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26,536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在《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里,我曾引用昭君博客上李开复先生给女儿的信,其中提到了“批判式思维”。当时言犹未尽,现在再补充几句。

 

首先,再度引用那封信中的一段话语---“不要被教条所束缚,任何问题都没有一个唯一的简单的答案。还记得当我帮助你高中的辩论课程时,我总是让你站在你不认可的那一方来辩论吗?我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希望你能够理解:看待一个问题不应该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多方法和角度。当你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者。这就是‘批判的思维’——你的一生都会需要的最重要的思考方式,这也意味着你还需要包容和支持不同于你的其他观点。我永远记得我去找我的博士导师提出了一个新论题,他告诉我:‘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多年后,我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包容,而是一种批判式思考,更是令人折服的领导风格,现在这也变成了我的一部分。我希望这也能成为你的一部分。”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51562

 

李开复先生的信件里建议女儿树立一种“批判式思维”,就是希望女儿不要简单地接收现有或现存的答案,同时也要包容和支持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这些话语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批判式思维”应该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

 

据说,在“文革”期间,好多冤假错案的形成就是因为这样一条罪状--“对现实不满”。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实是 “毛主席亲自领导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因此“对现实不满”就意味着对党的不满,对社会主义的不满,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对伟大领袖的不满。 “对现实不满”就是反党、反华、反共、反人民,这样的人当然只能“死无葬身之地”……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很少再用“对现实不满”来作为定罪的标准了。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就是建立在“对现实不满”之上的。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解释,人类的祖先是从猿进化过来的。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达尔文进化论的真伪,只是假设早先的猿“安居乐业”,满足于在树上生存与四肢行走的“现状”,人类或许也就无法诞生。正因为那些人类的祖先“不满现状”,执意下地行走,执意使用前肢并创造工具,人类才得以演变诞生。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异恐怕也就在于是否能够对于生存现状持有一种“批判式思维”。

 

撇开达尔文进化论的真伪不说,看看人类的发展历史,几乎所有的创造发明(包括众多的诺贝尔奖)都是对现存事实采取了“批判式思维”。就拿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事物来说吧,3M代替了“随身听”(walkman);DVD Play取代了录像机;手机战胜了“大哥大”......所以说,想要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应该大力提倡“对现实不满”,鼓励树立“批判式思维”。

 

二,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上最具“批判式思维”的阶层

所谓知识分子就应该是社会上知识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最敏感、又比较具有前瞻眼光的人士。他们的思考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持有“批判式思维”应该是知识分子的天职。

 

“万维网”上昭君女士曾在星辰的翅膀的博客里所写到“我个人认为,唱赞歌不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找出问题,引起关注和讨论,才是关心这个社会的真正体现”。昭君女士在吾丁的博客也曾留言写到“我认为他这种对自己文化的反思很可贵。认同自己的文化的同时,也能看到它的缺点,并且乐于学习其他的文化中的优点和精髓,这正是我们许多人努力做的。”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55141

 

在枫苑梦客的博客里,转载了金南川的文章《知识分子的责任》,其中写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与良心的守护者,你肩负着更大的历史责任。你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最敏感神经。面对着黑暗与不义,你不应该选择沉默,你的选择应该是批判、抗议和愤怒。独立是你发言的姿态,而异议和批判则是你体现独立的方式。坚持自由、权利和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永远是你的价值核心。你应该是那些弱势群体的天然的代言人,遇到侵害到弱者权利的事情你应该义无反顾地进行严厉的批判......知识分子的工作永远是异议和批判,充当时代的‘牛虻’,刺激其不停的进行自我反省与改进。知识分子相信,真诚的批判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永远是缺乏的。社会缺乏的不是颂歌,而是批判。任何一个社会衰败的原因不是夜莺太多,而是有太多的喜鹊的聒噪。因此知识分子知道自己不是唱诗班和时代的应声虫,坚信唱颂歌不是夜莺的工作,而自己是不屑于作喜鹊的工作的。真诚的批判是知识分子对时代最好的贡献,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相信:一句真诚且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抵得上千万句的颂歌!”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以意识到,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需求也就是期盼他们能够对现实持有“批判式思维”。假如对现存的一切都采取肯定、颂扬、称赞甚至吹捧的态度,那么还需要什么知识更新或时代创新呢?

 

三,美国的活力与创造力借助于“批判式思维”在美国的强大根基

 

打开美国的电视或报刊杂志,几乎全是对现政府的批判、对现各级领导人的责问、对现有政策的质询,对现总统的批评、指责、谩骂或调侃。美国总统每年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之后,电视台请来的嘉宾往往就是对立党派的人士,他们的言辞也都是对总统发表国情咨文进行反驳、指责、补充或抨击。有几个美国的知识分子敢于说自己与奥巴马政府“保持一致”?有几个美国的老百姓会说自己“坚决拥护”奥巴马政府?在民意调查过程之中,老百姓对于现政府和现状的满意度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批判式思维”在美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即便发生了像911这样的大事,全国民众都对恐怖分子同仇敌忾,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激情也异常浓郁。照样有电影导演敢于拍摄纪录片,对政府部门的调查结果表示质疑和反驳。但没有人会怀疑他们对美国的热爱与忠诚,没有人会咒骂他们是“卖国贼”或“美奸”。这就足以说明“批判式思维”的社会根基在美国是何等强大。

 

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曾经撰文《美国走上世界霸主60多年,8次唱响“美国衰落论”》。他在文中写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美国衰落论;从未消失过。其中有8次高潮,包括:朝鲜战争后,苏联人造卫星升空后,越南战争后,20世纪70年代滞胀后,苏联扩张和日本大国崛起后,冷战结束后,‘9.11事件’后,金融危机后。”非常有意思的是“一次又一次提出‘美国衰落论’的,正是美国人自己……几乎在每次‘美国衰落论’之后,都是美国的一次改变、一次转机、一次提升。美国的‘衰落歌’,是美国的‘警钟歌’,也是美国的‘冲锋号’。美国衰落论,并没有唱衰美国,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给美国带来动力和凝聚力。这是美国人的忧患意识,是美国人善用忧患意识的艺术。”

 

回想起来,美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恐怕与美国永远都拥有一大批持有“批判思维”的知识分子有着密切关系。也正因为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很擅长“批判式思维”,正因为美国普通民众都能理解并容许“批判式思维”的盛行,所以才导致并推动了美国社会巨大的创新精神。

 

四,“批判式思维”在中国的局限与徘徊

 

遗憾的是,自从反右运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在持“批判式思维”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徘徊,甚至倒退。比如,鲁迅曾经写过《阿Q正传》,表现出他对民族文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至被誉为民族的脊梁。假如现今再有人对中国政府的某些举措提出批评,再对民族文化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定会被认为是“崇洋媚外”、“卖国”或者被带上“汉奸”的帽子。是否因为现在已经是“太平盛世”,所以就不需要“批判式思维”的存在?是否因为大家都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所以只需将“批判式思维”的锋芒一致对外呢?

 

假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对于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缺乏“批判式思维”,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可能停止不前,甚至发生倒退!假如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祖国的某些落后现状提出批评,就会被误判为“崇洋媚外”或“汉奸”,这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灾难与悲哀。

 

持“批判式思维”的前提与根基就是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对此,枫苑梦客还写下 “由钱学森最后系统谈话想到的“一文,其中写到“大学要有创新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大学之林,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则需要自由的环境,需要有独立人格的学者群体。而这些却是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在一个思想压抑、处处有关卡、禁区的环境中,不可能迸发出探索创新的思想火花。思想控制和行政干预使得大学失去了作为学术组织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知识分子也失去了心无旁骛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独立品格。独立性是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财产,失去了独立性,知识分子就失去了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zqingzhi/user_blog_diary.php?did=50181

 

我相信还是中国国防大学教授的言辞比我的文字更有说服力。还是上面提到的刘明福教授,在同一篇文章里还曾写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论调,集中表现在‘四论’上:‘中国崛起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在这四论中,人们最爱听的是‘中国崛起论’,最不爱听的是‘中国崩溃论’,认为它不仅是在诬蔑中国,简直就是在诅咒中国。正在崛起的伟大的中国,怎么会崩溃呢?其实,在这四论中,‘中国崩溃论’是最有价值的。所谓忧患意识,最大的患,无非就是崩溃。防患于未然,就是防患于崩溃。有了这方面的充分准备,才真正能够做到有备无患。”

(引自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2/news-gb2312-1024953.html

 

特别令人值得深思的是,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之中,包括在一些已经出国甚至加入外国国籍的华裔心目中,不能容许对中国的政府与政策,也不能容许对中国的民族文化采取“批判式思维”的立场。这种现象与美国平民百姓非常能够容忍“批判式思维”形成了鲜美的对比。

 

伊萍在《中国文科教育的误失》一文的留言里写到,好些华裔之所以对“批判式思维”产生误解,可能有着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有些中国人分不清政府、国家、人民的界限;第二中国人有时还分不清人身攻击和批评的界限,喜欢用谩骂的方式来批评,把谩骂与批评等同。”也就是说,他们不明白,政府与政党的存在就是为国家服务、为平民百姓谋幸福。民众对政党和政府的批评监督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还有的时候,一旦有人对中国存在的问题持有“批判式思维”,就会有人诉说外国存在同样的弊端。对此,我曾经在夕子的“老外公司的猫腻”一文底下留言“这就带来两个疑问---首先,中国存在的问题与外国存在的问题是否是同一回事?是否具有可比性?其次,即使外国确实存在某些问题,是否中国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存在同样的问题?就好比,美国建国二百多年了,至今还没有实现全民医疗保险,是否中国的全民医疗保险也就应该等上二百年之后再去建立呢?”

 

追究为什么中国文化对“批判式思维”容易产生误解或误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很多,不是此文所要讨论的主要课题。

 

五,具备“建设性思考”是“批判式思考”的补充与后续

 

提倡“批判式思维”绝对不等于全盘否定前人的成功。历史的进程早已证明,只有沿着巨人的肩膀攀延上升,才能达到新的高度。所以,仅仅具备“批判式思维”而不足以创新,很容易沦为愤世妒俗的“愤青”。在提倡“批判式思维”的同时还应提倡“建设性思考”。遗憾的是,无论坚持“批判式思维”,还是倡导“建设性思考”,似乎都不是华裔的强项。

 

米笑先生在《原来香港人是这样看大陆移民的》一文里提到一位香港移民对大陆移民的一系列看法,其中之一就是“发现问题多(提出建议少)---大陆人特别能发现问题。什么事搞砸了,马上会找到很多原因。但是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建议极少……其实,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解决问题才是咱脱颖而出的机会,是展示责任心和水平的机会”。

 

昭君女士在《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里留言“我一直感觉,美国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许多中国孩子欠缺的(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孩子里就没有这样的,但总体来说,中国孩子太习惯于‘依赖书本和权威’) 这当然和文化有关,但也和中国教育的鼓励‘comformity and obedience’很有关系。”

 

我猜想,一定会有不少华裔家长赞同昭君女士与米笑先生的看法。中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基础教育。为学生们打下坚实基础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在学校教学与整个社会风气之中,过于强调服从与统一,就会严重削弱“批判式思维”的健康成长。

 

伊萍的文章已经对《中国文科教育的误失》做了精彩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署名aa881的网友在评介伊萍文章时认为,这绝对不仅仅是文科教育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的社会教育。他写到“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把一切现成的权威的东西,都当成不容置疑的事实来信奉,毫无批评、思辨、置疑、反思的能力。学校书本里学了达尔文理论,就当作铁的真理,全盘接受,没有丝毫批判思维;大学课本里,或者科学杂志上读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就囫囵吞枣、五体投地;教科书上怎么说,权威怎么说,洋人怎么说,主流舆论怎么说,那就是真理,不可动摇的信条。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对待科学、理论、思想所抱的态度,基本上和中学生对流行文化所持的态度完全一样,盲从、跟风、迷信、随大流、赶时髦,没有丝毫独立的思想……” 

(引自 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trd_id=451253)

 

六,“建设性思考”的“土壤”在美国得天独厚

 

常常听到或看到很多老中指责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进度太慢、程度太浅、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太差等等。我完全赞成这些指责。美国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急需认真对待,及时解决。但是,为什么尽管如此,在科学发明创造方面,美国依然独占鳌头呢?回顾自美国崛起以来,世界的绝大多数发明创造都在美国诞生。看看这篇文章,就能加深了解美国社会鼓励“批判式思维”、又擅长“建设性思考”的丰硕成果了。

(引自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988842

 

有人也许会说,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来自移民居美国的外国人。对此我也完全赞同。那么再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多外国的优秀人才能够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除了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质生活富裕之外,除了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接纳外来人才方面比较宽容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呢?

 

我认为这一“土壤”就是美国的教育观念比较开放,不注重死记硬背,而是比较注重独立思考,尤其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独创性与想象力。也就是说,比较注重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的思考”。

 

在美国,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单单是解答习题,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收集材料,完成一个个专题项目(project)。在老师批改孩子们的作业时,也不是强求统一,更不是强调必须符合“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大胆设想,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能得高分。在这些过程之中,不强求统一与没有现成标准答案就是容许和鼓励孩子们坚持“批判式思维”;而在孩子们收集资料并“自圆其说”的过程中,就是在完成一次次的“建设性思考”。尽管孩子们最早“自身创建”的那些“学说”或许尽是些“奇谈怪论”,但正是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大胆创新精神。在提倡“建设性的思考”这一方面,美国的文化环境真是得天独厚。

 

“万维网”上一位署名pzzdm的网友曾经留下这样一段评论---“我在常青藤之一的大学当过助教,知道他们的水平。平心而论,跟中国名校的大学生各有春秋。中国学生大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动手和动脑能力可能差一些。美国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很明显。有些学生能力很强,牛B得很,甚至直接去当教授也可以胜任。而大部分学生则很一般。”

(引自 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btrd_id=1018048&btrd_trd_id=442343

 

为什么美国学生之中会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原因恐怕在于如何看待和利用美国的教育模式。假如仅仅满足于当一个“好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回家按时完成作业,那么你就必然很一般;反之,假如你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美国教育方面的宽松,大量学习课外知识。在完成一个个专题(project)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那么就可能成为“直接去当教授也可以胜任”的牛B学生。

 

小结

 

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批中国青年来美国留学或定居,他们本身或许已经错过了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与最佳时机,但他们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则前程远大---这些家长本身的素质决定了对孩子基础教育的重视,而这些孩子又是在美国鼓励发明创新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假如能够充分利用美国教育的优势,坚持美国社会所提倡的“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这样的后代必然是大有可为、前途无量!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