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本月上旬应邀访问俄罗斯的四天行程中,先是在曾经名为海参崴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然后在在莫斯科与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分别举行会谈,并会见国家杜马五大党团负责人。 中国人大网的新闻稿报导了栗战书的访俄之行。关于与俄罗斯国家杜马五大党团负责人会面的描述是这样的: 会见国家杜马五大党团负责人时,栗战书表示,各党团一致积极支持加强对华友好合作,充分表明发展好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各党派、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中方愿同俄各党派保持密切沟通与交流,夯实中俄友好和务实合作的基础。国家杜马五大党团负责人表示,愿积极发挥党团作用,加强俄中党际交流,为深入发展俄中关系、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不懈努力。 但是,人们通过俄罗斯杜马电视台发布的视频看到了更多的内容。在一段 1 分 44 秒的视频里,栗战书说: 在涉及俄羅斯切身利益和一些重大关系的問題上,中方也是表示理解和支持,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就像现在的乌克兰问题,美国和北约直接逼到俄罗斯的家门口,涉及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采取认为应当采取的措施,中方是表示理解,而且從不同的方面給予策應。那么我认为这个可以说是俄罗斯被逼到了墙角。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儿采取的一些反制。 我相信俄罗斯友人听到栗战书这番话应当感到温暖却未必满意。 《辞海》中“策应”的词条解释是:军用语,左右或前后两军,相互呼应作战也。 从今年 2 月 24 日俄罗斯发动侵乌之战以来,实际上并没有中俄“相互呼应作战”的情势,因此不应该做那样的理解。 现代辞书关于“策应”的解释有: 按预定计划相互配合呼应; 战斗中互相配合应敌; 斗争中在舆论或行动上造成声势对自己一方进行的支持。 这次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行动,中方是否“按预定计划相互配合呼应”并没有明确证据,“战斗中互相配合应敌”也并没有发生,这样一来,这两项解释也不贴切。 经过这番排除法,栗战书所说的“策应”就只剩下了“在舆论或行动上造成声势”这种唯一的解释。 不过这场仗打了超过半年,仅仅口头上“策应”一下,未免有点口惠而实不至,俄罗斯方面也许早有腹诽,既然没有说出口,自然可以不加理会。然而“策应”一说,却和中国政府明面上刻意营造的“中立”姿态不符。 看来给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写稿子的人该打屁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