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历史中走来――国民党名将张灵甫遗孀王玉龄:人生红颜不是悲 张灵甫死时,王玉龄才19岁,新中国成立前夕,王玉龄携老母、幼儿去了台湾。王玉龄到了台湾以后,由于缺少经济收入,加之积蓄又被所谓的投资人骗走,家庭生活陷入极大的困境。按照台湾的规定,她是可以领到一笔抚恤金的,但“王玉龄宁可饿死,也不会去领取这样的抚恤”,“她一辈子都在追求自由并且有尊严的生活”。在张灵甫死后的第6年,25岁的她在当时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系王玉龄的姨父)的私人帮助下,办了去美国的护照,她带着有限的五千美金,带着老母亲和6岁的幼儿,来到她生疏的国家——美国,在那里打拼。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她考大学、找工作,完成了她人生的新生活,一切重新开始,人生在进取中获得了价值。 1953年在美国开车,带朋友外出。 1953年,王玉龄考入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她上午做文秘工作,下午和晚上到大学听课。通过4年的苦读,王玉龄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了。其后,在罗斯福医院任会计2年,后在五星级饭店———朴拉沙饭店工作3年,最后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 王玉龄在美国工作期间,和同事们在一起。 王玉龄天生丽质,聪颖典雅,张灵甫去世后,她的身边自然不乏追求者。其中不乏国民党内的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有航空界、军界的新宠、还有什么飞越太平洋的第一人,德国巨贾。据说王玉龄在美国时,连国际巨星马龙·白兰度都一度为这位“东方美人”倾倒。 王玉龄把他们一一看过,与张灵甫做一番对比后!一概拒之门外。如今已经年过八旬,她依然寡居至今!原因只有一个“再也遇不到他那样的人了!” 从19岁守寡到现在,她一直孑然一身,始终未再嫁。 1960年代,在美国家中 1960年代,在美国一家旅馆的阳台。 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从海外华人口中得知王玉龄女士在美国的情况后,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回来观光旅游,欢迎她叶落归根。当她想到能一睹祖国风貌的时候,欢愉之情顿涌心头。可是她又想起自己的丈夫张灵甫生前与人民为敌,回归之举,吉凶难卜。直到后来,她正式接到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的一封信,信中再度向她发出热情的邀请,她终于打消了一切顾虑。同年9月,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和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她终于踏上了阔别25年的故土,在北京受到周总理的秘密接见。总理在接见时说:张灵甫是黄埔的学生,我是黄埔的老师,我应该把张灵甫争取过来的,因为张灵甫是个很好的将才。 总理还做出指示,王玉龄想回大陆,可随时签证,来去自由。此后她每年都回国探亲访问,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地由美国来华的华人,仅有她和杨振宁教授。 王玉龄与张灵甫所生的惟一儿子张道宇先生,现亦已年近花甲,浮沉商海多年。他在台湾创办了美菲企业有限公司和美陇企业有限公司,经营童装,生意兴隆。由于张道宇在上海经商,2005年,77岁的王玉龄也终于选择回国定居。王玉龄平时除读书或做其他消遣外,有时还协助儿予搞些商务,间或去西安等地看望张灵甫前妻的儿女。 2005年,由于儿子选择在中国上海经商,她也随之定居上海。在这里,她意外地接到了当年华野指挥官、粟裕大将之子粟刚兵的邀请,前往孟良崮。王玉龄知道,当年与丈夫对垒的解放军一方的指挥官,正是粟裕。对方原本担心王玉龄不答应,“我说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能恨谁。我的先生是职业军人,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 2007年4月,王玉龄来到孟良崮,在丈夫殒命的山洞里,她放上了一束花环。 王玉龄率子张道宇在74师指挥部旧址外张灵甫遗书题刻前献花。 王玉龄祭奠丈夫的一首诗 八月十四日,为纪念中国抗战全面爆发暨淞沪抗战七十周年,“黄埔论坛”在上海举行。海峡两岸近百位健在的黄埔军校同学及家眷出席。国民党知名将领张灵甫的遗孀、当年黄埔名媛王玉龄亮相上海,受到两岸人士关注。 8月16日,上海书展上,一幅《抗日名将张灵甫与爱妻王玉龄的真爱传奇》画册的大幅海报引吸了参观者的目光。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书 她是旧时代长沙的大家闺秀,17岁成了抗日名将张灵甫的太太,19岁就守寡。且上有老母,下有幼儿,她是母亲的独生女,母女俩一直相依为命。母亲暮年思乡,为了满足母亲的乡恋,她于1996年-2003年,陪母亲在长沙住了7年,直到母亲以101岁的高寿在长沙去世。 她是一个刚烈、聪颖而美丽的女性。也是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爱夫不变情,爱国不渝志,王玉龄的古典情怀和赤子之心,为美丽和红颜添上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她曾连续两届担任美国华美协会会长,为中美两国民间交往和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做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有益工作。香港黄埔军校同学会一致邀请她担任副会长。 王玉龄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红颜不再是悲剧;即使碰上了悲剧,也要让红颜再现青春的美丽和人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