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5 月 13 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近期,全国疫情整体继续呈现下降态势。但是,鉴于“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演化,疫情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我国仍将持续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压力。” 5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0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的署名文章《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坚决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以上两项报道,显示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不松劲战略思维的态度和决心,同时再一次向国民告示“新冠病毒不是流感”,定期检测、集中隔离将会是新常态。 马晓伟主任的文章分三个方面发出指导意见: 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 15 分钟核酸“采样圈”,每周定期检测,重点人群加大检测频次。 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以可移动检测力量为重点,加强公共检测实验室、城市检测基地、第三方实验室建设。在采样人员调配上尽量不要挤占日常医疗资源,医疗机构的检测能力主要保障日常疾病诊疗。 收治隔离能力再加强,提前规划准备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永久性方舱医院、集中隔离点,把防控的人力物质资源备足备齐,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迅速启用。 马晓伟主任和雷正龙副局长都是专职的疾控官员,他们所作的自然是权威性的陈述。尤其马主任文章中所列三点意见可以说是针对过去两年多抗疫中产生的种种不足做出了调整。 对于前面两点,我的理解是,除非新冠病毒不再演化或者像天花一样被消灭,否则核酸检测就要每周进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上,就大城市如何建设 15 分钟核酸“采样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15 分钟核酸“采样圈”,要求进一步扩大核酸检测的采样人员队伍,各地也在鼓励具有卫生专业背景的人员,经过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培训参加核酸采样工作,而不仅仅是现有的医生和护士。此外,核酸采样现场的信息录入、秩序维护、答疑解惑、服务保障等工作,可以由一般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担任。在核酸检测的质量方面,国家卫健委组织国家临检中心以及各省份临检中心对检测机构进行室间质评,目前对超过 3.5 万家次的实验室进行了室间质评,合格率达 99.7%。 衷心希望监察专员郭燕红的讲话,能够消除了人们对于北京朝安医学检验所之类检验机构的质疑。我认为,15 分钟核酸“采样圈”的建设,除了防疫的功能,对于增加就业、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确实有帮助。 建设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收治新冠病人无疑在减轻城市医疗系统的压力方面有积极性效果,不过这类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的专业人员从何而来,恐怕不是拍拍脑袋就能解决,至于编制、配套等问题也都应当是细致的工作,当然这都是卫健委以及各地政府考虑的事项。 最教人难以理解的是“永久性方舱医院”的构想。据说“方舱医院”也被称之为“临时医院”或者“社区医疗设施”。属于“临时医院”的方舱以其简易快速的优势应对突发医疗事件,一般不具备完善的医疗设施。按照马晓伟主任的意思,他所说的“永久性方舱医院”应该归类为“社区医疗设施”,这样一来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社区医疗设施”属性的所谓方舱需具备完整的医疗器材和医护人员,不免牵涉到城市医疗系统的扩编和人员调整。还有,马主任说的“永久性方舱医院”,既然目的是“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迅速启用”,没有疫情的时候是任由其“备而不用”还是纳入常规医疗服务呢?如果纳入了常规医疗服务,一旦发生疫情又“迅速启用”,会不会再次影响了常规的医疗服务呢?这些问题如果事先没有规划好,相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或者说,马晓伟主任及其同僚们都觉得“新冠病毒”不可能被“清零”?因此“方舱医院”必须是“永久性”设施呢? 细思极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