轻微毁坏公共设施和其他罪行被捕。 同样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影响的摩尔多瓦有13000人示威。 示威活动7个月后,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9月6日,苏联政府正式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独立。而8月23日,则成为波罗的海三国、欧盟和其他国家的纪念日,又称“黑丝带日”、“欧洲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 ...... 34年后,回顾这一事件,前苏联(俄罗斯)耐人寻味。 整个过程,俄罗斯虽强烈不满,且时有谴责和恫吓,但却始终没有镇压,没有制造出流血事件。 要是换成中国呢? 有学者将1991年之后俄罗斯的转型失败归结为:它要被迫同时面对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国家统一三大难题!而且国家规模的确与民主成功转型基本呈负相关,国家规模越大,转型困难越大,越难以控制。 此言或许不虚。 尤其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根本不改革,苏联也不会崩溃,它很可能在停滞和缓慢衰落中长期延续下去。人民饿肚子不一定会动摇专制政权,“不得民心”的政府也未必就倒台,因为“民心”是可以被统治者塑造的。这恐怕也是全世界众多的苏联问题专家竟无人预见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因而更显得难能可贵,更值得人们去探究。 倘若苏联不解体,对全世界是好事还是坏事? 至少对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东欧若干国家,那意味着噩梦的延续。 现在的俄罗斯吃相难看,进退两难,似已陷入绝境。可一旦破局,俄罗斯会怎样表现?真的很难说。 反观中国,虽然近日已荣升为世界“发达”国家(至少美国这样认为),可是距俄罗斯,其实还差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