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鉴赏“秘诀” 2010-02-05 05:33:06

女儿读研究生的班里有一位来自印度的少妇,新婚刚满一年的女子满脸都是幸福,还时常以“大姐姐”的身份慷慨地向人传输幸福的秘诀。有一天,她对姐妹们说到,“想要知道你的男朋友对你好不好啊,其实很简单,只要看看他对餐馆侍应生(waiter or waitress)的态度……

 

 

印度女子的话语让我记起一件往事。几年前,一家三口回上海探亲,顺便去老城隍庙转悠。发现好多个体户商贩都在出售一些漂亮的丝巾,便上前打听价格。我们走访了好几个摊位,想不到每个摊位的个体户都异口同声地断言我们一定是来自海外。说实话,我们衣着极其普通,同样与小贩们讨价,并讲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没有 说任何外语。凭什么断定我们的由来呢?

 

好奇之中,我便随意询问其中的一位摊主,“你凭什么断定我们来自海外呢?”

 

这位中年女子自信满满地说,“从你们说话的用词与语气啊!”她还得意地补充说道,“你们在讲话时的语气、声调很客气,用词也很和气,总是说‘对不起’啊,或者‘谢谢’啦。只有从海外回来的人才会这样说话…….

 

我不知道小贩的话语是否属实?或许在国外生活久了,我们早已习惯了国外的用词和语气,好像生活中本来就应该如此,大概也算“入乡随俗”吧。

 

记得GPS还没有流行的年代,外出只能依靠地图。到了大城市就很容易“迷路”,以下是我几次“问路”的往事。

 

镜头一,一次在华盛顿DC的 市中心迷路。将汽车停靠在马路边,我赶紧跑到前面的一个公交车站,向一位候车的中年男子问路。他告诉我说“继续向前,遇到第五个红绿灯,右拐”。道谢以后,我赶紧跑回自己的汽车。刚刚坐稳,只见那位男子急急地向我跑来,气喘吁吁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说错了。不是第五个红绿灯,而是第四个红绿灯......”看着他那一脸抱歉的神情,好象是他欠着我怎么似的。

 

镜头二,又是在华盛顿DC,我想去五角大楼附近的寓所作访,迷路之后便停车询问路边一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二话没说,让我跟着他的汽车,一直将我带到了目的地。没等我下车致谢,出租车早已不见了踪影。

 

镜头三,有一次,我去home depot购物,看到一位慈祥老太太的推车里正好放着我想找的物品,便随口向她打听物品的位置。她为我作了详尽的指点,但按照她的指南,我还是无法找到想要的物件。突然,那位老太太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歉疚地对我说,“对不起,我将方向说反了。”

 

镜头四,2000年的感恩节,携带侄子去游览华盛顿DC的 市容。在繁忙的交通中我们再度迷路了。利用红灯的停车间隙,我向旁边车道上的驾驶员问路。那是一对中年男女,开着一辆崭新的“宝马”跑车。没等他们回答我的询问,红灯转为绿灯。他一挥手,让我跟随他的“宝马”。但四车道上的汽车头尾相接、你超我赶。一眨眼,就有几辆汽车插入到我和“宝马”之间。我看到“宝 马”的天窗启开了,高高地升出驾驶员的手,不断向前挥动,提示我继续向前。到了该拐弯的地方,那只手又作了拐弯的手势。就这样,我在那只伸出天窗的手的指引下,绕过一个修路的工程,又拐过一个个路口,在交通繁忙、复杂的状况下,终于找到了我们想去的地方。最后,那只手作了一个“OK”的手势便缩进了车窗。看着远去的“宝马”,说声“谢谢”的机会都没有。

 

以后,我还将在“车来人往”系列里,更加详尽地介绍我的几次意外“路遇”。坦率地说,在美国多次承蒙“陌生人”的款待与恩惠,我有什么理由和权利不尊重“陌生人”呢?

 

 

我猜想,印度少妇的意思是说---想知道一个人品行为人的好坏,只需看他能否善待他人,尤其包括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看似地位低下的人,以及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

 

从中也可以“反向”推导出这样的结论:“鉴赏一个人真实的人品,更需看他对待普通人的态度”。这又让我联想起一位好友父亲的两件往事。

 

好友的父亲曾担任上海一所著名医学院的院长和一家著名医院的院长,是中国医学界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文革期间盛行“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宣队”在各单位里掌控着一切。一天,好友的母亲说起自己单位的一位“工宣队”领导生病了,不知自己是否应该前去探望?好友父亲的回答简单明了,“假如其他同事生病期间你 也曾前去看望,那么你就应该去。假如其他同事生病期间你从不去看望,那么你也就不应该去。”

 

文革过后的一天,教育处长拿来一封毕业生留校名单,好友父亲接过一看,上面全是本院教职员工的子女,身为院长的他当场表示无法认同。他认为“近亲繁殖”不利于科研教学的发展,他还质疑说到,“假如按照这样的规定,当初我也无法留校,因为我也不是上海人,我的父母也不是院里的教职员工啊!”后来,他与自己的秘 书花费了整整一个星期,按考试分数与平时成绩等诸多因素,将本届毕业生做了一个系统的排列,最后将排在前面的几十位学生安排留校。为此,至今还有一些医生、教授深怀感激地说,“没有老院长的举措,我们这些人是无法留校,也是无法留在上海的啊”…… 当然,老院长的这一举措也曾得罪了院里的一些教职员工。

 

两件小事将一位著名学者平等待人与平易近人的个性勾勒一清,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四川地震之后许多人慷慨解囊,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的风气已大有好转。但在现实社会里,还是会常常看到一些相反的现象。女儿曾经告诉我说,当她与大陆一些年轻朋友外出就餐时,看到这些年轻人对侍应生(waiter or waitress)的态度不太好,常常是凶巴巴的。而这些年轻人也有挺高学历,也是来自外地……我知道“上海人”素来就有看不起外地人的恶习,现今上海的好多侍应生大都是外来妹,更容易遭受“上海人”的歧视。但同样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凭什么看不起其他“外来者”?看不起为自己提供服务的“外来人”呢?。

 

令人可悲的是,处世为人的不平等是一种病毒,很容易四处传染或恶性循环。记得早年在上海生活时,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吵架,争吵的原因无非是认为对方的服务态度不够好。比如,菜场里,买菜的责问卖菜的“你是怎么为人民服务的?”;公交车上,买票的责问卖票的“你是怎么为人民服务的?”。无论哪种场合,也无论争 吵原因,回答倒是千篇一律“你算什么东西?你能够代表人民吗?”这种类型的争吵曾经发生在各种场合。遗憾的是,各自的位置随时可能调换---卖菜的也要买票,卖票也要买菜。假如每个人都“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这种争吵就会在生活里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而“人民”是有很多不同的个体生命所构成的,忽略了一个个单一的个体,整体也就不复存在。多次忽视为个体的良好服务,也就背离了“为人民服务”。

 

万维网的“星辰的翅膀”曾在他的博客里写到“我们有责任去发现智慧的社会制度,去珍惜每一个人,公平地对待人,这个社会才能和谐”;“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一代人都是一样的宝贵,都是要珍惜的”。万维网的“枫苑梦客”也曾在他的博客里多次提倡“中国人需要一个超越性的具有终极关怀视野的精神价值系统”。

 

我非常赞同他们的观点。所谓“超越性”就不是功利性、不是势利性、更不是急功近利性。也就是说,尊重他人不应该预设任何前提,不因他比我年长,也不因他比我年幼;不因他是“老外”,也不因他是“老中”;不因他学历比我高,也不因他在为我提供服务……尊重他人,只因他是我们的同类。一个普通的人、平凡的人、甚至是陌生人。联想起过去经常看到一些标语口号。比如“尊老爱幼”---那么中年人或成年人是否也值得尊重或爱戴呢?比如“礼让外宾”---那么面对国内居民是否也应该礼让呢?又比如“尊重妇女”---男人就不需要尊重?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围城》里曾经写道“真理是赤裸裸的”,所以真理也就格外地简单明了。这样一想,我更加欣赏那位印度女子的“秘诀”---既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说明目前的社会还不够和谐,那么就从“尊重陌生人、善待陌生人”做起吧!

 

浏览(2411) (2) 评论(1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07 05:40:14
椰子,经常阅读你的文章,受益匪浅。尤其是前几天的那两篇关于出国的文章更是引发我很多思考,只因想法实在太多,反倒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不管一个人的地位多高、名声多响、财富多大,从本质上来讲,其实都是普通人,都无法回避生与死的考验,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正如“多虑了”的留言所说--“反过来想想,自已要是不被别人尊重是什么滋味呢”?所以,更加应该提倡尊重每一位个体生命,包括每一位生者与死者。我的下篇文字就是关于尊重死者。谢谢留言!
回复 | 0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10-02-07 00:47:48
真是充满智慧和正义感的“秘诀”,非常认同,更赞同你对要尊重自己同类的观点,我也想过要尊老爱幼,那么对不老不幼的中年人怎么办?你一句话就指点了迷津,看来对普通人的尊重,才是对所有人的尊重。谢谢好文!!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06 05:34:03
海伦,不必客气。得知你的名字与Hellen Keller 有关,非常欣喜,我将为此给你专门留言。

北村,谢谢鼓励!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06 05:31:08
欧阳,多次阅读你的博文,也多次看到你在他人博文底下的留言,对于你的文笔与为人,印象极其深刻。

非常喜欢你在Beaubien2010“参与就是胜利”一文底下的留言--“取悦所有人是不可能的。先决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去找能认同你的人吧”。

我相信自己已经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试图“去找能认同”自己的人。在此过程之中,能够得到你的肯定,深感荣幸与欣慰!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06 05:19:56
星辰:记得我曾经告诉过你,假如我对自己的文笔稍有自信,就不会选择出国。正是因为不自信,我的每篇博文都要写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在我的文件夹里还留存着十几篇“半成品”--常常是想到一个话题,稍一动笔,但又总觉得还需少点儿什么,写不下去了。即使对已在博客发表的文章,我也会常常去做修改,总觉得不满意。

你的文风完全不同,天马行空,驰骋潇洒,感觉上是一气呵成。阅读你的文章,我总觉得自己是在脚踩大地,仰望“星辰”。共勉!
回复 | 0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2-06 04:20:07
好文!顶一个。
回复 | 0
作者:海伦 留言时间:2010-02-05 18:56:35
多思:

先谢谢您百忙之中,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技术指导。使我这个马虎新人,终于把《追梦》一文完整地传到网上,能有幸接受大家的指教。

我很赞同你的--既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那么就从“尊重陌生人、善待陌生人”做起吧!

祝大家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2-05 18:14:38
真是发人深思的好文章。谢谢!
回复 | 0
作者:星辰的翅膀 留言时间:2010-02-05 16:56:18
好文呀,多思!是啊,善待陌生人,帮助永远不能回报自己的人,才是修养的表现。顺便说一句,我很喜欢你的文风,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希望自己也能写出你这样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把观点暗暗地藏在叙述中,给读者潜移默化的启发,嘿嘿。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05 14:36:18
含蓄,你遇到的情况真的很奇怪,为什么你博客的“控制版面”就不听使唤呢?再给网管去信询问吧,或许他们可以为你提供帮助,就像为你修复“寒冷”的博客一样。反正不是什么大事情,慢慢来,不必着急!

据说大陆流行这样的俗语“不是北京人就是外地人,不是上海人就是乡下人......”为此,我正在修改文章《漫谈“都市心理”与“大国心态”》。准确的说,我不是出生在上海,即便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觉得也完全没有必要感觉自己就高人一等---外地人出生在外地并不是其个人所能选择的啊!文革期间曾经对所谓“出身不好”的“狗崽子们”强调这样一句话“出生是无法选择的,个人前途是可以自己选择的”。现在则应该向那些具有“都市心理”的人们强调“出生的地点是无法选择的,请尊重所有的普通人与陌生人”。
回复 | 0
作者:含蓄 留言时间:2010-02-05 14:07:58
多思,给你竖大拇指,写的真好!之所以好,不仅仅因为你论述的观点好(很多事情我也经历过,善待别人的道理我也知道),最佩服的是,你作为上海人,敢于说出上海人的某些弊病(在这里声明,绝不是对上海人有成见),并且超越世俗,提倡平易近人,不势利,不急功近利,尊重他人,善待陌生人,等等。真令人折服!

首页还是不能修改,原来不是电脑的“不平等”(现在都平等了),在另一台电脑试了半天也不行。真奇怪,你们怎么没这问题?上次算是瞎猫碰死耗子,这次瞎猫死活碰不着了。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05 07:26:31
多虑了,你说的很对。按照中国古语来说,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现今的时髦话讲,就是“换位思考”。总之,说话办事都要“将心比心”。
回复 | 0
作者:多虑了 留言时间:2010-02-05 07:17:07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可以反过来想想,自已要是不被别人尊重是什么滋味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05 06:14:59
昭君,感谢光临!我也阅读了你最新的文章。只是对我来说,你谈论的话题常常比较艰深,不敢轻易留言,生怕不懂装懂。希见谅!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2-05 06:08:16
想要知道你的男朋友对你好不好啊,其实很简单,只要看看他对餐馆侍应生(waiter or waitress)的态度……”


That happens to be the secret my mom shared with me, and I have to say I really followed her advice:)...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26,71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思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2010-09-07 - 2010-09-28
2010-08-03 - 2010-08-31
2010-07-12 - 2010-07-27
2010-06-03 - 2010-06-10
2010-05-06 - 2010-05-27
2010-04-01 - 2010-04-30
2010-03-01 - 2010-03-26
2010-02-01 - 2010-02-26
2010-01-01 - 2010-01-29
2009-12-15 - 2009-12-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