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时,喜欢乱翻书。翻到老爸上小学时的国语课本,其中有一篇就是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他的用词很平实,内容却很奇特,看得我笑得肚痛。叹天底下竟有这等懒人,居然死人和活人也能过得差不多。 慢慢地自己长大了,发现这世界原来黑白并不是那么经纬分明,一清二楚的,于是学会了用国粹的处世法:难得糊涂来过日子。在中国是该打哈哈的时候就打哈哈,在美国则是该handwaving的时候就handwaving,装糊涂的次数与年龄成正比递增。到如今,几十个年头过下来,本是自嘲式的“装糊涂”日子居然过得以为本来就该是那样的。再回头读老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自己已经全然笑不出来了,因为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差不多先生,不温不怒,得过且过,含含混混地过日子,不以己喜,不以物悲,与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有诸多共鸣。 眼神和听力逐年下降,虽然差得多,表面还得装得差不多。做菜盐放多了,就加点水和糖,搅和搅和也就差不多。小孩不听话,淘气惹事,想想那些个聪明听话的孩子保不定也有啥事让父母不得安宁的营生,要遭的罪也是差不多的,也就不带抱怨了。现在就等最后那生死一刻,我估计也能说出那句经典:“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差不多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态度决定了人的活法。凡事怕认真,如果有朝一日,差不多先生泛滥的话,就再也没有人较真了,事也就不再是个事,一眼望去,天底下也就没啥烦心事了。偶尔冒出一二个顶真的刺儿头,也不可怕,肯定会被占绝大多数的差不多先生们的口水冲刷得无影无踪。 在差不多先生充溢的国度里,人们和谐共处,没有争斗,没有压力,没有目标,明日复明日地过着安详甜蜜的日子。 差不多先生传 by 胡适 ------------------------------------------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店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8 点 30 分开,同 8 点 32 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