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9 日,特斯拉女车主在上海车展闹场维权,由民间到官方,迅速带起一波对特斯拉的声讨。特斯拉官方起初并不当一回事,它们的官方微博当日就发布回应,表示“对不合理诉求不妥协”。然而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特拉斯官方微博于 4 月 20日深夜,发文就未能及时解决车主的问题表示道歉,承诺配合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所有调查。 在这次维权事件中,有一些人和事特别值得注意。中央政法委旗下媒体“长安剑”发文称,“不论是否妥协,特斯拉都必须面对中国客户的拷问。”;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高调宣称,“无论哪家车企,都须对中国市场有敬畏之心。”批评“特斯拉高管傲慢回应,谁给了特斯拉‘不妥协’的底气”。但是胡锡进总编说“中国舆论场沉重教训了特斯拉,监管部门也依法依规提出了指导意见。......同时我主张,中国社会作为整体无需进一步扩大这一事态,不必对特斯拉“乘胜追击”。” 以上官方言论引导着舆论方向,对特斯拉作进一步的拷问。但是也有一些数据派的车友持不同意见,强调拿数据说话,本文的另一节会谈到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这次所谓的“维权”事件只不过是一套“组合拳”的其中一个环节。早在今年 2 月,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央网信办等五个部门,以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投诉为由约谈特斯拉,对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发出警告。(注:质量问题的投诉请与稍后的图表参照理解)今年三月,由于被指控为“间谍车”,特斯拉被限制使用于军方、敏感行业国企和重要机关。针对车主维权事件,网友评论说,按照特斯拉公布的行车数据,这名女车主明显是在碰瓷。但能够在网上造成这么大的轰动效应,很可能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推动。女车主维权行动也许是个人行为,但是官方媒体迅速一致的行动说明了敲打特斯拉绝对不是临时起意。 4 月 22 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的谢卫群发布文章,里面说到“数据显示,在车辆发生事故前 30 分钟,车辆有超过 40 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这一个篇文章,似乎在为事件重新定调。加上涉事女车主也已经为此前的举动道歉,看来就像是老胡所说的不再“乘胜追击”。至于女车主继续质疑特斯拉以及广州多个路段不允许特斯拉上路,有交警或路政管理人员在路口拦截,停车场不让特斯拉进内的传闻都已经不是主旋律。还有《经济日报》 4 月 23 日曾发文高调监管部门要求“叫停特斯拉刻不容缓”,其后也悄然撤下,就像那狐狸的尾巴稍稍露出一小截,瞬间又收了回去。 对于中国官方的上述行动,境外媒体的解读一是想要借着种种施压,逼迫特斯拉交出某些关键技术,或者是要把特斯拉赶出中国,为华为以及其它国产电动车腾出销售空间。我觉得第一个理由不太可能实现,第二个推论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特斯拉的存在大大挤压了国内电动车的生存空间。因此最近一系列行动,可以看作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情绪,通过政府行为作出了宣泄。看看全球电动车第一季和国内三月份的销售数据,可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第一季全球销售数据
三月份中国销售数据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五个部门,以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投诉为由约谈特斯拉”的理据是何等的苍白无力。电动车上路,确实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不少意外。根据媒体 3 月 29 日报道: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一批车企的汽车召回计划,4 万余辆因安全隐患实施召回的车辆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超过 33,000辆,占比约 80% 。那么,是不是特斯拉的车安全隐患最为严重,因此引来相关部门约谈并提出警告呢?且让数据来说话吧:
投诉比
以上的“国内轿车投诉销量比排行榜”由号称“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的车质网整理公布。假如大家认为上图数据可信,特斯拉应该不是唯一一家要被约谈并被警告的厂商,那么其它制造商被约谈、被警告了吗?我们不知道,媒体人好像也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了,“就是不告诉你”。不过据我所知,特斯拉确实招人嫌,在美国,打从 2016 - 2021 年,特斯拉多次被使用者投诉“无法控制地加速、踩下了刹车踏板、但车辆还在持续加速”。但是美国 ODI于 2021 年 1 月 8 日作出过这样的结论:“凡有数据的事故都有证据表明,意外加速是由于误踩加速踏板引起的。没有证据表明,特斯拉的加速踏板、电机控制系统或制动系统存在任何导致事故发生的故障。没有证据表明,特斯拉存在容易诱发误踩加速踏板的设计缺陷,关于‘电子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意外加速’的理论猜测,是基于对系统设计和日志数据的不正确假设。” 按照美国的统计数字,美国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大概是 42,000人,其中涉及特斯拉的不到 100 人,也就是说特斯拉车系与其它车辆在美国引致死亡的比率是 1:420 但是在美国,媒体关于特斯拉交通事故的报导却占了相关报道的 95%。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因为特斯拉的营销策略使得依赖广告的媒体无法分润,所以心怀怨恨。我认为这种阴谋论有市场但无法确认。更主要还是人类的传统心态,对于不由自己掌控的新事物的本能担忧,加上特斯拉近年的风头太劲,难免带来“枪打出头鸟”的状况,引致媒体对与其有关的事件给予特别的关注。
在美国的负面新闻比
特斯拉何去何从?可以肯定的是,除非中国真的下狠手,撕破脸应某些网友的要求让它“滚”,否则它是一定会想方设法在中国呆下去。回顾 2018 年 8 月 2 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所披露的讯息,上海建厂的资金将来自中国本土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地方债务”,无需靠变卖股票筹资。他说“我认为,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的计划基本上是利用中国本地银行提供的一笔贷款,为上海的超级工厂提供资金。”也是在同一天,中国媒体报道说“在上海市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之下,目前上海部分银行已为特斯拉上海工厂提供了低息贷款。”根据我所得到的消息,所谓的低息是年利率 3.9%。也就是说,马斯克不用动他的老本,也避开了资金流入及流出的汇率以及政治风险,仅用中国提供的低息贷款就把他的超级工厂盖起来了。特斯拉也计划在德国的勃兰登堡州格林海德市建设他的首家欧洲工厂,并设想在 2021 年 7 月 1 日前启动生产。但工程因为环保问题屡屡受阻。去年 12 月,德国一家法院要求特斯拉暂停对其拟建工厂所在地的森林清理工程,因为当地环保组织担心,森林砍伐将危害地下冬眠的滑蛇和蜥蜴。相对而言,特斯拉在上海所受到的礼遇真是叫马斯克半夜睡醒都偷着笑。据境外媒体说,特斯拉的财报显示,单论 modle 3 的造价,上海工厂的生产成本比美国生产的要低了 65% 。试问这样皮薄馅足的大馅饼哪里找? 从上海方面来讲,由于双方有一个“对赌协议”,从 2023 年起,每年可以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收取 22.3 亿元税金,同时还有持续投入资本的承诺,看起来是一桩稳赚不赔的生意。譬如特斯拉近期又将投资 4200 万元人民币,在上海汽车工厂附近的一家新工厂生产充电器(即充电桩)。虽然说相较于 2020 年上海全年完成税收收入 13052.7 亿元的数字,22.3 亿元只不过是很小的占比,毕竟也是一项稳定的收入及可持续发展的业绩。因此在这次事件中,上海官方并没有加入声讨特斯拉的大合唱。
对赌协议
通过过去几天媒体在特斯拉事件上各种表演以及网友的悠悠众口,可见在如今资讯流通极度发达的时代,要堵住每一张嘴真是不那么容易。 4 月 19 日,也是在 2021 上海车展上,“华为与赛力斯推出华为智选生态新品类产品——赛力斯华为智选 SF5。”这一则新闻引起媒体一阵亢奋。其后两天又纷纷对“华为智选SF5”获得3000 两的订单赞誉有加。有一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家连手机都搞不定的公司,去做汽车,你们来热捧。一家能把火箭发射到太空再回收利用的公司去做汽车,你反而去质疑它们的品质,逻辑何在? 也许逻辑就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