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渔夫栈  
阿毛的心灵港湾  
https://blog.creaders.net/u/1827/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体能与天赋--供迷信体育天赋种族差异者参阅 2008-08-31 14:26:04

体能与天赋--供迷信体育天赋种族差异者参阅

    能否不被表面的假象蒙蔽,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应是人分智与昏的标志线。
    许多年来,本人一直对许多延续至今的有关体育天赋不同肤色种族差异的论调嗤之以鼻,对我们许多同胞那些妄自菲薄中华民族的体能的观念更是轻蔑地不屑一辨。精彩华美的29届夏季奥运会结束了,中国金牌数雄居榜首的成就虽振奋人心,大大提供了同胞们的体育自信,但显而易见的大面积的弱势项目并未彻底更正许多人的荒谬观念,使得网络上仍经常出现该类荒诞言论。本该着文一论,然近段受右臂背剧烈伤痛之累,无法遂愿,只能待鄙人有闲情时再做。近在科学网阅学者刘念龙佳作《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修正过去人们的许多误解,现全文转载如下,供诸位共读,文中提供了其每篇连载原始网页地址,有兴趣者亦可循此浏览。抱歉的是如前因,未能在京奥期间整理发出。


         阿毛
      2008-8-31
=============================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

 

学者刘念龙

 

这是一个关于体育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综述,涉及到体育、种族、文化和基因、兴奋剂的多个方面,共20000余字,将分4-5部分。引用的文献资料列于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基本上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但因为作者对资料数据有所编排,故未注明标号。作者已经确保所有引述的资料来源可靠,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并指出。

 

天赋体能?

――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1)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26 

本文标签:  体育 种族 文化 基因 遗传 

学者刘念龙 发表于2008-8-7 0:00:29

 

引子

    日薄西山时,在起伏的山丘间,不时可见结伴而行的长跑队伍,余晖洒在黝黑的肌肤上,拉出一道修长的影子,时而拖在身后草尖,时而投射在峡谷对面的崖壁上。

 

    这是肯尼亚西北小镇埃腾的经典场景。一个只有区区4000居民的弹丸之地,却因为诞生了大批长跑世界冠军而蜚声体坛。坐落在附近的圣帕特里克高中更是被誉为冠军摇篮,从这里走出过40多位世界冠军。

 

    很多的长跑好手来自\"冠军之乡\"的贫苦人家,他们亲眼看到邻居因为体育而家境好转,遂而走上了长跑之路。对于他们来说,长跑几乎是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而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例,也不断给他信心和激励。自古以来,埃腾人的“交通基本靠跑”,跑步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必需的那部分。

 

    在肯尼亚,长跑和人类的历史等长。作为人类祖先最早的聚居地之一,600万年前的肯尼亚高地已经活跃着双足动物的矫健身影。他们在高地草原简单求生,鬣狗可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因为两者都以长跑和耐力竞争猎物。当都市人等待上二楼的电梯时,可能难以想像人类远祖的耐力极限,更难以置信的是,这种能力可能仍然隐藏在我们的骨髓之中。墨西哥的拉拉木里人可以奔跑上百英里,追逐野鹿直到对方疲惫;肯尼亚高地部落的长跑才能至今仍然令人惊叹。

 

    斗转星移,肯尼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长跑文化,成了炙手可热的长跑圣地。独特的非洲风情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一路陪伴着这些游客的,总有挥之不去的两个要素:壮观的峡谷景观、以及无处不在的长跑选手。

 

    散布在东非大裂谷两侧的几十个训练基地规模不等,设施简陋是最大的共同点,但是世界各地的长跑运动员仍然趋之若鹜。20072月,中国田径队就曾在此集训,备战当年的大坂田径世锦赛。在山间随处可见的矫健身姿中,不乏周身名牌的欧洲人士,更多的则是赤脚上阵的本地青年。

 

    他们中的很多都还不是专业运动员,但追逐世界冠军的梦想却从未动摇。在等待伯乐慧眼识珠的过程中,一切设施都只能就地取材,不过在他们看来,现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时隐时现的山间小路就是跑道;松软适中的泥土就是绝佳的运动跑鞋,踩上去温软而富有弹性。

 

    面对竞争对手的\"奢华\"装备,他们从未有过妄自菲薄,他们知道:这些运动员千里迢迢赶来这里训练,肯定是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虽然说不出肯尼亚的具体优势,但他们显然已经意识到,土生土长的自己早已占尽先机。和可以共享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是,他们坚信自己拥有任何名牌鞋履所不能赋予的优势--东非血统。

 

如果足球是黄色

 

    这股看似狂妄的自信力并非夜郎自大,几十年来东非运动员在长跑领域的杰出成就铸就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同时也是动力之源。不包括障碍赛和公路赛,男子室外3000米以上的中长跑世界纪录共有15个,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这两个东非国家囊括了其中的11项。2004年男子3000米障碍赛的前20名有13名是肯尼亚选手;他们同时也囊括了2007年的大坂世锦赛该项目的前三名;毫无意外地,该次世锦赛上男女马拉松赛的冠军头衔也未旁落。虽然同样受过东非高原的洗礼,却只能在30名之后才能见到中国选手的身影。今年4月结束的柏林半程马拉松赛上,肯尼亚选手再次包囊男女冠军,保罗·科斯盖创造了今年男子的第二好成绩,最好成绩则归属早前的埃塞俄比亚选手。

 

    运动场上的荣誉不仅限于东非,在为数不少的体育项目中,黑色都位于成绩的顶峰。男子百米跑道是最不缺乏注意力的项目,而这里已经被黑人把持多年。1984-2004年的六届奥运会上,男子百米决赛起跑线上的48名选手,都是清一色的黝黑皮肤。2007年在安曼举行的第17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给全亚洲人们送来了一份大礼:卡塔尔选手弗朗希斯成为首位男子百米跑进10秒的亚洲运动员--可惜,他也是黑人。

 

    黑色旋风掀起的运动狂潮,早已突破了跑道的限制。拳击项目一直被视为最具男性魅力的活动之一,从1937年到1964年之间,8位重量级拳王中有6位是黑人,拳击几乎成了黑人拳王的友谊赛--虽然只是拳头下的友谊。如果说拳击场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尚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请移步球场。在以团队精神著称的大球项目中,黑人的成就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仅占据了现役NBA球员的七成以上,而且为我们奉献了最伟大的乔丹和数不胜数的精彩画面。篮球场上的空中技巧让人炫目,黑色礼花不断绽放;足球场上,黑人同样呼风唤雨,足底生花。绿茵场上黑人的驰骋宣威,只有白人足以与之比肩,难道这就是足球由黑白两色组成的原因?如果把足球改成黄色,黄种人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吗?

 

    巧合的是,在黄色的乒乓球项目中,黄种人恰恰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也在羽毛球、射击、举重、体操等项目上占得一席之地--如果不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话。在很多人心目中,体育版图被清晰地分成了三大色块,各有阵地,互相渗透。分析过大量竞赛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人种的竞赛成绩确实存在明显差别,不过情况和我们的直观感受有所差异。在大局面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是白人,他们是大多数竞技运动的中流砥柱;黑人和蒙古人选择性地参加一些项目,并在某些项目中拔得头筹。问题是,体育项目的种族优势,在多大程度上由肤色决定?对于这个问题,人类学家的好奇心并不亚于芸芸众生。

 

    人种正是人类学一以贯之的研究课题。人类学命运多舛,更曾误入歧途:在诞生之初,西方研究者着眼于原始部落,只为证明本族群的优秀。这种研究理念如今早已如弃敝履,但族群间的差异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些组成了人类多样性的重要部分。

 

    肤色似乎是种族间最明显(虽然并非最大)的生物差异,以致成了我们名片上一个抹不去的重要头衔。因此体育场上的肤色差异,很自然地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关于如何认识这种差异,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胡小明说:\"在早期以体能为主的竞技项目中,黑人和白人占据绝对优势;黄种人则主要在侧重技能的竞技项目中取得较好成绩。\"体质人类学家试图以数据为基础,揭开这些体育项目的种族优势之谜。

 

    人类学和运动生理指标足以牵起体育和种族之间的红线吗?毫无疑问,运动员个体的竞技成绩显然和体质有关,而体质可以通过若干检测指标来量化,似乎是一个含义确定的研究对象。很多体质人类学家认为,种族之间的多项平均生理指标差别颇大,种族体质正是体育项目中种族优势的重要原因,或者至少是部分地。

 

    新生儿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他们本是一张种族的白纸,被认为是说明种族之间先天体质差异的有利证据。弗里德曼Freedman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注意到,新生儿的运动力、肌肉弹性、情绪反应存在显著种族差异,而且也无法解释为“胎教”(如果真的存在胎教的话)的影响。例如,相对于高加索和美国人混血新生儿,中国和美国人的混血新生儿不轻易受噪音和运动的干扰,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刺激和环境,并更快地自我安静下来。

 

    类似的数据大量存在于加拿大科学家菲利普 洛旭庭在《种族、演化和行为--生命历史的远景》一书中。他对不同人种的体质差异做出了总结性的描述:相对于其他人种,黑人的臀部较窄,肩膀较宽,四肢更修长,脂肪更少(我们知道,这些特征都有利于身体的散热)。而相对更多的肌肉则像一匹大排量发动机,为身体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证。其它数据指出,黑人不仅动力强劲,而且肌肉中的快肌纤维比例更高,这就使得黑人在速度类项目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都知道,百米短跑的多数里程都是靠无氧呼吸来提供能量。

 

    马力强大的肌肉发动机,还需要与之匹配的骨骼变速器。成年黑人骨骼中的无机质含量更高,平均密度比白人高出一成,因此也更为坚固。当在黑人血液中发现更高浓度的睾丸激素(比白人和黄种人高出3-19%)时,这些全身性的生理特征都变得可以理解。

 

    众所周知,正是睾丸激素导演了男女两性的分野,它是塑造男性阳刚躯体的总工程师,强硬有力是它的工作作风,它倾向于形成更多的肌肉。类似睾丸激素的合成分子也是早期兴奋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急功近利的运动员们以此来增强体力,提高成绩;同时也加厚自己的声带,摧毁自己和体育的尊严。

 

    如果黑人真的拥有天然的兴奋剂补给,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糟糕战绩时,似乎可以少些羞愧。不过,黑人的这种先天特质并不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占优。修长的四肢显然不是举重的最佳体型,长长的四肢需要克服重力做更多的功,虽有高比例的快纤维提供爆发力,却仍旧得不偿失。黑人还存在着一个众所周知的弱项:游泳。

 

    黑人很难在游泳项目中出类拔萃, 常见的推测是,较大的密度、较少的脂肪、以及较小的胸腔限制了他们在泳池中的表现,在克服浮力和屏气的问题上,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这个解释同样看上去完备而且令人信服--至少到目前为止。

 

    看来,将体育的种族优势解释为体质差异,似乎是最为直观,而且也能站得住脚。所以,就算将足球刷上黄色油漆,郑智也不会因此成为英超巨星;就算没有黄色的王后,黄种人也占据了国际象棋的半壁江山,他们甚至还握住了所有的围棋子。

 

    鉴于种族体质的现实差异,以及现代竞技体育过分追求的体能竞争。很多人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从民族体育内吸取营养,将是现代体育保持鲜活持久生命力的必经之路,当新的文化注入之后,体育的种族优势将被大大稀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2)

统计学的玩笑?

 

    当种族和体育试图联姻之时,另有人却拿着大剪刀随时准备棒打鸳鸯。后者的证据是,体育成绩上所谓的种群差异,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数据假象迎合了人们趣味,从而掩盖了真相。

 

    视觉刺激往往比数据更让人印象深刻,直观感受常常排挤掉理性思考,金牌的耀眼光芒足以将理性和冷静拒之千里。体育对数字和纪录的狂热追求,致使人们将胜负无限扩大,哪怕金银牌的差距只有0.01秒。

 

    请暂时忘记金灿灿的荣誉,也暂时让心理学的“晕轮”效应失效,现在来还原这毫秒之差的真正含义。单次竞赛的成绩差别,对于评价一个运动员的真正水平,到底有多大意义?翻开运动员的训练记录簿,你会发现,同一运动员的成绩起伏,远远大过这微不足道的0.01秒。99分和100分的差别固然存在,不过更多的是理想主义上的,而并非学习状况的完全表现。这些微小的组间差异本该淹没在组内数据之间,但我们却对此津津乐道,历史上无数的悲情英雄证明,唯金牌化在欠缺理性思考之余,同时损伤了体育的人文精神。

 

    0.01秒的差距,可能源于幸运女神的一个小瞌睡,也可能是肆虐的流感病毒、赛前的一盘沙拉、冲刺时的丝毫松懈、墙角一只不识趣的闪光灯、面对特定对手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是计时误差……无论如何,这些毫厘之差显然不是评价运动员体质的稳固根基,将由此导致的金银牌作为种族体质差异的证据,更是简单粗暴。

 

    如果说人们对登顶成功之巅的狂热还可以理解的话,一个常用的统计学工具,却不经意间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相关性分析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公式,找寻两组数据是否产生关联。虽然计算公式让人头皮发麻,但电脑是安抚的绝佳梳子。几秒钟就可以整出一份长长报表,最后的相关系数那一栏告诉我们,体育成绩和种族体质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黑人云集的田径场、清一色的白皮肤“飞鱼”、满眼黄色的小球运动……就是抽象数据之外的直观明证。

 

    很可惜,这个数据引起的误会,远比其提供的有用信息更多。在了解数据的深层含义之前,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数据之间可能的关系,然而这种直观和简便,却使得它有逐渐被滥用的倾向,尤其是当这个结论刚好和我们的主观感受相吻合时,往往使人过分信任。

 

    对相关性最常见的认识偏差,在于轻易将其上升到因果关系,如果解释刚好又符合直观印象或已有观念,错误将会更为严重和难以察觉。诚然,当两组数据关联密切时,很可能是因果关系(太阳升降与光照强弱);但也可能是同一事件引起的两个结果(公转周期引起南北半球季节反差);也可能是两个事件共有某些信息(长夜与高犯罪率);甚至可能毫无意义(白天时长与夜晚时长)。

 

    如果在同一张图表上的分别画出月度煤炭消耗量和老年人死亡率曲线,将会发现这两条曲线高度平行,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相关性。但是,是否可以通过减少煤炭消耗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在能源部和社保局合并之前,恐怕得先问过气象局的意见。

 

    和寻找相关性相比,确定原因往往复杂得多,这需要控制变量进行反复实验。在结果出炉之前,为保险起见,当我们试图将优势项目与种族挂钩时,千万不要忘记审视一番别的可能。而竞技场上的肤色更替现象,似乎为解释体育成绩的种族优势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竞技场上的肤色更替

 

    面对这些枯燥的学理说教,你可能早就不耐烦了,此时你最可能的动作就是,指着百米起跑线上那一长溜的黑色身影大叫\"Shut up\"

 

    不过,如果你指着的是60年代的电视节目,画面恐怕会让你大吃一惊。1960-1984年的七届奥运会上,100-400米短跑项目的黑人冠军只是稍微过半;而在黑人基普恺特坚守800米世界纪录之前,这个纪录已经被白人保持了十多年。很显然,如果选取不同的统计时段,统计结果将和直观印象大相径庭。这不是数学老师的问题,而是因为对数据的不同处理很容易导致不同的结果,况且当这些数据和我们的直观印象有所出入时,很容易造成选择性失明--尤其在偏见已经先入为主、根深蒂固时。

 

    哪怕是同一运动项目,优势族群可能也因时而异,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在中国人崛起之前,乒坛一直是欧洲人的天地;在威廉姆斯姐妹一统网坛的前后,白人仍是网坛的主流……而最具代表性的“肤色轮替”,当数百年来的拳坛变幻。

 

    自约翰逊以后,整个拳坛已经被黑人霸占了整整一百年,这一素材甚至已经作为常识为人所接受。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白人又开始重掌拳坛帅印。现在的重量级拳王中,拉曼的黑色身影甚至比克里钦科兄弟的博士学位更显另类。身为乌克兰巨人,克里钦科兄弟不仅拳技出众,而且都是饱学之士。WBA重量级冠军瓦卢耶夫更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拳击选手,唐金赞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连续卫冕三次之后才首尝败绩;而胜者也是一名白人选手。白人在拳坛的重新崛起,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拳击场上的\"肤色轮替\",表现在黑人在20世纪初崛起并霸占拳坛,以及本世纪初在东欧白人面前黯然失色。如果我们的眼光和肤色一般浅薄,难免会心生纳闷,为何同为高加索人种的美国白人,丝毫不见重新崛起于拳坛的迹象?

 

    过分关注种族与体育表面上的相关性,极易让我们错过更深层次的原因。鉴于国家和种族之间具有相当的重叠,表面上的种族优势,很可能只是国家优势的一种表象,而后者显然具备更多的社会文化成分。以国家社会因素来解释体坛上的“种族优势”,并不比强调种族体质更难理解--如果不是更有说服力的话。

   

    拳击台上变幻的大王旗,既有肤色、血汗、牙齿的痕迹,背后更是摇曳出经济和文化影子。现代拳击发源于英国,分为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虽然竞赛规则迥异,但业余拳击的兴衰却可折射出社会因素在拳击台影响力变化。

 

    美国一直处在现代拳击的中心地带,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拳击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属于业余拳击)入选(显然有东道主的功劳),44名参赛选手全部都是美国籍。当时美国黑人开始在经济社会领域崭露头角,但在严重的职业歧视面前,贫穷而缺乏教育的黑人青年获得好职位的机会渺茫,风光、奢华、而且相对公平的体育竞技常成了他们改善状况的最佳出路。媒体的报道更是推波助澜,鼓动了更多的黑人青年投身其中。这些也是很多肯尼亚青年踏上长跑之路的原因,不过美国黑人更多地倾向于拳击和球类运动,事实上,这也是获利最丰的项目--如果能够在微乎其微的机会中出人头地的话。

 

    和职业拳王的肤色轮替几乎同步,也是整整一百年后,在雅典奥运会上,美国拳击手的风头早已被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运动员抢尽。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中亚地区的拳击运动正在迅速发展,而且在与美国拳击届的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几乎势不可当的强势。如果将文化与经济当做体育的主心骨,只把肤色看作社会问题的表现,问题将迎刃而解。

 

    和拳击届白人的重新雄起不同,直至目前,短跑仍然还是黑人的天下,更准确的说,短跑仍然是美国黑人的天下。过去六届奥运会中,男子400米的十八枚奖牌中,美国人拿走了其中的十三枚;他们创造了男子110米栏之外所有短跑世界纪录;在雅典奥运会的男子百米跑道上,固然所有决赛选手都是黑皮肤,但“美国派”更为强大,除了冠军加特林之外,另有两位美国选手也进入了前五名。美国的女子短跑同样不逞多让,从1984年到2000年的五届奥运会中,黑人女选手,确切地说是美国黑人运动员在女子百米中取得了五连冠。仅有的一次桂冠旁落发生在2004年的雅典,居然败给了白人选手--以0.03秒之差。

 

    美国在短跑项目上的垄断优势形成已久,世界上大多数短跑好手都和美国有着深厚渊源,即便不是美国国籍,也在美国经受过长期的训练当黑人因为上述社会原因成为美国的短跑中坚时,自然也屹立在了世界的顶峰。考虑到美国人在大多数体育项目中的集团优势,黑色肌肤或许不再是问题的根本。

 

    因此,当我们看到相同肤色的不同族群却在优势项目上大相径庭时,或许不再需要惊诧莫名。肯尼亚运动员虽然耐力极佳,但足球水平却一直不见长进。肯尼亚的长跑好手大多来自高地部落,而擅长短跑的西非黑人在长跑项目上却无所作为。日本运动员创造了8项田径世界纪录,同为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选手,只有区区二项入帐;反之亦然,当中国的\"国球\"选手们将所有世界冠军悉数收归囊中时,日本乒乓球手却仍将夺牌作为目标……这一长串的数据对比表明,在解释这种优势体育项目的差异时,国家因素似乎比人种更为有效,这正是因为前者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含义。

 

    文化与社会环境对体育项目中的种族优势的影响,比我们想像的更大。正因为如此,中国田径队制定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从2004年起定期派遣中长跑队和短跑队前往肯尼亚和美国受训。除去设备、地理环境等因素,在当地体育文化中进行现场取经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虽然花费巨资的效果仍有待观察,但这种行为本身就表明了行政部门对该项目的重视,长此以往,好成绩似乎是必然的。

 

    不过,疑问仍然存在:即便种族体质和体育的相关性被夸大了,同时承认优势项目中的社会因素,人种和体质的效应仍然未被完全排除。很多人认为,黑人不适宜参加举重和游泳,这一点就可以从体质的角度得到充分的解释。是的,我们常常以四肢修长来分析其善跑的优势和举重之不利,而用密度较大来解释黑人在泳池中的劣势,这些直观的解释可以说是体质人类学上的经典解释。不过现在却需要更多的思考,不仅因为其论证已经被上文证明存在严重问题,而且论点和论据也开始动摇。

 

    20年以前,唐纳Tanner分析了奥运会田径比赛运动员的相对腿长(坐高身高比),发现相对腿长在不同运动项目中差异明显,而参加同类项目的运动员中不存在种族差异;链球和跳高运动员最长,而马拉松、500米、100米和摔跤运动员的相对腿长最短。马拉松名列最后,你吃惊吗?

 

    正如不同运动专项之间的差异往往掩盖了种族间的平均体型差异,同一运动专项也能轻易抹杀种族间莫须有的体质差别。因为同一项目的运动员往往会倾向于某种有利体型,哪怕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肤色和头发。我相信,只要注重选拔符合举重体型的运动员,黑人在举重台上大放异彩也并非全无可能,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

 

    泳池也并非黑人冠军的禁地。早在1988年,苏里南的內斯蒂成为了世界上首位黑人游泳奥运会;雅典奥运会上,津巴布韦的黑人选手考文特里独得三枚游泳奖牌,还包括一面200米仰泳的金牌;靠海的南非选手在泳池中大爆冷门,一举拿下4×100米自由泳接力赛金牌,这也是非洲历史上首枚男子游泳奥运金牌,我相信这绝对不是最后一枚。

 

    在这些金牌面前,黑人不适合游泳项目的谣言不攻自破,其实在此之前,那些一贯被视作合理的解释数据就已饱受质疑。美国生理学家早就发现,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密度大于同样年龄的大学生(显然和肌肉骨骼的强壮程度有关)。可见,将糟糕的游泳成绩与身体密度挂钩,恐怕难脱主观臆断的嫌疑--更何况众多的非洲国家连饮水都存在困难。上文提到了苏里南位于加勒比海岸,南非则以好望角出名,即便是内陆国家津巴布韦也有着广阔的水域--这正是其国徽上蓝白条纹的来由。

 

    看来,要想让种族体质和优势体育项目联姻,还有不少礼数未曾过关。体育场上的种族优势是否真的如此巨大,仍然争议颇多;即便存在,社会文化因素似乎比种族更有说服力。

 

    正如在希特勒眼皮底下的尽掠四面金牌的欧文斯,2004年,刘翔和瓦里纳分别在110米栏和400米跑道上夺尽人们眼球。虽然\"黑色闪电\"换成了黄色和白色,这对双子星仍然让优势项目种族论者坐立不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28 

本文标签:  体育 种族 文化 基因 遗传 统计 相关性 

 学者刘念龙 发表于2008-8-7 9:19:28

 

 

天赋体能?

――体育·文化·基因的是与非(3)

Black or White

 

    当我们用平均数来表示数据总体情况时,个性也随之消弥殆尽。而很多时候,被平均数丢弃的个性,往往具有更多的意义。平均重量相等的两箱苹果,整齐划一的那箱售价高昂,而参差不齐者只能送往罐头厂。人类基因组的成果告诉我们,决定种族差异的肤色只占据整个基因组的万分之一,更多的个人特质应该归因于种族内部的个体差异,有人说是85%--另一些人认为更高。

 

    基因是细胞核内DNA上的小片断,由数量庞大的核苷酸以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虽然只有区区四种核苷酸,却足以使每个人的基因永不雷同。基因内部的核苷酸顺序就是个人的先天蓝图,每三个核苷酸对应着某个氨基酸,在译码员的帮助下翻译为多肽链,从而控制着人体的先天性状。这个过程和莫尔斯码的原理如出一辙。

 

    继承自祖辈的基因决定了我们作为人本质,同时让我们独具特色,无可替代。基因把我们每个人都雕刻成了独一无二的橡皮图章,肤色也是图章的重要部分,不幸的是,这些特征被作为了种族分类的依据,哪怕它们只是人体所有特征的沧海一粟。

 

    虽然在人种划分的问题上众说纷纭,但无一例外地,肤色都被作为区分种族的重要指标之一。早在三四千年前,古埃及画家就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标示各色族人。发展到上世纪初,欧洲逐渐形成了如下的分类法:尼格罗人种(黑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和蒙古人种(黄种人)。这种分类法因为其简洁直观而广为流传。

 

    作为一种分类尝试,人种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破坏性。问题在于,趾高气昂的殖民者把种族与智力道德水平相联系,藉此对各地文化品头论足,以满足白人贵族那\"高眉骨下的仁厚心智\"。蒙古人种的浅黄皮肤和内眦赘皮表明他们狡猾而刻板(这对反义词用得堪绝);尼格罗人种的黑皮肤和厚嘴唇是更接近猿类的证明,而对黑猩猩的白皙皮肤和薄嘴唇这一事实置若罔闻。无论如何,这时的理论为后来的种族主义打下了理论基础,臭名昭著的纳粹和三K党成了人类最痛苦的集体记忆,其后遗症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把人类历史搅得风声水起的名词,却立足于一块摇摇欲坠的基石。作为同一个物种,各人种的皮肤结构完全一致,所谓的肤色差别只是集中在厚度小于一毫米的表皮层中。表皮中黑色素密度越高,皮肤就越黑,和其它所有性状一样,影响黑色素浓度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基因和环境。这两者决定了在白黑之间存在一系列的过渡肤色,而不是像双眼皮一样\"全或无\"

 

    现在我们知道,有四对基因(共8个等位基因)插手了黑色素任务。简单说来,白人有8个使其具有浅肤色的b基因,黑人有8个相反效应的n基因,所有中间肤色都有xb基因和8-xn基因,b基因越多,肤色就越白。从其他血型系统得到的证据表明美国黑人大概有1/4的欧洲白人基因,也就是说决定肤色的8个等位基因都有1/4的可能是b基因,因此在2000万美国黑人中大概有几百人具有白色肌肤;同理,大概有20万人具有非洲创建者的纯粹黑色n基因。这是一个好消息,当我们发现子女肤色与父母大相径庭时,不用再满地找下巴了。

 

    基因使得人体的天然肤色表现出至少八个等级,环境更是将肤色打造成为无级连续性状,就像身高等体质性状一般。肤色之所以在后天有如此之大的改变,是因为黑色素肩负着一项防护性的生理功能:紫外线光盾。在紫外线照射下,皮肤会合成更多的黑色素,以作防御。黑色素缺乏症患者对光线高度敏感,只能躲避一切光亮,所以荷兰人给他们起绰号叫Hakkerlaken,意即蟑螂--虽然刻薄恶毒,却也道出了怕光的本质。同等光照下,肤色较浅的高加索人患皮肤癌的比例比黑人高50倍,比日本人高4-12倍。

 

    在椰子油和防晒乳广泛应用之前,人类祖先们只好以黑色肌肤来抵御强烈紫外线。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深处的布须曼人提示了人类始祖的肤色。作为人类始祖的最可能的嫡系后裔,布须曼人呈现非常广阔的肤色范围,从一个小型的布须曼人群体中,我们就足以发现三大人种的肤色倾向。正如安德烈朗加奈在《种族之间不可调和的问题》一文中写道,如果选取南非人和布须曼人作为中间人,最白的北欧人可以直接过度到最黑的萨拉人。

 

    但是,高密度的黑色素既是紫外线之盾,也是维生素D的克星,在抵御紫外线的入侵的同时,也阻挡了后者的合成之路。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之一,在钙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却无法从食物中获得,只在阳光的照射下由胆固醇转变而来。过深的肤色阻碍了维生素D的转化,从而影响钙质吸收,甚至因此导致佝偻病--有数据表明低日照地区的黑人儿童更容易罹患维生素D缺乏症。

 

    因此,当10万年前的气候变迁迫使人祖走向迁徙之路时,肤色这一生死攸关而且适应性极强的表层性状逐渐发生了缓慢但醒目的改变。随着光照的减少,皮肤较浅(即b等位基因较多)者更有优势,就有更多机会生育强健后代,进而增加整个群体的b基因的频率,最终使得整个群体的肤色较浅。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浅色肌肤就是由此而来。

 

    肤色无论深浅都是适应自然的产物,其分离不过千代。虽说肤色是最明显,最容易比较的性状,但它极不稳定,而且充其量只占人体基因组的四千分之一,似乎与任何重要的生物性状都没有关联。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自于对最黑皮肤的认识。赤道附近的美拉尼西亚群岛、印度半岛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的居民有着最深的肤色,但无论如何难以将他们归入同一种族,因为他们除了肤色这一表观现象,其他分子学证据(如血型系统)都无法指向同一群体分支。

 

    既然肤色如此肤浅,显然,任何只以肤色为标准的种族划分都不具有生物学意义。如果说以乳糖酶的持久性作为分类标准尚且有利于选择合适牛奶的话;以显而易见的肤色差异作为特征来区分种族,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肤色判定是如此的简便易行,然而我们是否有必要将职位、爱情、能力、智商、甚至喝茶的邀请都和对方肤色挂钩?

 

     虽然现在的人类学家们早已不再这么做,但这一标准在人们心中却已根深蒂固。人种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学的分类尝试,在最终被证明无功而返时,却早已在社会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面对这些,我们唯有说“Im Not Going To Spend My Life Being A Color”。(我这辈子绝不为某种肤色而活,出自迈克杰克逊歌曲《black or white》)

 

 镀金的基因

 

    作为科学名词的\"种族\"\"人种\"已经危机重重,是时候让它么回归纯粹社会学阵营了。我们一方面认同各族群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同时也应该更坦然地面对体质上可能存在的客观差异,虽然这种体质差异极可能和体育优势无关。正如范可所言,对人群多样性的关注,应该\"达到对独立个体的尊重,而不是助长业已存在的不同群体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

 

    无论如何,对于运动员个人而言,“种族优势”毫无意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哪怕周遭都是金灿灿的红富士,一只瘪三苹果仍然难逃作为有机肥的命运。竞技体育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将个人推上荣誉的最高峰,同时把国家集体(以及曾经的种族)荣誉附加其上。在这方面,运动员的个人天赋,远比种族的所谓平均体质特征更有价值。

 

    难怪瓦里纳说:\"人种、肤色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一个运动员的天赋。刘翔和我一样,都有着惊人的天赋,只要我们努力训练,就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运动科学家竭力使后天训练更有效率,遗传学家们则想尽办法如何把地基打好--\"天赋\"才是他们的专注主题。

   

    遗传学家们用基因还原了\"种族\"的社会学之身,同时也赋予了\"天赋\"全新的含义。双眼皮、AB血型、男性、黄皮肤、189厘米的身高……这些天赋决定了刘翔之为刘翔,而更多人关心的是,刘翔的成功有多少源于天赋?

 

    与其说天赋由上天注定,毋宁说是基因和环境的拉锯战;\"遗传度\"这个概念被用来描述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程度。双眼皮、血型和性别等因素几乎完全由基因决定;而肤色、身高等数量性状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日光浴和牛奶所起的作用可能比基因还大。通过对比相同环境下个人对训练的应答程度,人们发现了难以用环境解释的差异,由此可知基因必定在体能上插了一脚。让人更感兴趣的是,哪些基因蹈了体能这趟浑水?

 

    遗传学家们只好又一次搬出相关性这一武器,虽然它射程极短而且准度难料,总归聊胜于无。以大腿力量为例,两人之间运动成绩的相关性随着亲缘关系接近而迅速升高。无关亲族几乎毫不相关(相关系数0.08),收养关系因为环境相同有着0.12的相关性,亲子关系、异卵双生的相关系数更高,同卵双生(基因完全相同)则高达0.76。很显然,共享基因的增多为成绩相关性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结论提示我们,如果你的立定跳远不达标,千万不要找自己的双胞胎兄弟顶替――对于裁判员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双胞胎在运动方面的相似性也有着众多的直观证据。李小双兄弟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孪生兄弟,在雅典奥运会上,美国体操队的哈姆兄弟为团体夺银立下汗马功劳,新西兰的双胞胎斯文戴尔姐妹更是一举拿下女子赛艇双人双桨冠军。实在有必要在他们的金牌上刻上一副双螺旋。

 

    更多类似研究铺垫了体能基因的红地毯。在有氧运动能力上,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有着更多的相似性。另一项关于肌肉运动能力的研究似乎开启了时空之门,让我们重回30多年前:24位大学男生的助跑跳远成绩与大学时的父亲高度相关。姚明能成为NBA现役最高球员,除了要感谢布拉德利(他在2006年退役,把这个高帽送给了姚明),其父母基因也功不可没--这对亚洲最高夫妻中的一员更曾是国家女篮队长。这些证据都暗示着,有运动基因在家族间流动。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在起跑之前查查对手的家谱,对于下面这位天才,翻查家谱更是必要。

 

    芬兰越野滑雪运动员门蒂兰塔Eero Mantyranta的成功首次投射出运动基因的清晰背影。1937年出生的Mantyranta在六十年代所有滑雪赛事中出尽风头,在三届奥运会和两届世锦赛上共获得了十枚奖牌,其中包括5枚金牌。不说别的,这些奖牌的光总重量就超过二千克。如此惊人的成绩很自然地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他们认为Mantyranta体内比常人多出的20%红细胞是兴奋剂所致。

 

    三十年后,家族系谱调查才彻底洗脱了Mantyranta的嫌疑,14名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同辈表亲中,另有8人的红细胞数量同样超出常人。研究表明这种天赋来源于EPOR(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的变异,该变异导致了过多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合成,进而促进机体合成更多的红细胞。不过对于其他表亲来说,这多出的红细胞并无实际意义,反倒增加了阻塞血管的风险。幸而该突变的频率极低。

 

    Mantyranta体内的红细胞倒是多得其所。越野、长跑等耐力项目都依靠肌肉的有氧呼吸来提供能量,而氧气从肺部到肌肉的过程,正是由红细胞来完成的,这些过多的红细胞偶然间成了制胜之道。

 

 学者刘念龙 发表于2008-8-7 9:20:20

 

天赋体能?

――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4)

 

运动基因知多少

 

    一次偶然的机会,红细胞增多症搭起了EPOR基因与运动天才之间的桥梁。基因天才的成功,不免激发了人们更多的想象力,或许人类体能的遗传性,有可能在基因水平找到证据。

 

    红细胞血型是首个考虑的对象。或许是因为血型的遗传十分稳定,也可能受到红细胞输氧功能的启发,不少人很自然地把血型和体能相联系。有研究指,O型运动员弹跳力好、有速度、爆发力好;而A型灵活性好;B型则移动敏捷,速度好;AB型神经反应好,爆发力强、速度力量好。甚至有人更进一步,将血型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相联系,从少数样本出发总结出各血型的气质差异,比如敏感浪漫的O型、认真慎重的A型、大胆感性的B型、以及兼具AB特质而充满矛盾的AB血型,如此种种。

 

    看上去,血型似乎贯穿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而不只是在输血时派上用场。现在是学以致用时间:如果某运动员速度表现极佳,其血型可能为何?虽然上述含糊不清的词汇把我弄得满头雾水,但如果换我坐庄,我会毫不犹豫地提高AB血型的赔率--人口统计数据告诉我:AB血型在人群中比例最低。

 

    看到以下数据后,你可能会跟我商量是否需要合伙人。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对运动员进行了人类首次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令人大失所望,运动员的ABO血型和血型基因的频率和普罗大众并无区别。第二次努力在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进行,仍然毫无新意,参加耐力项目的白人运动员的4种红细胞血型和酶都与常人无异。

 

    更加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不少关于运动员选材的资料中,仍然对上述研究视而不见。血型决定论似乎并不会走衰,血型和体能以及性格的莫须有关系,将会像彩票理论一样,继续流传。作为庄家,我当然很高兴。

 

    虽然体能基因的研究道路浓雾弥漫,不过在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已经曙光初现。人类基因组的成功破解,更是为基因功能和多态性的研究提供了最佳蓝图。在人类三万多个基因中,单个的变异位点将近十亿,再加上基因片断的改变,变异几乎无穷无尽。一个群体内的某个基因位点可能有多种形态,这就叫做基因的多态性。通过比对特定群体某个DNA片断基因多态性的特征,有可能揭开体能基因的神秘面纱。

 

    十年前的《自然》杂志树立了第一个体能基因的桥头堡。Montgomery等的研究指出,ACE基因的I/D(插入/缺失)多态性与杰出耐力有关,在对比33名英国优秀登山运动员和近二千名健康男性的ACE基因后,他们发现前者的插入型ACE-I基因频率明显更高,并且两个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母)都是插入型的ACE-II纯合体表现出更高的耐力表现。后续研究发现,径赛的耐力要求越高,参赛运动员拥有插入型ACE-I的频率也就越高。

 

    看上去,插入型的ACE-I基因就像潜水者的氧气罐,罐子越多,续航力就越强。ACE-I基因对人体耐力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表面数据的相关性远远不能说服众人,只有找出ACEI基因作出贡献的具体机制,人们才能心悦诚服。就像巴甫洛夫(他那只听到铃声就口水直流的狗可能更为有名)所说,\"人体机能的最终表现就是生化,不了解这一点,就不了解人体机能的本质\"

 

    科学家们尝试打破ACE-I基因的砂锅。一般认为血液的最大含氧量是限制耐力的瓶颈,但很多研究表明,ACE-I基因型的个体在此方面似乎并不特别突出。直到最近,人们才认识到最大含氧量可能是耐力水桶的短板,而肌肉的效率才是真正的制约瓶颈。拥有ACE-I基因的运动员能够在消耗同样多的能量时作出更多的有效功。要知道,人体真正用于做功的能量不到总产能的一半,所以在效率上下功夫比单纯增大血液含氧量更有前途。

 

    得益于ACE-I基因的变异,肌肉效能大幅提高,但在耐力运动中并非所有肌纤维都有着同样的功效。肌原纤维分为I型和II型两大类,并由此组成了慢肌和快肌。慢肌纤维更多的依赖有氧代谢,由线粒体提供持久能量;快肌纤维则主要由厌氧代谢提供短期能量,由此产生的乳酸等副产品让人肌肉酸痛。普通成年人的两种肌肉比例相当,但运动员有着截然不同的肌肉分布,慢肌的比例可以低至19%,高达95%,前者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短跑选手,后者则更可能在马拉松赛事中力拔头筹。

 

    这两类肌肉比例的先天差异并不是决定运动员成绩的唯一因素,通过恰当的负重和厌氧训练后,慢肌纤维可以转变为快肌,为冲刺加油。反过来由快肌转变为慢肌的训练却收效甚微,原因或许在于一个叫做CKMM的酶。这是一种只在肌肉中进行表达的蛋白质酶,名曰肌肉组织的能源协调者,其实主要是旁门左道的教唆者。当组织缺氧时,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通货ATP无法满足需求,CKMM就会激活旁路,绕过氧气以磷酸肌酸为原料,而置大把的葡萄糖于不顾。慢肌纤维中的CKMM活性比快肌中低两倍,这有利于慢肌纤维遵循正常的有氧途径获得充足的ATP,肌肉耐力和抗疲劳程度都表现良好。这些猜测在敲掉CKMM基因的小鼠身上得到了证实,可怜的小鼠精力充沛,可是工作却如同西绪福斯的苦役,一部永无休止的转笼跑步机就是它的一生。

 

    运动员进行负重和厌氧训练时,缺氧的慢肌纤维只有起动ATP旁路才能获得充足能量,所以CKMM活性提高,相当于增加了快肌纤维的比例。反之则不然,高企的CKMM活性难以下降,因而将肌纤维由快转慢尤为困难。当CKMM基因发生变异时,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对比CKMM基因发生了变异的个体,原装基因型对于同等耐力训练的反应不到前者的一半,而且与高反应组无缘。CKMM基因的变异个体显然有更多的成绩提升空间,更幸运的是,他们不需要跑转笼。对于我等正常CKMM基因人士,来说,对训练的低应答实在是一个偷懒的好借口。

 

    CKMM基因有一个竞争者。后来,人们在快肌纤维中发现了慢肌中所不存在的ACTN3蛋白,就像其它所有蛋白质一样,它也是有相应基因编码的。1999年,悉尼大学的杨南(音)发现这一基因在人群中存在多态性,有18%的人该基因发生了变异,不再有活性。但是,在杰出的短跑运动员体内,该基因似乎很少突变。在200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们测试了301名运动员和436名对照人群,发现在在短跑、举重这样需要瞬时爆发力项目的运动员中,这个正常基因的携带比例高达92%;尤其在这些项目的女运动员中,比例更是高达100%。而在中长跑等耐力项目中,这个基因出现的频率只有20%30%

 

    2007年,以凯瑟琳•诺思同一批科学家发表了对变异ACTN3基因穷追猛打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敲除掉ACTN3基因(相当于该基因发生了变异)的小鼠会在快肌中产生大量与有氧代谢有关的酶,这意味着,快肌此时具有了慢肌的功效。在跑步测试中,小鼠在精疲力竭之前的跑动距离也比正常鼠多出了三成,这表明ACTN3基因的变异很可能提升了小鼠的耐力。同时,他们也发现,变异小鼠的快肌纤维直径也随之缩小。

 

    群体遗传学家们在体能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中,更多地依赖数学工具;另一批研究者仍然舍不得那件脏兮兮的白大褂,试图用基因小刀剖解生命。和大多数基因功能的发现之旅类似,同样也是特殊个体,引发了对力量基因的研究。

 

    在人体系统中,器官必须统筹协调才能均衡发展,因此机体必须有适当的机制控制肌肉生长。极端情况下这种自控机制可能失效,导致肌肉疯长,2004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曾报道过这样一个巨人婴儿,四岁时就可轻易举起三公斤重的哑铃。

 

    没有人提及小巨人的其他功能是否正常,至少他成功地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力量基因上来。我们知道,肌纤维不仅体积和数量有限,而且会随着岁月和疾病的侵蚀而逐渐失去。但是经过适当的训练,排骨男仍可能摇身一变成身为魔鬼筋肉人,这是因为,运动不可避免地造成肌纤维的物理损伤,这些微观损伤引发了一系列的化学警报,促使组织产生更多的肌原纤维修复肌细胞。在此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引子IGF1和它的同胞兄弟机械生长因子MGF都是亡羊补牢者。

 

    有理由相信上述两种蛋白质的基因必定与体能相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Sweeney等在2004年的报告中说到,他们利用转基因技术中常用的腺相关病毒(AAV),将只在骨骼肌中表达的IGF1基因导入到年幼小鼠的肌肉中,结果肌细胞中过量的IGF1使肌肉力量增强了15%30%。即使小鼠不经锻炼,也可以达到类似效果。该方法效果显著而且似乎也无毒无害,哪怕全身的骨骼肌都经过这种IGF1基因的插入处理,体力增强一半,但血液中的IGF1含量仍然增加甚微。看来IGF1乖乖地盘踞在靶细胞内,并未四处乱窜影响其它器官也发育。就像MGFIGF-1在结构方面的相似性,MGF的动物实验也有着近似的结果。就\"不劳而获\"这个人人奢望的贬义词而言,还有比这些更完美的注解吗?

 

    事实上,上述基因只不过是体能遗传因子中的沧海一粟,目前所知,参与体能再造的基因位点可能超过120个。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些基因只不过是一串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其意义和上证综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另一批人却早已对此兴奋莫名,仿佛金牌就在石门背后,而基因就是那句\"芝麻开门\"的魔咒。

 

    Sweeney的研究本来是为治疗肌肉萎缩症所做的努力,就像他的名字所表达的隐喻一样(sweeny是一个医学词汇,指肌肉萎缩);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运动员争相充当实验对象,甚至比小鼠还要兴致盎然。是什么原因让运动员成为基因科技的主要关注者?利益!看上去这种基因木马效果明显、毒性较低、血检无痕--简直是完美的兴奋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30   

  学者刘念龙 发表于2008-8-7 9:20:53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五,完结) 

――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5)

 

基因入侵体育

 http://www.sciencenet.cn/blog/admin/modify_blogarticle.aspx?id=34431

 

    一个EPOR基因的变异为成功奠定了基础,CKMM基因让后天训练更有效率……在体能基因的农场上,遗传学家收获颇丰,他们的围猎成果为体育带来了什么?

 

    50年前,刻苦足以成就冠军。当时选材宽松、竞技水平离人类极限大有差距,运动员们即便天资平平,只要惟须刻苦努力,仍能饱尝佳绩。但是\"进入21世纪后,竞技体育的成绩哪怕只有一点点提高,都需要高科技的渗透。\"《中国青年》的体育编辑碧溪东这样认为。

 

    上世纪中叶之后,高科技开始了对竞技体育的广泛渗透。正如赌博催生了博弈论,金牌也团结了一大批科学家,在这个以运动员为核心的系统学科中,运动生理学家、营养学家、甚至物理学家们表现出难得一见的合作。当然,他们也都知道,竞赛的最终结果还是得幸运女神说了算。如果说科学家们还算心态平和的话,商人们就多少有些赌徒心理。运动装备公司不断推陈出新,只为不落人后;而只有运动员的成功,才能保证投入的巨资不打水漂。热门运动的金牌选手成了炙手可热的人选,人人争相往之。

 

      在体育博弈中,赢在起跑线上是最优化策略,卓有成效的运动员选材机制是整个竞技体育大厦基石的保障。我国现行的选材机制仍然带有浓厚的淘汰色彩,以庞大的运动员基数为土壤,优胜劣汰,最后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可谓凤毛麟角。这种选拔策略不仅存在拔苗助长之虞,而且不可避免地效率低下。基因技术的渗透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思路,在优秀运动员选材过程中加入基因指标,将使选材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从散弹枪到狙击枪的跃迁,无疑更为精准和高效。认识到基因选材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早已捷足先登,在政府资助下开展了大规模的运动员基因选材的研究。

 

    如上所述,拥有EPOR变异基因的个体有着更好的输氧能力,而拥有插入型ACE-I基因的个体耐力超群,如果同时还有变异的CKMM基因,则对后天训练极其敏感,这样一套基因组合拳下来,基本上可以独步天下了。

 

    然而,天资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后天的艰苦训练仍然是金牌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但有巨大的利益在前,投机取巧必定无法杜绝,天资平平者希望能后天补足,资质出众者更希望能突破极限。随着基因农场的浓雾逐渐散去,将常年汗水凝聚成一针药水的努力,似乎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只要能成为闪光灯下的聚焦点,名利也就滚滚而来,至于健康、道德……迟些再说吧。兴奋剂也就应运而生。

 

    作为体育-商业-科技的三联体结晶,兴奋剂通过非常规的手法,快速提升人体的运动能力。不劳而获的诱惑提供了兴奋剂的土壤,躲藏在金牌阴影下的饕餮之心,开始肆虐竞技体育赛场。

 

     和体能基因的作用类似,常规兴奋剂以提高耐力和力量为主要目标。这些药物简单易得,效果明显;唯一的问题是,独特的分子结构显露了它们的外源身份,在实验室里很快就会原形毕露。违禁药物必须借助循环系统,才能到达作用部位,因此必定会在血液中留下蛛丝马迹。一针血样就足够泄漏所有玄机,让投机取巧者名誉扫地,前途尽毁。

 

    转基因技术让兴奋剂厂商看到了新的出路。基因技术摒弃传统的人工合成方法,严格按照人体的基因蓝图进行生产,只不过将生产车间由人体细胞转移到工厂发酵罐内。因为模板来源于人体,所以基因生产线上的成品也与人体自然产物毫无二致,这类违禁药品很容易在人体中蒙混过关,并由此获得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基因兴奋剂。

 

    这是黑市交易中的热门词汇,虽然拯救过不少病患的生命,可惜终究难免被滥用的命运。上文提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调节人体红细胞繁殖和分化的主要激素,它可以迅速增加红细胞数量,是治疗贫血的首选良药;无意间却成了首个基因兴奋剂,被居心叵不良之徒用于增强耐缺氧能力。因为传统药检方法对基因兴奋剂束手无策,以至于从上世纪90年代起,基因兴奋剂成了运动员的最佳圣诞礼物,直至撞到悉尼奥运会的枪口上。

 

    即便是能完全模仿人体自然产物的基因兴奋剂,也开始难逃法网。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新增了生长激素HGH(人体固有的一种激素)的检测项目,让一干人等颜面扫地。《世界反兴奋剂条例2008年禁用清单国际标准》中明确表示:当这些物质\"偏离人群正常范围,以致不能认为是正常内源性生成,则这一样本被视为含有这种禁用物质。”看来,通过基因兴奋剂提高全身药物水平的方法,已是岌岌可危;若能药物集中在作用部位而在血液中不留痕迹,才是基因兴奋剂的王道。

 

    基因兴奋剂必须转变方向,着手调教身体的局部细胞,此时的基因兴奋剂,本质上就是基因疗法。表面看来,这种思路就是基因工程药物的逆方向,将基因工厂重新转移到细胞之内。基因疗法常常以病毒为载体将健康基因转移到靶细胞内替换或修复致病基因,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但基因兴奋剂导入基因只是为了产生更多的类兴奋剂物质。

 

    这就是上文Sweeney所采用的技术。在此之前,基因疗法对动物运动能力的促进作用也已被动物实验证明。1999年,同是宾夕法利亚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发现,当EPO基因被植入猴子大腿肌肉后,有助于肌肉获得稳定的红细胞供应。

 

    此时基因兴奋剂的生产和消费同处一地,不再需要物流配送,自然不会在血液和尿液中留下罪证。这就是Sweeney的研究大受运动员关注的真正原因。因为基因改变只发生在细胞水平,因此只有在局部肌肉组织中才含有超量的兴奋剂,要想揪出它的身影,唯有进行活组织检查--有谁愿意在比赛前割下一片肉来,只为了证明他的龌龊?

 

    EPOHGH分别在前两次奥运会前止步,成为反兴奋剂历史的重大突破;而面对难检的局部基因兴奋剂,北京奥运会有何举动?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吴侔中表示,因为对基因兴奋剂的了解有限,目前谈检测还不太现实。看来,北京奥运会不大可能为此大动干戈,这是否表明彼时基因兴奋剂将泛滥成灾?

 

    谨慎对待必不可少,但杞人忧天却并无必要。通常来说,一种新型兴奋剂从出现到被检出,通常历时十多年,贸然行动并不比谨小慎微更负责任。另一方面,基因兴奋剂要从实验室走出,不仅有众多技术难关阻遏在前,而且技术、健康、道德的风险都是违禁博弈的重要筹码。

 

结语

    正如体育种族主义在人类心灵刻满伤痕的同时,让我们反思种族的内涵及意义;基因兴奋剂既给竞技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亦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体育价值的契机。以健康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公平性;在追求纪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体能的作用;\"公平\"的竞争规则造成乐趣缺失;片面强调对抗性而忽视文化的融合……如此种种,这还是体育竞赛的初衷吗?

 

    或许,基因兴奋剂的泛滥,和体育文化基因(而非体能基因)的匮乏密不可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追求,本就不该是体育的全部;\"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口号,也只是治标之策。 \"现代体育要想获得持久的活力,必须从各民族体育中吸取营养。正如种族对于人类文化基因宝库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样,多样化的民族体育也应该成为现代体育文化基因的土壤。\"这是华南师范大学胡小明教授的观点。

 

    道金斯首次提出文化基因的概念,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文化具备同生物基因一样的“遗传性”,同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对于人类的意义,正如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对于物种延续的重要性,两者都是不可缺失的。只有在此时,种族的分类才有足够意义;只有在此时,对基因多样性的关注才不再唯利是图;这时,种族和基因已经殊途同归。

 

体育正是融合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的最佳锅炉,无论我们是否认同人种的体质差异导致了莫须有的体育竞技差距,在思考种族、基因、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时,赞赏的态度都是必需的。我们欣赏\"移动长城\"姚明利用身高优势统治内线,但当身高仅183MVP艾弗森以凌波微步瞬间过人时,也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

 

拓展阅读:

1.     Scott Douglas著,Jiang2000译,肯尼亚的机密――像世界上最好的跑步选手那样训练的简单方法,blog.huaxia.com/html/98.712998_itemid_1019.html。描述了肯尼亚长跑文化的一些特点。

2.     Bramble D.M.Lieberman D.M.Endurance run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Homo.Nature,432.345-352,2004。长跑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3.     纪录统计来自国际田联:www.iaaf.org

4.     运动成绩的人种差异,SamsonSport Sciences1989

5.     Race,Evolution,and Behavior,Rushton,2000。对于关于各个种族的体质和智力差异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

6.     人类种族与体育运动,李力研,中国体育科技,2001

7.     人体运动能力和功率的种族差异,BonlagSport Sciences1988

8.     体格与身体成分的人种差异,HimesSport Sciences1989

9.     科学的灾难――一个遗传学家的困惑,雅卡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  体育社会学,Jay J Coakley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  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研究的一些问题,刘武,自然科学进展,2006

12.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泰勒,广西师大出版社

13.  差异的颂歌――遗传学与人类,雅卡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  黑色素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刘甲斐等,生物技术通报,20074

15.  肤色、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和紫外线,吕雪梅等,遗传,2002

16.  利用Y染色体进行人类起源和进化分析,孟祥宁等,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

17.  种族与体育,范可

18.  人类的体能与遗传,张传芳等,遗传学报,2004

19.  体能相关基因研究的新进展,张涛等,遗传,2004

20.  肌、基因与运动成绩,Andersen等,科学(SA中文版)

2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高炳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22.  耐力训练效果与CKMM基因A/G多态性的关联研究,周多奇等,体育科学,2006年第7

23.  ACTN3 Ge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Elite Athletic PerformanceNan Yang atcAm.J.Hum.Genet.73:627-6312003。这是关于ACTN3基因研究的一项重要原始资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31 

本文标签:  体育 遗传 基因 体能 兴奋剂 

 

    [3] 标题:在中国体育中强调经济因素更重要 发表评论人:yangssr [2008-8-8 17:55:19]    同一人种种群里,也有体强体弱。暂时未见有排除经济和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人种间体格区别的研究数据,尤其是排除决定于经济因素的营养学、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习惯等具体内容的独立研究数据。同一对夫妇生的孩子,22岁时生的与35岁时生的在体格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年轻时生育的孩子在体格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而在智育方面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同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基因是否稳定不变仍未有定论。中国的体育不管是那一个项目都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人口优势,主要的抑制因素我认为首先是经济因素,其次是文化因素。中国人口大部份分布在农村,身体素质好的人口大部份也在那里,但经济条件最差的也是那里。试问有几条村是有体育设施的?比如乒乓球台、蓝球场、足球场、游泳池这些。我不知道伯乐看马时是不是要马跑起来。农村的人才观文化也是一个抑制因素。在农材大多数群众仍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体育不是体力活吗?再说了还要那么多钱跟,到田地里锻练好了,咱祖祖辈辈都是卖力气的,现在你还玩这个,斗体力咱都不希罕”。农村学校里的老师的思想跟上面的那位大伯差不多,好动的、精力过剩的、人高马壮的。学习成绩不好都是大批斗甚至劝退学,没有把孩子的特长往正途上引导。难怪在农村有句俗话:飞天循地的(指身体素质特好精力超过剩)去坐牢,木车手脚的(指身体素质好的)去建筑工地,身体素质差的继续读书做生意或进工厂打那件斯文工,上年纪的都带病给我回老家。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元宵 [2008-8-8 1:04:22]    体育正是融合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的最佳锅炉,无论我们是否认同人种的体质差异导致了莫须有的体育竞技差距,在思考种族、基因、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时,赞赏的态度都是必需的。好文!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勘误 [2008-8-7 12:55:48]    是与非(1)?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29

 本文标签:  体育 种族 遗传 基因 文化 民族 肤色 进化 人类起源        

本站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墨人刘.htm

 

浏览(1024)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ArMao
注册日期: 2008-08-03
访问总量: 341,44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倭国倾放核污水
· 六四平暴胜利日随感
· HUAYI代改的习主席2023年新年贺
· 足球的回忆
· 中国错误的人口政策给民族未来留
· 聊些水稻和袁隆平院士
· 回望和小结去年Fisher对新冠疫苗
友好链接
· 信济:信济龙行
分类目录
【职场混斗】
【荻营十八年】
· 神光联忆
· 刘俐俐寻职与我的失败晋职答辩(1
· 与黄哥聊刘平平、六四
· 元帅姻亲“真扶贫”――胖哥的故事
· 云南留的那个谜
· 杂忆1:湖南汝城朱家与陈希同
【恰同学少年】
· 足球的回忆
· 同桌江苏赵·武进
· 中国防堵冠状病毒境外输入的措施
· 李默庵将军希望我们效忠党国(Sho
· 忆同学(1) 地主崽子 神童孙敏
· 在校回忆片段
· 仇日情
· 玩闹班
【娱乐】
· 解道幼河提供的数学逻辑题
· 创意“摞下”。。。“狠话” 之寻源
· 电报式mail
· 小学生憨憨致韩寒的信 (阿毛篡
· 韩寒博文观赏(2):评注 2006年首
· 奇文共赏:韩寒的《如何调教赛车
· 关于方舟子和韩寒骂战的真相
· 迎春团拜会
· Daniel 参演过电影《活着》
· 斗鼠略忆
【婚恋情爱】
· 从许世友休妻看——害夫之妻必休
· 落花无果(2
· 老处女
· 婚题散记
· 猛男之妒
【评论】
· 倭国倾放核污水
· 再谈新冠病毒起源
· 恶毒的言词让床铺沦为寡廉鲜耻的
· 违规的李文亮不是英雄
· 对“破棉袄”无知妄评同学同月同日
· 《朱令铊毒案终极解析》读后感
· 朱令铊中毒案件小议
· 阿毛谈钓鱼岛争端改作:中国从不
· 评:伊萍 毛泽东如何被斯大林诱
· 薄熙来事件:胡温也应该反思 (
【亨菜煮男】
· 糖醋排骨
· 毛式红烧肉
【教儿育女】
· 孩子多了如养鸡
· 智商漫扯
· 闲话儿女教育
【滩下拾贝】
· 推荐文革反思连载网文《从科学和
【如烟往事】
· 六四平暴胜利日随感
· (续)两个80年代大学生被迫退学
· 80年代两个大学生被迫退学案例的
· 绩溪 胡Beisha 胡锦涛 胡适 胡服
· 今夜耳边响起枪(纪实)
· 母亲代织一件毛线衣与吴宓受赠一
· 实验室推理寻错
· 绕核杂忆
· 失弃的蓝天缘
· 致命炭火
【生感活悟】
· 纵彼不言,得无愧乎?
· 再感环球同此凉热!
【高谈阔论】
· 阿毛谈钓鱼岛争端改作:中国从不
· 欣闻党国回应霉国售武与台
【散文随笔】
· HUAYI代改的习主席2023年新年贺
· 随想之三
【私情亲事】
· 中国错误的人口政策给民族未来留
· 聊些水稻和袁隆平院士
· 致师母唁电及反馈
· 遥祭刘师
· 岳父
· 零碎
· 大舅
· 姥姥
· 媳妇的MP4
· 佳节思亲
【杂谈】
· 回望和小结去年Fisher对新冠疫苗
· 炮轰:差劲的翻译把Virus污名,
· Angelina Jolie乳腺的市值
· 孙维铊毒试验白皮书
· 邓爷之孙任职联想 各世家只栽培
· 愚蠢无知才使用“太子党”这样的词
· 阿毛再聊点钓鱼岛争端
· “九大”Vs“十八大”
· 公子江绵恒与李长春一桩小事
· 方舟子打击韩寒的社会意义
【诗词】
· 万维清明
· 中秋两则
· 桂西北
· 古周夜月
· 海
· 世纪绝对
· 中秋夜
存档目录
2023-08-25 - 2023-08-25
2023-06-04 - 2023-06-04
2023-01-01 - 2023-01-01
2022-12-14 - 2022-12-14
2021-06-01 - 2021-06-01
2021-02-16 - 2021-02-16
2020-04-02 - 2020-04-11
2020-03-20 - 2020-03-29
2020-02-09 - 2020-02-09
2017-06-15 - 2017-06-15
2013-06-16 - 2013-06-16
2013-05-03 - 2013-05-23
2013-04-11 - 2013-04-11
2013-03-11 - 2013-03-18
2013-01-07 - 2013-01-07
2012-12-29 - 2012-12-29
2012-11-18 - 2012-11-21
2012-10-05 - 2012-10-22
2012-04-11 - 2012-04-11
2012-03-07 - 2012-03-25
2012-02-12 - 2012-02-27
2012-01-16 - 2012-01-19
2011-10-03 - 2011-10-08
2011-08-23 - 2011-08-23
2011-07-02 - 2011-07-02
2011-06-07 - 2011-06-14
2011-05-14 - 2011-05-27
2011-03-11 - 2011-03-25
2011-02-13 - 2011-02-28
2010-11-04 - 2010-11-07
2010-10-12 - 2010-10-31
2010-06-11 - 2010-06-11
2010-03-12 - 2010-03-28
2010-02-02 - 2010-02-25
2010-01-01 - 2010-01-17
2009-12-26 - 2009-12-26
2009-10-04 - 2009-10-29
2009-09-10 - 2009-09-19
2009-03-21 - 2009-03-21
2008-11-11 - 2008-11-20
2008-10-10 - 2008-10-30
2008-09-07 - 2008-09-28
2008-08-07 - 2008-08-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