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5 赵奢、赵括
赵奢,生殁年不明,属于与赵王室同宗的贵族。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七年(前259)时期,享年约60余岁。
赵奢的早期可能参与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在惠文王四年(前295年) “沙丘之乱”,饿死武灵王后,赵成、李兑专权,迫害武灵王近臣,正值燕昭王召贤,赵奢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为上谷郡守(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辖今张家口以东,吕平以北),因此熟悉燕国的通谷要塞和地理民情(据《战国策·赵策》)。
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李兑失势,受其迫害者陆续回国,赵奢可能此时才回到赵国。赵奢好刑名之学,起初做赵国的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收租税,执法严正无私。平原君赵胜因是王家直属,仗势不肯出租,赵奢依法处置,一下杀了他家抗拒缴租的主事者九人。真是打狗欺主,惹得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报复,面对怒责,赵奢用大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劝赵胜守法:“您自己是赵国的贵公子,现在却纵容您家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会削弱;国法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各国就会进兵侵犯;各国进兵侵犯,赵国就不能存在,那您还怎么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呢?像您这样地位高贵的人,如能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就会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国家就强盛;国家强盛,赵国统治就巩固了,您作为国君的亲族,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听了这番道理,一下就服气了,认为赵奢是位很贤能的人,并告知了赵王①。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赵奢得到平原君的荐擢,被赵惠文王任命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赵奢管理全国的赋税后,国家赋税因之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
古代军政经常是一体的,将军不一定是从业很久的军人,其军事知识恐怕许多要靠自修。赵奢后来被赵惠文王任用做将军,他悉心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给部属。
赵括是赵奢之子,是位以败军亡国而成名的将军。不知道赵奢为什么要给他这个儿子与死于非命的赵家祖先中人同名(就是太史公虚构或转述的传奇悲剧故事“赵氏孤儿”事件中被诛杀的赵家重要的真实人物之一,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叔祖父),真不吉利,看来赵括后来成为丧国之星也是宿命了。赵括少年时就聪颖过人,在几个兄弟中最为出色。说真的,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混乱,有些甚至是欲颠覆我们少年闻知故事的知识。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军灭国亡,身败名裂。后人考证,认为其确实还是有些军事天赋的,只是可惜没有机会被用严酷的战争实践考验和敲打,虽难以完全采信,且姑论一说,我们就把某些轶事参述其中吧。
赵奢以严正著称,统兵打仗,靠严肃军纪,循规蹈矩,也能多次取胜。但赵括认为他的父亲虽然治军严明,但不善于谋划,能不大败可求小胜但也难求大功。赵奢有些恼怒,认为赵括口出狂言,便决定以后再出征的时候,将赵括带在身边,希望让残酷的战争来教训这个十分自负的儿子。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了。赵惠文王得城大喜,为之办了庆功酒宴,他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奏效,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秦穰侯魏冉,为扩大定陶封地,派客卿灶越韩魏两国攻占齐国的刚、寿地区,由魏入秦的谋士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攻齐刚、寿是战略错误,因中隔韩、魏,难以固守。建议采用“远交近攻”战略,使攻占土地尽为秦有。又认为地处中原的韩、魏系天下枢纽,欲兼并天下,应先用兵韩、魏以“断山东之脊”(《战国策·魏策四》)。秦昭襄王欣赏范雎的见解,任其为客卿,参与军事谋划。但北方强赵的存在,使秦对兼并韩、魏有所顾忌,遂寻机打击赵国。三十四年(前281年),秦攻取赵地3城后,赵以公子部为质于秦,并与秦签订以焦、魏、牛狐交换3城的协议。后又反悔。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惠文王又反悔,拒不履行先前与秦国达成的换城协议,让秦国十分恼怒。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派中更胡阳率大军韩国的上党地区借道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
阏与地处太行山西,通过太行山的孔道,可以进抵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个十分重要的军事据点。阏与告急,赵惠文王急召名将廉颇、乐乘等,询问是否可救,廉颇、乐乘均认为阏与距都城邯郸(今河北境)太远,道路崎岖险阻,难以救援。问蔺相如,蔺相如认为阏与难救,不如在邯郸附近的武安设防,以逸待劳,歼灭这股孤军深入的秦军。但惠文王不甘心丢掉阏与这个战略据点,就问赵奢,赵奢认为阏与必须要救。如果丢掉阏与,即使在武安歼灭入犯的秦军,阏与也必定被其临近的上党韩军占领,丢掉阏与给邯郸造成的危险一样会存在。至于道远险狭嘛,两军在此作战,譬如两鼠斗于穴中,狭路相逢勇者胜。惠文王十分欣赏赵奢的勇气,命赵奢为将率军救援阏与。
赵奢将行,与赵括语。赵括认为,胡阳乃出于白起门下的秦国名将,此前屡有战功,很会用兵,赵军虽然强劲,但无必胜的把握。凭勇而战,秦军也很勇敢,赵军的胜算只有一半。赵奢问赵括有何想法,赵括说,秦军借韩路攻赵,韩国很担心被秦军顺手牵羊。而秦军连年攻韩,虽然迫使韩国成为他的盟国,但韩国反复无常。此次秦军深入韩境,必定要提防韩国的反叛。秦韩两军实际上是互有顾虑。秦军远道攻赵,利在速战。赵军应让秦韩两军相疑,分散秦军对赵国的注意力。如果让秦军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恐惧,那么秦军就好战胜了。赵军再示之以在武安设防,给秦军造成赵军要以逸待劳迎击秦军的假象,使秦军的注意力转移,然后再火速突袭,秦军可一举歼灭。于是,赵奢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阏与的赵军,国内已派大军来救,一个月内必解阏与之围,务要坚守。一面选派军中智勇机变之士,潜入阏与附近,先乔装秦军攻击韩军,又乔装韩军攻击秦军,如此反复,使秦韩两军相疑。秦韩两军本来就毫无信任可言,相互狐疑,经赵军的暗中挑拨,渐起摩擦。赵奢西出邯郸30里,就停止前进,命令士卒修筑防御工事。为隐蔽作战企图,麻痹敌人,赵奢大玩神秘主义,不让议论军事,传令军中,有以军事谏者死。当时,秦军在围困阏与的同时,已经作了防止赵军出兵救援的准备。他们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县西南),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秦军在武安西,击鼓呐喊,动静很大,弄得武安屋瓦尽振,欲诱赵军援救武安,钳制赵军。得到赵军中的侦察人员的汇报,军中有一平原君门客一急,建议快去援救武安,赵奢立斩,从此军中无人敢言。赵奢不为秦军所动,驻屯28天之久,继续增强营垒防御,造成赵军怯弱,做出毫无进取,唯保邯郸假象。
胡阳遣人冒充阏与使者求见赵奢,被赵括识破,赵奢以好饭招待,假说道路险远不好救啊,只怕援军未到阏与,而阏与已被秦军所破。到时候,秦军如果以逸待劳,出击远道而来的赵国援军,赵军必败,邯郸就很危险了。这可是丢大保小,得不偿失。秦军间谍假意阏与不保,悲痛欲绝,死谏赵奢救阏与。赵奢不许,命人将其扶下。秦军间谍回报胡阳。韩军与秦军的冲突越来越严重,秦军不得不分派兵力防止韩军断其西归之路,而赵国的阏与又迟迟攻不下来,城中的赵军还声言要与韩军夹击秦军,这些麻烦让胡阳应接不暇。胡阳听说赵奢确实是只在邯郸附近设防拦阻秦军,而不是前来援救阏与,重赏了间谍,非常高兴赵军“夫去国30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随之,放松了警惕。
在送走秦军间谍以后,赵奢突然下令部队紧急集合,卷甲而趋,向西急进。以善射者的骑兵为前锋急行军,仅两日一夜即抵达距离阏与50里的地方,迅即构筑营垒工事防御。秦军闻讯,如梦方醒,慌忙调集主力奔向阏与来袭。由于赵军远离后方,孤军独进,形势依然十分危险。这时,由于赵奢不许军谏的命令没有明确废除,一个叫许历的军士看到局势危急,违令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吧。”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全军赶来对敌,肯定气势汹汹,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自请按军法处死刑。赵奢模糊地推说:“等回邯郸以后,再听命令吧。”许历遂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北面山头是制高点,先占据北山的得胜,后到的失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奢采纳了许历的见解,立即派出一万人,命许历迅速奔上北面山头占领有利地形,主力则严阵以待。果然,秦军后至,争夺北山,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攻不上去,拥挤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动地位。赵奢指挥士兵出营垒猛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秦军在夹击下大败,四散溃逃,秦军名将胡阳战死。于是阏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班师回国。
此次战役,使威行诸侯的强秦遭受了一次大挫折,多年后仍不敢轻举妄动,恐怕重蹈阏与之覆辙。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马服地在今河北邯郸西北),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等,赵括也因此而被立为嗣子;冒死上谏的许历则因参谋有功被升任国尉。
赵奢作战注意审时度势,料敌后动,坚持以因敌而变,灵活用兵为原则,其指挥的战例虽鲜有记载,但从阏与之战中“告之不被,示之不能”、“能为敌司命”、“反客为主”、“居高临下”等战略战术来看,他显然吸取了前人的军事思想。从他于孝成王二年(前264年)与田单论兵法来看他重视对战争形势和特点的研究,最后使田单折服地说:“单不至也。”说明他善于学习,认真研究战争特点,有较高的军事造诣。
齐国大将田单即墨之战大摆火牛阵,收复72城复兴齐国之后,第二年出任赵国丞相。一天田单对赵奢说:我并不是不佩服将军的兵法,“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过去“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带领)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所不服也”。用现代话说,就是您老人家用兵打仗主要就是靠“人海战术”,赵奢反对田单这一看法,他认为田单并不懂得用兵之道。他向田单详细阐述了时势变化同作,战方式、战争规模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火虽众,无过三千家者。’然而现在是‘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时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的形式和规模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例如‘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天,齐国和韩国实力相当,以之进攻,难道以三万之众就能奏效吗?‘以三万之众,围千丈城’,不足围城一角,用之野战,不足以实行包围,你将怎么办呢?”。赵奢的一席话,说得田单“喟然太息”,表示诚服。
赵奢作为良将,有着高尚的品格。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问家事,”。他体恤士卒,因此,战士皆愿为之效命。在作战中,他执法如山,赏罚分明,后世曹操曾说:“苦者赵奢、窦婴为将也,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赵奢死后,赵王为追念他为赵国所建立的功绩,厚葬他于封地马服(邯郸附近的西山)。其后人中有一支以马为姓,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即为其后。
赵惠文王去世以后,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韩王将上党(今山西东南部沁水以东地区,含晋城、陵川、高平等地)献给秦。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归附秦国,遂抗拒韩王命令,愿将上党17邑县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了,封冯亭为华阳君,令其继续守上党。眼看到手的韩上党归了赵,秦昭王十分恼火。由于强赵的插手,秦军暂时停止了对韩上党的进攻。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长王齮再攻韩上党。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孝成王在议救上党将时,蔺相如举荐廉颇。赵王派廉颇率兵20万增援,廉颇到达赵上党(今山西榆社、和顺、长治等地,南与韩上党相接)时,秦左庶长王齮已攻取韩上党。由于秦国占据了韩国的上党地区,又将攻破赵的上党,形势对赵国十分不利。如果秦军占有赵上党,则完全控制了河东这个战略重地。北上可取赵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向西越过太行山可直接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孝成王认为,秦军已占有韩上党,正在蚕食赵上党,固守是守不住的,必须得把秦军赶出上党地区。于是,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相接对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初期锐不可挡,赵军几次交战失利,以勇猛著称但老成持重的廉颇遂取守势,命令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急躁求胜的赵王因此就以年轻气盛、名声日隆的赵括为主将,取代了廉颇。
赵括少学兵法,聪明强识,自己也著书立说,赵括军中门徒众多。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赵括并没有足够的实战经验,但谈起兵学,滔滔不绝, “天下莫能当”,他爹根本就难不倒他,也辨不过他。赵奢很清醒,对这个儿子很不看好,他忧虑地对妻子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根本不当回事,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②。此不幸被其言中,只是以灭军亡国为代价高了点。
“粟裕小小的个头,就是胆小!所以打仗时整个脑子就是捣鼓算计怎么取得战斗胜利。”其实让许多人想不到的粟将军家人如此描述正是印证了孙子名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面对战事,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是许多优秀将领的常见品质。
其时战国名将居留赵国的还有乐毅和时任相国的田单。蔺相如反对赵王换赵括为主将,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少壮的赵括为将。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想起亡夫前言,着急了,上书给赵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上将军。”赵王很疑惑:“为什么?”,括母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摆出架子,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本事会一样吗?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阿妈呀,您老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不称职,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不搞连坐③。
关于赵括在长平大战初始阶段的\"用兵\"表现,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改变廉颇的战法,发兵进击秦军。
秦帅白起针对赵括逞强好胜的心理,根据地理,选择好沟谷地形,命令前沿部队假装不敌赵军攻击退却,引诱赵括深入,赵括不识地理情形,也不知白起之计谋,自率四十万赵军主力倾巢追击,被秦军的一支25000人奇兵突袭控制了谷口有利地形,切断了后路,且被分割成南北两个孤立的部分,另一支配备弓弩的5000骑兵组成的快速部队切断了赵军的运粮通道,并监视和阻击赵军的大本营的援兵,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括进攻至秦军营垒前,根本就无法突破消灭正面白起军,发现后路被断时,赵括应该明白到白起是要全歼他这支赵军,自己中计了,转身回转,想退回长平,但稍一行动,白起派出的秦军轻兵(现估计是主要四马牵引的战车部队)就不断冲击,由于受到白起秦军死死地纠缠,在左冲右突无法摆脱的情况下。赵括为防赵军被分割歼灭,就命全军就地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兵的到来。这可算是他又犯下的一个错误,他如在初期精心组织,不怕伤亡,选择适当方向全力突围,应该不会全军覆没。秦军根本就没有给赵国援兵破围的机会,秦昭王搞了,把全国15岁以上的男子动员出来,发倾国之师增援前线。秦昭王亲自跑到野王(今河南沁阳),让各军全力阻击赵军援兵,且让穰侯从陶国对邯郸加紧进攻,使赵国不能抽调兵力援救长平。而白起对重围下的赵军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削弱消耗其战斗力。
过了四十多天,断了粮的赵极度军饥饿,士卒离心。困厄已极的赵军扑向秦军营垒,发动自杀性攻击,希望能侥幸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绝境求生的赵括还是表现了其军人的英勇气概,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率领精锐士兵与秦军搏杀,结果被秦军弩箭射中,壮烈牺牲。统帅战死,赵军失去军魂,很快瓦解,残余败兵投降。在赵军被围后的四十六天中,尤其是在赵军外无救兵内部断粮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赵军依然军容规整,始终保持顽强的战斗力。白起战后给秦王的谈话透露的消息表明,赵军给秦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可见赵括对军队还是有一定的统驭才干的。白起被赵军的顽强抵抗造成秦军伤亡惨重所恼,于是残忍地下令秦军用欺骗伎俩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了。赵国此战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亡国命运。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赵王也没有食言,终于没有株连她。
2008年11月11日
=====
注①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注②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注③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