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的“四維八德”是一種傳統,然而內容並非一成不變。流行於宋朝的時候講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一套“新八德”,並把忠與孝放在了前面。 “忠”字最早見於戰國,《說文解字》解釋為:“敬也。從心,中聲。”原來泛指為人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做好本分之事。到了宋代之後,卻在一定程度上發展成服從君上的一種道德義務。 “孝”指的是對父母的盡心奉養和順從,自古以來基本如此,只是到了近現代,這個“孝”字的含義有了一點點異變,下文將會略作陳述。 為了提倡“孝道”而編撰的《二十四孝》故事,講述了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用意自然是好的,只是有些故事現代人看來卻難有共鳴。譬如曾參的“齧指痛心”,可以說是一種心靈感應,董永的故事則只能歸類於童話。郯子的“鹿乳奉親”有一定的可信度,丁蘭的“刻木事親”卻近似於“神跡”。王祥“臥冰求鯉”已經接近荒誕,郭巨“埋兒奉母”更是不近人情。 《二十四孝》裡我最喜歡的是老萊子的“戲彩娛親”。原文如下: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爛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按照前人“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即使是早婚早育,老萊子的雙親最低限度也有八十多九十歲了,一家三口都高壽,實在難得。更為難得的是老萊子不僅在日常生活上事事用心,還不遺餘力地為雙親創造“笑一笑,十年少”的小趣味。 西方文化里似乎不太講究“孝道”,他們更為注重“親子”,尤其是比較注重與青少年時期的下一代作互動。最近幾十年西風東漸,國人中也有受其影響者。不過,無論中西方世界,總有些人把“親子”演化成溺愛。為人父母者不僅在物質生活上對孩子有求必應,甚至當孩子犯了錯還百般維護。粵人針對這種現象創造了一個新詞“廿四孝老竇(母)”,很明顯地,這個詞含有貶義。 “親子活動”確實有其積極意義。父母陪着孩子在假期進行一些活動,如野足郊遊,或者參加由社團、企業組織的某些活動,既能讓孩子結識更多的朋友,也可以促進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既鍛煉了孩子的性格,也能讓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廿四孝老竇(母)”帶來更多的是負面影響。如一些影視名人的子女濫交、吸毒、行兇作惡等行徑,多多少少都有“廿四孝老竇(母)”的一些因素在。為人父母者,切切要引以為戒。 最近,赤土神州由官方催生的一項新政策,創造性地把“親子活動”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令人嘆為觀止。 “新京報”本月 23 日微博發文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北京多家銀行了解到,北京各家銀行在貸款年齡期限上不盡相同...... 70 歲也並非所有銀行的“紅線”。”據說中信銀行北京分行的住房按揭貸款項下的借款人年齡與授信期限之和最長不超過 80 年。交行一家支行表示,當前最高房貸年齡期限可達 95 歲! 讀到這則報道,我深深體會到這些房貸政策中濃濃的人情味。 在新西蘭,想要貸款買房子,銀行會從借款人的收入、支出、債務、信用記錄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收入項包括了工作收入、房租收入等。銀行會考慮借款人收入的穩定性,例如在職時長、行業是否受大環境影響。除此之外,銀行還會考慮借款人每月的支出,包括了食物、買衣服、交通費用、水電網煤氣費、話費、保險、孩子花銷、娛樂項目等一切的日常花銷。還有借款人名下的其他債務例如:車貸、信用卡等。最後,貸款期限還不能超過 30 年。因此,在新西蘭想要貸款買房,雖然沒有明言,年齡就是一道很難跨越的鴻溝。但是,銀行審批絕對不會提及年齡因素,畢竟他們不願意被貼上“年齡歧視”的標籤。 上述對於房貸的所謂考慮因素,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赤裸裸的“在商言商”,不會考慮“無殼蝸牛”擁有一套自有住宅的迫切心情。尤其是把“房租收入”這一點列入考慮因素,按照某一套標準來說,明顯就是鼓勵“房炒不住”,為社會動盪留下了隱患! 有人也許要說了,“最高房貸年齡期限可達 95 歲”也是有附帶條件的哦。沒錯,這一項附加條件就是“需要子女擔保,而且借款人退休金和擔保人的月收入可以覆蓋月供的 2 倍。”然而正是這項要求,把兩代人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同進退,共榮辱,時刻不忘付房貸的初心,實現“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美好願景。 因此我要說,這項“德政”堪稱地表最強的“親子活動”,沒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