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关于美国秩序探源,罗列了塑造美国精神的五个城市,耶路撒冷、雅典、罗马、伦敦和费城。时间跨度三千多年,从《圣经•旧约》时代的古希伯来,索伦执政开始的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美国立国立宪,稍微延续至林肯时代。完全可以说是半本欧洲哲学和政治思想史,由此可见,虽然只有两百多年的立国史,但美国完全可以称为不折不扣的文明古国。现在世界上,公认的富祥和平、安居乐业、长治久安的国家,基本都是有深厚文化底蕴、并且优良传统保持比较好的国家。对于这部书,不想着墨照葫芦画瓢;只是以此为切入点,罗列和比较一下不同历史问题和事件,整理一些零零碎碎思路,也想对自己的某些先验判断,找些实例、并充实借口。这样跬步寸量,也幻想能集腋成裘。 虽追史寻道,不想以论文八股,引经据典、罗列文献、四平八稳。还是行市井八卦,能放浪形骸,也痛快淋漓。其实这也是一种偷工减料、对自己的放松过程。另外,志史论述,也喜欢唐德刚的写作方式;前后跳跃,有时看似跑题,实则内涵丰满;散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也喜欢金观涛、刘青峰伉俪的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当然也杀脑细胞。 现在读书,对于非中文类,几乎没有什么作者背景定位和限制的清规戒律。如果是以中文为原文的文史哲,除了基督教义和议题之外(其实按照主流文明的图书分类方法,如哈佛图书分类法,基督教等等应该单独列为一类,根本不能属于文史哲,远在其上),一般来说,采用这样的阅读原则。读有民国教育背景以及民国以前古人写的书(几乎都作古了),读有港台背景作者写的书,读有海外背景作者写的书。纯粹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的作者,并且能在大陆出版的书,几乎不读的;毕竟人生有限,没有必要浪费。但在纯粹大陆背景的学人,只有金观涛、刘青峰伉俪在大陆出版的书除外。金、刘伉俪,后来也曾执教香港、台湾诸大学,只是现在退休后,又回居大陆;他俩的论著,全部精读伺候。他俩几十年默默地啃骨头,从其擅长的超稳定系统论分析之切入点,在不同层次和子系统、探索对比中西历史和文明,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不断探索文明融合之道。 虽然,不读纯粹大陆背景学人的著书,但对于一些其零星言论和论点,也不排除关注一下,再说现在也有很多传媒方式,也不一定都是要穷经皓首似地逐字阅读。虽然西方有很多奇葩论说、怪腔怪调,但要体会学人的无耻、并欣赏文化太监的惺惺作态,无疑天朝能提供大量而丰富的幽默实例。 但对于有海外背景的海归者,就要区分,因为很多海归学人,既不了解中国文化,更不了解西洋文化的本质;尤其没有基督教背景知识,几乎不可能理解西洋文化的真谛。这其中,很多还沾染中、西两边的坏习气,也很有欺骗性。由于有在西方的生活或者学习经历,国人以为他们了解西方;听听他们能说中文,洋人以为他们就正确诠释中华文化。 比如现在比较火的张维为,还有一个前驻法国记者郑若麟。张曾是瑞士日内瓦外交学院的教授,似乎这是一个要支付高昂学费才能就读的私立学院。欧洲国家的一流大学,基本都是公立的,而且收费低廉、固定或者免费,比如出多名诺贝尔奖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还有洛桑联邦理工,每年就是固定的两千多法郎学费;而德国公立大学免学费。反正这些花巨资的私立学院,不会有本地学生去就读的。郑好像多年前,由于其父的门路,淘得个驻法美差;他应该知道巴黎第十三区,哪家中餐馆口味地道,就不知道他对法国的了解,能超越这样当地生活常识多少层次?这两个活宝,现在好像都在复旦政治研究院,看过他们几年前主持一场闹剧视频,现在还没有任何新意地、继续炒冷饭。就是意淫什么“文明型国家”论,一种变相的被苏俄杂毛洗脑后,按照红朝教科书和红头文件而改头换面的忽悠论调。都懒得逐条驳斥这些无耻的太监,好几年下来,就在不断重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个成语,似乎是对中国文化的最高理解。反复强调这个成语,就好像,这个国家级的顶尖智囊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就是“人要吃饭,吃饱不饿”,“人要吃饭,吃饱不饿” ,“人要吃饭,吃饱不饿”——在此,重要事情说三遍。 看看这样无聊地拿着鸡毛当令箭,喋喋不休地重复一个成语。也想起太祖先帝在其《实践论》中,不也说过“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吃一吃”,这样无聊玩意,一点抽象都提升不了,也被称为光辉哲学思想而被顶礼膜拜。是否想知道毒品的危害,也得亲自吸毒?就凭这样地被邪教毒化,都不可能有形而上之超越,文明能不丢失、能不断裂吗? 看他们相互吹捧的样子,忽然想起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国内学者,总结当下国内学人的三种状态:1,愤怒、上书;2,喝酒、睡姑娘;3,相互吹捧、算命。这些所谓学人,偷工减料,不求上进,只是停留在舒适区。要不就相互吹捧为大师,再行装神弄鬼之道。 佞臣当道,《顺天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