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众曾经把没有房产的人称之为“冇壳蜗牛”。此语不含恶意,实在是一种无奈的写实。同样是四个字,读起来竟然比成语“家徒四壁”更为悲凉! 中国大陆自 1949 年以后,私有房产被“房屋公有制”所取代,然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演进到“全民有房产”或者说“接近全民有房产”只用了不到四十年,堪称人间奇迹! 前一阵子,与一位“闪亮回归”新西兰的青年才俊谈起国内房地产业频频爆雷,前景堪忧。这位朋友说:“现如今国内人人都有房产,影响不大。”我着眼的是,占国民收入总值约百分之三十的房地产业坍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在他看来却仅仅是解决国民中“灵活居住者”的问题。我俩在这件事的认知上,代溝是有的,更主要的却是观点与角度。 说到“全民有房产”这个话题,不禁回想起十多年前,曾经有过“全民有房住还是全民有房产”的讨论。当时的状况是,中国大陆的私人房产拥有率已经接近百分之九十。其中有“福利分房”,也有“棚改房”和“城改房”,当然更多的是房地产商开发的商品房。讨论的议题包括土地拥有权与房产的关系、如何能保障低收入人士对住房的刚性需求等等,论者不免把新加坡的“组屋”作为借鉴。 中国土地国有的属性不容变更,因此有了“经济适用房”,作为一种对低收入人士的保障措施。不过从施行的效果来看,“经济适用房”并不是一项成功的政策。2007 年,有论者提到,当时经济适用房每平米的售价是三千元,虽然低于市场价格,但是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仍然是难以负担的选项。结果得益者,反而是那些有能力使用各种手段,虚报收入以符合购房要求,利用审核漏洞,购置“经济适用房”来图利。 房地产迅猛发展的那些年,全国各地的土地拍卖,频频出现“地王”级的得标价。在那样的气氛下,各开发商的商品房售价有如芝麻开花 - 节节高,新开楼盘的售价自然就是水涨船高。房地产商借助媒体刻意渲染“心动不如行动”的概念,买家则本着“晚买不如早买”的心态,纷纷入市,楼房销售形势一片大好。在这种普遍“赶早”心态的推动下,造就了“全民有房产”的现象。 假如岁月只有静好,房价一直保持上涨的势头,买了房的朋友自然是额手称庆,满满的幸福感。可惜世情就像那首粤语歌所唱的“知否世事长变,变幻才是永恒。此中波浪起跌,当然有幸有不幸”。一场波及全世界的新冠疫情,地球村里的人们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状态。 各国政府应对疫情各出奇谋,有的严防死守,围追堵截;有的无能无策,放任自流;有的资源匮乏,无奈躺平。对于各国国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质量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尤其是家庭开支中有“房贷”压力的人们,感受更深。 2020 年,羊城晚报记者戴曼曼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19 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户总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住房占比近七成,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房贷占家庭总负债的 75.9%,这是一个相当值得注意的现象。 其实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债务,比起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家庭债务来,并不是最高,世界家庭债务排名第一的是瑞士。不过,由于瑞士政府对于房贷的监管多有限制,银行放贷也极为谨慎,因此瑞士家庭债务中,房贷的占比并不高。房贷占比约 95% 的日本家庭债务,即使不是世界第一,大概也差不多。难怪有人说日本的房贷可能要三代人才能还得清。当房贷在家庭负债的比例中占据高位,说得好听是“有产阶级”,说得不好听却是“房奴”。 近日,登上大陆热搜的话题是“专家建议还房贷时间延长至40年”。表面上看是要缓解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实质是在沿着日本的路子走。其中的区别只在于,在日本,房屋使用权是永久的,房屋所占用的土地也归个人所有。这就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日本人即便要三代人才能完成房贷,他们也戮力以赴。 我所居住的这个鸟到处拉屎的岛国新西兰,房子与土地是捆绑在一起,你买下来了就是你的。不过政府会定期给土地和建筑物估值,然后征收地税。估值书中,建筑物价值的占比极小,土地的税率则根据不同地域有点差异。近年新西兰各大银行对于房屋贷款持相对审慎的态度,想要当“房奴”倒也不太容易,更不会出现三代房奴的现象,万幸万幸! 有朋友也许要问,新西兰申请房贷不容易,岂不是有很多“冇壳蜗牛”了吗?答案是一点没错。但是,政府一向有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政策。除了兴建公共房屋之外,还会与一些有意出租房产的业主签订租约,把这类房子提供给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新西兰的公屋会分散在城市的各个不同区域,以避免大面积公屋集中在一起,最终形成实质上的“贫民区”。因此人们会在某些豪宅成片的的区域,看到一些很不起眼的公共房屋。前一阵子房地产市场走俏,有人曾经提出把这类豪宅区的公共房屋迁移到其它地区,以便充分体现该等地区的土地价值。由于涉及公平原则等价值观,最终不了了之。 说到底,最苦的还是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中产阶级”,他们无法享受公共房屋的优惠,想要摆脱“冇壳蜗牛”的状况只好咬紧牙关当“房奴”。所幸的是,只要新西兰没有改天换地,挣下来的这“壳”就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