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却由于急功近利地以“拿来主义”为主要经营手段,忽略了基础科学的研究,因此错失了 21 世纪科技大发展的机遇。如今遭逢美国的科技封锁,幡然觉醒,急起直追,遂有倾全国之力,投巨资自主研发芯片之举,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不过,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想要“解剖”两只“麻雀”,给庙堂上主管发放项目研究资金的衮衮诸公提个醒。 第一只“麻雀”叫做“武汉弘芯”。武汉弘芯三年前成立时登記資本是 20 亿人民币,却扬言将投资 1280 亿进行芯片研发及生产。也许因此而曾经被寄予厚望,并获得“民族企业”的光环,据说该公司被当地政府部门颇为器重。就在今年 4 月武汉市发改委发布的《武汉市 2020 年市级重大在建项目计划》中,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仍然以 1280 亿元的总投资额位列第一,截至 2019 年底已完成投资 153 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 87 亿元,众所周知的现实是项目已经停摆,接近烂尾。 武汉弘芯大股东为北京光量蓝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量蓝图),持股比例为90%。另一位股东是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临空港发投公司”),持有武汉弘芯的比例为10%。“武汉临空港发投公司”的 10 %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经交付到位,“光量蓝图”的 90% 资金投入至今为零。 财经记者对股权持有方作深度了解之后,发现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武汉市东西湖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 100% 持股。 大股东光量蓝图零出资而武汉弘芯能够运作三年,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更为神秘的是光量蓝图的创立者。 有一篇文章对于“光量蓝图”其及初始股东曹山的活动轨迹作了简略的素描,虽然仅仅是素描,已经很能展示曹先生的大谋略与大手笔,不过更反映出国有企业在这些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以下文字引用“观察者网” 在 9 月 21 日转发作者“冷眼旁观”的文章: 天眼查信息显示,光量蓝图的股东包括两位。一位叫莫森,担任公司经理与执行董事,持股45.56%;另一位叫李雪艳,持股54.44%,担任公司监事。而后者正是弘芯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持有弘芯49%的股份,同时也是弘芯的第一大股东与最终受益人。 不过,莫森并非是光量蓝图的初始股东。天眼查信息显示,2019年1月16日,光量蓝图曾发生过一次股东变更,由莫森替换一位名叫曹山的股东担任公司法人 而曹山与李雪艳正是光量蓝图的两位最初发起人,二人不仅共同运作了弘芯项目的诞生,并且成为了弘芯的两大实际控股人。 通过天眼查发现,2018年11月,曹山成立了逸芯集成技术(珠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芯”)并担任法人,一个月后,逸芯入股成立云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芯”),次年1月,逸芯又同时入股成立天芯硅片制造(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芯”,目前已注销)与泉芯集成电路制造(济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泉芯”)。 本文要进行解剖的第二只“麻雀”就是上引文字末端所提及的“泉芯”。内容还是来自“冷眼旁观”的文章: 2019年5月与8月,曹山又以相同的手法相继创立海佑集成电路(山东)有限公司与泉能先进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济南)有限公司,并担任法人。 泉芯就在这一氛围下被山东省重点引入。据济南当地媒体报道,泉芯项目位于济南临空经济区,占地面积39公顷,总投资额为590亿元,于2019年第一季度动工,未来计划建成12英寸12nm/7nm工艺节点的晶圆制造线。 泉芯2019年年报显示,泉芯的股东也同样包括济南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济南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二者最终隶属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济南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两位国资股东各认缴5亿元,目前已分别到账1000万元与5亿元,而逸芯的出资依然为0元。(引文到此为止) 有报道指曹山非常低调,在国内甚至没有留下清晰照片。其对外宣称是台积电的核心团队成员之一,祭出“XX36人团队”和“XX39人团队”成员,感觉是大有来头。当然,曹山是化名,也许是多个化名之一。 为了解剖这两只“麻雀”,我做了一些搜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武汉弘芯”的小股东“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新西兰当地时间 9 月 26 日晚间 11 点多,我在“启信宝”的网页上看到“武汉临空港发投公司”的董事长是潘龙翔,此君同时是武汉市东西湖自来水公司的法人代表。隔天(27日)撰写此文的时候,打开存为书签的“启信宝”网页,有关“武汉临空港发投公司”的股东名单已经没有了董事长,也没有了潘龙翔的名字,只有付董事长陈述生及另外三位高管。陈述生同时是武汉东西湖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东西湖啤酒集团公司的法人代表。可惜昨晚没有想到截图存档,如今无法求证了。 撇开“武汉临空港发投公司”股东变异的小意外不说,“弘芯”和“泉芯”两个项目的一大共同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这两个项目中的大股东资金长期不到位,然而身兼国家资金守护者的“小股东”对此竟然听之任之?难得的是,项目居然可以维持了一段不断的时间。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项目的运营资金如何筹措得来,又是怎样运用?譬如在“武汉弘芯”项目上,大股东“光量蓝图”的资金分文未到,武汉市发改委披露的,对“武汉弘芯”截至 2019 年底已完成投资 153 亿元,这些资金究竟是哪里来的,现如今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些问题如果不捋清,难保不会再有同类事件发生。果如是,别说十万亿,百万亿、千万亿怕都搞不出什么芯片来,只不过是养肥了那些硕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