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参加一个旅行团,导游的专业知识很丰富而且言谈风趣。当旅游车在景点与景点之间移动的过程中,他总是口若悬河地介绍当地的人文风貌,山川景色。他说最怕遇到那些“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拍照”的游客,一段旅程下来,除了几张“到此一游”的留影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这位导游的话道出了旅游团的一种普遍现象,却没有探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来说,参加旅游团的游客都希望在既定的时间内尽可能游玩更多景点。旅行社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会把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而紧凑的行程使得游客容易疲累,在旅游车上睡觉不失为“充电”的一种手段。后来有了专门为个人或小团体而设计的“深度游”,采用这种旅游方式,游客比较舒适随意,不过就要多花点钱。 有些人喜欢旅游,但是在饮食上比较固执,不容易接受不同地域的不同饮食习惯,常常为找不到合口的餐食而苦恼。我很幸运,对于饮食一向持开放态度,对于其它地方、不同人群的食材和烹调方式都愿意尝试,因此得以享受更多的美食。最近的亚洲之行有机会接触了不少各有特色的餐食,在朋友的引领下,还见识了一些讲究装修的饮食场所。现如今流行的是“手机先吃”,我也不能免俗,遇到比较特别的餐食,可能的话都会用手机拍下来。一来可以留下直观的印象,二来便于以后若有机会得以按图索骥,有些场合不适合给餐点拍照,就只能把所得的印象存储在记忆中。 在中国近代史上,广州的“黄埔军校”很有名气,直到现在,每年都有人前往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除此以外,“黄埔古港码头”也是一处热门的旅游景点。据资料介绍,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黄埔古港南宋时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我们两口子有一天特意去那里一游,主要游了它的栈道餐饮区及村头广场区。紧挨着旅游公交车的停车点就是两排售卖农产品的摊档,纵目所及,还有分叉路向,除了摊档,还有店铺。妻子看到那些菜干、乌榄、凉果就不想走,每样都想买上一些。我劝她先逛逛,否则大包小包提着影响游趣,她还依依不舍,结果还是买了几个“胭脂红蕃石榴”,请摊主洗了装上,边走边吃。广东的胭脂红番石榴和台北淡水的不同,台北淡水所产的外皮是淡淡的绿色,内里的果肉是红色,广东的是外皮呈胭脂色,果肉却有红有白。还有,台湾人吃蕃石榴喜欢加梅粉,广州人倒没有这种习惯。 游“黄埔古港”带来不少儿时回忆,譬如卖“咸酸”的摊档和活生生的小蟛蜞。“咸酸”类似于“泡菜”,功能却不尽相同,它是颇受广东人喜爱的一种街头小吃,从前广州卖咸杂的铺子里就有卖的。但是人们似乎更为钟情于那些穿街过巷的小贩,每当有那推着板车,高声叫卖“攻鼻辣菜”的“游商”经过,必定引来一些大姑娘、小媳妇,还有叽叽喳喳,推推挤挤的半大小孩,围在板车旁边指指点点。小贩从一个个阔口大玻璃瓶子里往外夹出顾客们挑选的萝卜、酸菜、辣椒,一两分钱也有交易。所谓“攻鼻辣菜”指的是用大芥菜腌制的酸菜,颜色碧绿,口感爽脆,咔嚓一口咬下去,那种又酸又辣的滋味直冲脑门。广州有一句话形容那种感觉,叫做“千年鼻塞都通返”,用普通话来说就是“堵了千年的鼻子都通畅了”!腌制这种酸芥菜并不用辣椒,辣味纯然来自芥菜的本味。那么“攻鼻”这两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用普通话来说应该就是“呛鼻子”了。蟛蜞是一种淡水小蟹,以往常被用来腌制成蟛蜞酱佐膳,如今珠江三角洲河涌面积日渐缩小,蟛蜞也不可多得,古港集市上的蟛蜞论个售卖,小贩把小蟹用绳子拴了,小孩提着绳子让蟛蜞在地上爬行作玩物。 古港有一家“奶婆姜撞奶”是广州十大美食之一,我们自然是要尝一尝的。小小的店堂挤满了人,外面还搭了凉棚,放得有桌椅。我们在凉棚之下找了两个座,点了“姜撞奶”和“艾糍”。服务员端来了一盘三个墨绿色的艾糍和两个小碗,小碗里盛着用老姜磨就,并且经过过滤的姜汁。姜汁清澈澄黄,在白色的瓷碗中静静地汪着,叫人一时忘却凉棚之外的燠热。过得片刻,服务员手提一壶煮沸了的牛奶过来,把牛奶倒进碗里,造出一个小漩涡。当奶汁慢慢平缓下来,姜汁和奶汁就变成了一碗奶糊,这道“姜撞奶”甜食就完成了。“艾糍”从前是粤北客家人清明时节的必备食品,在江浙一带叫做“青团”,现如今成了常年供应的小吃。 除了“姜撞奶”和“艾糍”,我在普宁、番禺还品尝了不少传统食品,基本上都保留了各自固有的特点,给食客带来丝丝怀旧的意蕴。由于饮食行业的竞争态势,刺激业者在食材搭配方面或造型上推陈出新,创制出了不少新品种菜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口说无凭,有图为证,至于个中味道,则非文字所能表达。 服务员来“撞奶”的时候,由于忙着试拍短视频,没有拍硬照,只好在网上找来一张 卖“咸酸”的摊点顾客不少
待售的小蟛蜞番禺一家装修华丽的海鲜酒家,在早茶时段大量供应即时制作粤式点心小吃,这款蒸品颇受欢迎。 龙门县南昆山土法烧鸡
北宋仁宗熙宁元年,大理寺少卿彭延年因为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被贬潮州为知州。在潮州任上,官声甚佳,熙宁六年被擢升为大理寺正卿,他却上表请辞,宁愿致仕隐居于揭阳县石马山下浦口村。他对潮汕老百姓的生活有很深入的了解,写了《浦口村居诗》五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浦口村居好,盘餐动辄成。苏肥真水宝,鲦滑是泥精。午困虾堪脍,朝醒蚬可羹。终年无一费,贪活足安生。 假如彭先生得知数百年后潮州菜竟然跻身高档菜肴之列,怕要慨叹一声“潮州居不易”吧。我们这次到普宁,摒弃了“潮州翅”、响锣、龙虾等高档食材,专吃各种“粿”和普通海产,虽然谈不上“终年无一费”,毕竟与奢华相去甚远。 潮州“粿” 这是“咸蠘”,潮谚有云“食蠘试身份”,说的是要知胃肠好不好,一吃此物便有分晓。欲知其详,可参考拙文“食蠘试身份”http://blog.creaders.net/u/7653/201401/170483.html 有些点心,在外观造型上下功夫,引逗顾客的食欲 至于在食材、食制上的创新,也有很多,如这款“日式青芥三文鱼撻”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