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隨着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同時也由於分田到戶,農村奈以生存的集體經濟崩潰, 農村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和城市轉移,土地已不再是 8 億中國農民的命根子,農村耕地荒蕪現象日益凸顯,不得不引起人們關注。據聯合國新近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1/4以上的土地已經荒蕪,而且土地荒蕪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年大約有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荒蕪。目前,我國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5畝,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地關係高度緊張。我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世代務農,見慣了在火紅的太陽底下辛勤耕耘的農民,農民依賴土地生活,盼望耕地豐收。可如今賴地為生的農民他們與土地的關係還那麼密切嗎?我經常聽到家鄉的農民常常叨:“多好的地,荒蕪了,你看看這些雜草, 多麼心疼。 ”
分田到戶後, 集體經濟徹底瓦解,農村中年富力強的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家中大多只剩下老人、孩子、留守婦女所謂的“386199 部隊” ,這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隨着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後,農村耕地荒蕪現象越來越嚴重。表現為以下特點: 1.經濟落後地方荒蕪多。一些經濟落後地區,農民缺乏增收的主導產業,為尋找出路,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經商,有的甚至舉家外出,丟下責任田不種,使拋荒土地面積不斷增加。 2、耕地少的地方荒蕪多。有的地方耕地少,僅靠土地已不能維繫全家的生活,更不能說發家致富了,剩餘勞力多,為養家糊口,大量勞力外出找出路,承包田流轉難,只好兩頭顧,一面掙錢,一面半耕半荒地種,或者僅留下老年人在家耕種 。3、自然條件差的地方荒蕪多。那些因為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土地貧瘠、水利條件較差的地方,靠天吃飯的現象十分嚴重,一遇旱澇等自然災害就無法保證收成,甚至出現絕收等。或者因交通條件差,需要大量勞動力來肩挑背馱,付出大量勞力卻收穫甚微,辛苦一年不如外出務工一月。有的農戶種一季荒一季,有的農戶有其他收入來源,乾脆不種,任其拋荒。
農村土地荒蕪的普遍出現, 直接原因是鄧小平的分田到戶, 間接原因是國家經濟發展中, 農村和城市發展的不平衡, 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深層次問題的綜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原來規模化生產的集體經濟全線破潰, 農村沒有必要的集體企業, 來接納盈餘勞力, 而城市的發展, 沿海經濟的高速發展, 極大地吸引了這些納盈餘勞力。
2、種田成本高、效益低,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是土地荒蕪最根本的原因。首先,由於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持續上漲,農業生產成本逐年上升,農民種田效益不斷降低,甚至出現投入多於產出。其次,近年來農產品出現了結構性、階段性過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滯後於市場需求,加劇了農業的市場風險,農產品價格相對偏低,雖然國家採取保護價政策,但所起的作用畢竟有限。穀賤傷農,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種上一年糧,不如打工半個月”,農民普遍感覺種糧不合算。種田效益低,且勞動強度大,直接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耕種一年土地,畝產糧食約 2000 斤,其中化肥、農藥需用去500元,犁田、收割約用去400 元,將近花去成本 1000 元,如果除去人工則利潤微薄,因此很多人選擇外出務工 ——因現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務工一天能淨掙七、八十元,相比之下,誰願務農?
3、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是農村土地荒蕪的直接原因。近年來,隨着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出務工,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嚴重缺乏,且外出勞動力絕大部分為青壯勞力,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和婦孺小孩,致使大量耕地無人種或無力耕種,許多耕地只有拋荒。許多人只能望田興嘆,只能放棄。
4、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較差,是農村土地荒蕪的主要原因。農業是承受自然風險較大的弱勢產業,受天氣等自然因素制約程度大。近年來旱、澇、霜凍、病蟲等自然災害頻繁,而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增加了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程度,提高了生產成本,影響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投入多產出少,甚至有投入無產出,農民不願耕種,土地大面積成片拋荒。農場土地灌溉系統全部破壞, 機械耕種已經是一句空話。化肥的連年使用,土地板化, 土地瘠薄。
92年上博士時, 和一個看門的50多歲的人談起了他的經歷: 他是河南信陽人, 他自稱是種田能手, 還搞一些養殖。 一年下來, 扣除化肥, 農藥, 種子,除了解決吃飯問題, 年底全家結餘只有幾百塊, 勞力的付出除外。 他到大學看門每月200多, 女兒輟學到醫院開電梯, 每月300多, 父女兩年底結餘近3000, 不但沒有外債,生活的很寬裕. 他說, 他全家不想再種田, 寧願荒蕪土地。
近日搜索了國內土地荒蕪的現狀, 有詳細的報道的, 有鄱陽湖地區一份, 十堰地區的一份, 東北的三份, 湖南的一份, 土地荒蕪面積在20-30%不等。 年前回國, 初步了解我們村土地情況。 土地荒蕪大致如下:
一個位於高山上的組, 原來有60多戶人家, 30來畝水田, 120多畝旱土。 現在田土基本荒蕪, 人口大部分遷移出去, 餘下3-4戶。
其他的5個組, 原有水田600多畝, 400多畝旱土, 1200多村民。
1. 坡地水田,30多畝, 原來靠抽水機灌溉, 現在全部荒蕪;
2. 有20多畝水田, 屬於跨區域的地, 全部荒蕪;
3. 在原來的良田裡建房, 損失水田20多畝;
4. 原來就是貧瘠的水田, 荒蕪了近30畝;
5. 其他原因荒蕪的水田: 20多畝
土地荒蕪比例達20%以上, 和全國基本持平。 更為重要的是, 由於沒有灌溉系統, 原來95%以上的雙季稻種植的水田現在50%以上改為單季稻生產。 原來的120多畝旱土, 繼續耕種的不到60%。 我們村30%以上的農民, 需要買糧過日子。
解決土地荒蕪的對策無捷徑可走,規模化經營是唯一的途徑。國家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發展科技農業,大力引導農民更新觀念,提高素質,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和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建立“公司 +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使農業能夠分享加工、流通環節利潤,有效地避免和減少市場風險,增加農業效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如果不能走規模化或集體化生產, 要恢復土地的利用, 就會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