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空窗期艳遇 逃过“双规” 旅泉
在太太调北京之前和她回家生孩子的期间,有些艳遇。尽管多是工作之便,不是主动所为,也应该竹筒倒豆子。
八三年胡耀邦总书记要邀请一万日本青年过来大联欢。中央一讨论,当时北京星级酒店只有4000个床位,由此定为邀请三千,出北京以后分开走。
筹备期间认识了18岁的舞蹈系学生小陈。那个长发飘飘、北京腔脆脆。
那天她穿着大红裙子,一进北京饭店舞厅,就做了一个芭蕾旋转,测试一下地板,那个精怪鬼气活灵活现。
音乐升起,第一个舞曲就是Lady in Red,太完美了!我走上前做了一个夸张的邀请动作,接下来最先冲进了舞池。
这一曲跳下来,就连跳了七年,直到我离开北京。
当时北京交谊舞大流行,无论多大的舞厅,多宏大的场面,她妖娆轻盈的马尾辫一甩起来,立马成舞厅主角。后来在工人体育馆中日青年数千人巨型联欢集体舞,她都能出类拔萃,夺目而出。
学舞的女孩永远比男孩多,八十年代初那些年,那些好舞厅,总是一排排年轻漂亮的女孩,穿着最时髦精致的小裙子,搭配一身光洁透亮的皮肤,坐在舞池边。为了展现她们的青春,滿眼秋水,翘首盼望给力男生邀请。
我身临其境,每每感叹分身乏术。
随便挑一个,回报给我的都是明晰闪闪,欢乐、激动,Let’s go!性感活泼的造型节奏、肢体舞动,加上七色灯光彩虹,喜悦像泉水一样外涌,我是漂在喜悦大洋中的一叶小舟,被荡漾、被淹没…
因工作之便,手头上什么票都有。芭蕾舞、音乐会,小陈想看什么,就带她看什么。
当时最火的北京饭店、民族饭店舞厅,北展、国际俱乐部,记协礼堂舞厅,根本没有卖票一说,全是党政机关包了。
在体能和速度上,我这个国标一级运动员,滿滿支撑她的表现欲。华尔兹快三,多大的舞厅一口气到底;右手使劲往上一提,她一个顺势小圆心旋转,就是八圈,稍一加力,又是八圈。
一高兴,她说我比舞蹈系的男生要强,我心花怒放,半信半疑。那些十几岁小男生都是刚发育,哪有我这么強大肌肉和力气?
经常一个动作就能抓住全场的眼睛。我半蹲她用左脚站上的我的大腿,在我背后轻轻一绕就用右脚就踩上了我的肩膀, 一秒钟鹤立鸡群,技压群芳。唯一的要求:不要抬头,下面看裙子不雅观。
若大的北京城,那时还没有私家车,道路宽广,的士遍地,晴空满天。
春风得意马蹄疾, 踏遍舞池正年轻。
在她二十岁生日那天,我在她白白的胳膊上写了一行小字:
“每一个没有热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太太调进京后,她依然是不离不弃的舞伴,经常来报社舞厅,我用小金库的钱请乐队,莺歌燕舞、陶醉人生。
本报后勤处长罗志军是红二代,老婆支玉都为报社医务室护士,万里挑一的大美人。罗志军出名的怕老婆,只美女只要音调一高,罗说话就自动调低八度,过一会干脆没声了。
怕老婆不等于没出息,罗志军后来差一丁点儿,就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
支美人让罗出钱找到二个Tango比赛获奖者来报社教舞,我是她的学舞舞伴,大家都想复制获奖的那套绚丽的高难度动作。这是一个很错误的选择,别说学得像不像,结果影响了几十年,换个舞伴,Tango就没法跳了。
八九年北京风雨飘摇,高干子弟大部分都往外跑,支美人要与我来加拿大,差点跟老公闹翻。没想到后来罗志军挞上青干局快车线,下派南京副市长,连跳好几级,一路高升到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与令计划、李源潮称兄道弟,差点返京做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的政法委书记。当时南京街头都挂着《罗志军语录》,据此推测,支美女好多年一定都是江苏的慈禧太后,幸亏她没来加拿大。
今年传出罗志军跳楼,我知道是谣言,真正的原因是心梗时家中无一人,之前就有过一次,头摔了一个大包,救了过来,可见政治待遇下降之快。
离开北京时,小陈才23 岁,一直没处上正轨男朋友。初到加拿大我居无定所,她找我太太要地址,碰了个一脸和气的软钉子。
十年后再回国,油头粉面期待重温舞台旧时光,不曾想到舞厅全部卖票,门口已全部换成大妈,去小陈家的东四机关大院寻找,老门卫还认识我;“走人了,肉包子打了东洋狗,有去无回了。”(嫁给了日本人)。
这样也好,如果她在北京,又不怎么幸福,我还不心疼得要死?
这是个自我安慰,不管什么安慰,都扶不平心中的失落。
后来没有舞场的日子,球场成了替代品。
另一段是大学同学,虽然时间不长,却也是惊险过山车。
凄风苦雨仓夹道, 孤男寡女都风骚, 天生丽质招嫉眼, 干柴烈火无炉灶。 (删节)
闹得动静最大的是复旦实习生。《星期刊》主管范围宽泛,有趣好玩,新闻实习生都愿意来。不灵光、不顺眼的完全没有机会。又灵光又顺眼的复旦新闻系实习生挤了进来,一起去四川出差。
漂亮又聪明的女孩一定会撒娇,一路好吃好喝伺候。在成都住在赫赫有名的锦江宾馆,总经理亲自安排,(四川记者站同事他爸)。
参加全国五星酒店青年厨师烹调大赛,我还是个最年轻的评委。所有参赛全是科班,菜肴用料极为讲究,菜名更是花枝招展,从头到尾吃的都是艺术品。其间那个主持人的吆喝现在还记忆犹新:
“把一等奖端上来“。
“把特别奖端上来”。
锦江宾馆炒菜的都是国手,寻求刺激,她要求加辣。有一天提出比赛吃辣,餐桌上有一满缸辣椒酱,又从邻桌拿来另一个满缸,最后我把一整缸辣椒酱白口吃光获胜。
骄傲留给自己,艰难困苦都甩给了自己的后门。
游武侯寺那天,艳阳高照,秋高气爽,侃侃而谈我的高见: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都是编造的。诸葛亮潜心研究时局,急欲出人头地,刘备不去找他三次,他一辈子就算了?
诸葛亮当时啥都不是,刘备凭什么要去三顾?
诸葛亮登门找刘备自荐,更合情合理,比《三国志》早的《魏略》已有记载,我毕竟是学历史的。
深层的原因是:天朝从古到今,没有任何政治模式,比明君和贤臣的搭配更为理想,刘备是礼贤下士的皇帝标兵,诸葛亮是鞠躬尽瘁的宰相标兵。两个标兵加起来就是中国梦。
《三顾茅庐》得到官方和民间的认同,是中式理想国的核心内容。老百姓的价值就是趴在地上山呼万岁。
一千多年,中国人有意无意忽略《魏略》自荐说,一厢情愿地推崇《三顾茅庐》,硬是把这个伪故事搞成了《中国第一故事》,家喻户晓。
“你是戳穿千年伪故事第一人?” 小复旦毕竟是文科生,”为什么不写出来?”
当晚一口气写了四千字《诸葛亮与中国文化》,寄给人民日报文艺部,迎合了当时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因为有点长,人民日报分二天发表,基本观点当时被普遍接受。
后来又为中华书局的《学林漫步》写了篇《三顾茅庐与隆中对策质疑》考证,引出几十篇论文的讨论,易中天后来讲三国也引用了。
社科院研究员兼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委的刘志琴为此文鼓噪,推荐中青出版社给我出文集。《走向未来》丛书总编辑包遵信审稿,给起了个书名,又写了个序言寄给人民日报。
这本文集的第一推手,应该是这个小复旦,可惜写序言认字排辈,还轮不上她。
坐船经长江三峡到武汉,想吃我妈做的菜,把她也带去了。妈看儿子都会特别心细,发现我内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问怎么回事?我不自觉地看了小复旦一眼,我妈跟着看过去,她恨不得找个地缝…要不是我妈在场,我的胳膊又要多紫一块。
我妈一看眼神就知道不对劲。急得一夜睡不着觉,深为我的前途担忧。第二天正重警告让我马上结束出差,回北京散伙。
那段日子欣赏尼采名言: “把生命的小屋建在悬岩边上; 把人生的高光时刻放在风口浪尖上”。 写了一篇小说 《孤注一掷》,大有为了小美人孤注一掷的味道,被当时在做编辑的马未都相中,发表在《青年文学》上。
青春像水一样流过!
80年代是个特殊的宽松年代。这以后和我情趣相投,没有过硬后台,又喜欢出风头的同学同事,都变成高危人群,前后被“双规”。有著名的“五毒书记”张二江、有江泽民610办副主任彭波…
我八九年出国,80年代就这么平安地过去了,后来回国参加同学同事聚会,都戏说我是第一个要被“双规”的,第一个跑了。
共产党虐待了我的曾祖辈、祖辈、父辈,他们一声不吭的走了,那些被“双规”人,也是一声不吭的坐在牢里。
你再牛逼也就是一个人,而党天天开会…
我没犯罪,还占着那么个温饱思淫欲的位置,我为什么要出来再遭遇那么多艰辛?出国前后我想过很多遍。在北京,年轻人有上进心,我天天都怕许多人,怕抓着我小命的领导对我不高兴,怕打小报告的竞争对手,怕衣服穿得夸张,甚至怕看大门的门卫说下班后有女生来访… 总之,我不可以在我的生命中从容不迫,保持生而为人的尊贵和庄严。
出国了,老子谁都不怕,这是最硬的理由! 幸运还不止这些,如果说当年春潮似海,我的武大第一个太太就是根定海神针,她这根线牵在我身上,离婚后我满世界游荡,而她没有再婚,始终还是根线。在我荷尔蒙爆棚的时候,在那些悬崖边晃晃悠悠的恋情,总会被这根线拽一下,让我定定神,没有掉进去,今天才有个安静的晚年。
前期回顾:
(十四)共产党最毒的是什么? (十三)特务遭遇双面间谍
(十二)北京做记者兼职党的特务
(十一)大学入党 领教这个私利集团
(十)女子不才便是德 男人不才便是胆 (九)武大校长之死看毛腊肉有多阴险
(八)老干部姐夫痴情仗义 桃花运序幕拉开 (七) 爱我的人我不爱 我爱的人不爱我 (六)目睹青梅竹马美人毁灭. (五)抗拒上山下乡 用搓衣板自残 (四)16岁离家闯荡上海苏杭 (三)“死于非命”是我少年时代的期盼 (二) 民国到“解放”,祖宗全栽光 (一)家族兴衰 何须三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