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和女儿明算帐的
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在感情上和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如何做才能帮助他们安全渡过这个敏感时期,是我们做父母的都会面对的问题。
我女儿三岁就开始对穿衣服挑剔捡选,十三岁起,我已不能胜任为她买对口味的衣服,不再替她shopping了。如果她和小朋友shopping,回来后报帐就是,多退少补,与其它的零用钱分开单算。刚开始也不放心,时不时地想敲打她的欲望。后来发现女儿只买廉价品,之所以她总是显得时尚美丽,是因为她会搭配。有一次,女儿回来说,有一件衣服她特喜欢,但是太贵,没舍得买。问她价钱,说是二十多刀,令我大跌眼镜。我知道自己比较节省,对名牌一无所知,也没兴趣,可能对女儿有影响。但也不至于抠门到二十几块钱的衣服也不肯买呀。我说,走,我跟你去看看,值不值二十。不冲别的,就冲女儿这点自律性,这件衣服也买定了。
我们也曾经尝试过monthly allowance和house chore tips,但发现不得要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时有时无,就不了了之了。基本上,我们是有求有应,只能尽量做到求的有道理,应的有分寸。
女儿快要上大学时,我为怎样和她算帐煞费了一番心思。
那时候,她老爸已经海归了。我一人工作是不能支付大学费用的,但我们可以借联邦贷款,申请助学金,女儿自己还可以勤工俭学,加上我那一份,前两年基本是这么个1/4@4的比例。我根据学校的预算,加上我们自己的经验(一般比美国人低),拟出一个学费和生活费用的预算表,和女儿一一讲解,确保她明白生活不会奢侈,但计划得好,自己勤奋,她不会比别人过得差。
女儿有两张信用卡,一张是她自己的,这不用我管;另一张我们共用,一是我可以对她的花钱习惯有所了解,二是可以更快地积累信用卡的里程数。每个月我按时将预算的由我出资的份儿打入她的银行户头,信用卡帐单来了,她再把自己名下的消费额,用转帐形式打进我的帐户。如果等若干日,不见她的转账到位,我会“催款”。大部分时间,女儿都不用催,上网一查帐单,她就把自己的应付款划过来。几年来,我们一直如此,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寒暑假,女儿都有实习或者打小工,除了在家住不用付房租,她都自己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没让我费心。我做预算也不把她的辛苦钱算进去,孩子大了,应该有自己的小金库,让自己有自由支配的空间。
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女儿开始找工作,大量地参加招聘讲座,准备面试,功课也重,眼看计划中的勤工俭学无法实施了。我担心女儿的生活费用会因此紧张,而影响学习,提出由我补贴。女儿说自己能应付,不让我操这个心。虽然知道女儿有小金库,但物价这么高,又要毕业了,朋友们会有更多的往来应酬,我不敢肯定,一再问:Are you sure?回答没有犹豫:Sure! 但我撂下话给女儿,让她知道我当然高兴看到她愿意而且能够自食其力,但支持她的学业是父母的义务。任何时候,只要她需要,我都在这儿。直到毕业,女儿果真没有向我伸手。
女儿十二月毕业,九月份才正式上班,毕业时交了一个低年纪的男朋友,于是决定在学校继续逗留一个学期。她清楚老妈的原则,没有向我提出任何经济援助的请求。而我有了上个学期的经验,也相信她知道自己的需要,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还是出了点状况。回去后才发现,不再是学生身份,少了大量工作机会,好不容易找到雇主,人家又要求至少工作半年或一年,她也做不到。这次不比上次,不求我,她就没有分文外援。女儿还是嘴硬,不让我管。直到有一天,她在电话里问我,能不能帮她把当月的信用卡帐目付了,就算是我提前送她的生日礼物。我不仅答应了,还加了一个Bonus -- 帮她付iPhone月费,直到开始工作。女儿十分欢喜地问我:那我可不可以说“谢谢”?当然!我以前是不太喜欢女儿张口闭口的“谢谢”,喝凉水似的,没有情绪,只有距离。但由衷的感激,我欣然领受。
女儿生日那天,我还是给了她礼物。她没想到,说不是给过了吗?我只好又找个理由,说她拒绝了一个给制装费的offer,现在这个公司虽然更好,但没有制装费,就算我替他们给你个制装费吧。
原则持久了,就成了习惯。女儿和几个朋友去Las Vegas,要是以往,大家共同承担汽油费很正常。现在她有了男朋友,而且男友不久前为法国三星手机拍了一个广告(YouTube clip "Unleash Your Fingers"),着实挣了一笔,几个油钱应该不足挂齿。可女儿不觉得花男友的钱理所当然,回来后照样把自己的份子钱给男友。我想,更大程度上这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该清楚时就清楚,没有什么好不好意思。
七月份,女儿就要开始偿还政府的贷款了,最低限额十年付清。我本想制造个理由,我们来替她还,还是男人心硬,老公说让她自己还。于是,我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match 她的月付款。这样等于帮了她一半,但还多还少,快还慢还,还是她自己作主。孩子真大了,都成独立债务人了:)!想到这里,我颇有点成就感。
总之,女儿即将开始新生活,已经说好了,过了圣诞节就搬出去自己住。
不想回首。前面的日子一定充满了不同的新鲜的滋味,还有多少机会,能和女儿一起去体验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