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26,54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闲话“左、右”
   

在现实生活里,“左”与“右”只是方位名词而已,并且是“相对立而存在”---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左右”平衡才能长久站立;“左右”交替才能迈步前进;“左右”伸展才能充分扩充;“左右”齐全才能方位明确……

 

而在中国丰富的文字宝库,有关“左”与“右”的成语也层出不穷,比如,“左右逢源”、“左右为难”、“左思右想”、“左顾右盼”、“左膀右臂”……虽然条目繁多,但基本特征还是“左”与“右”的“平起平坐”, “左”与“右”的难分难离。

 

 

但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中文里的“左”字逐渐成了褒义词,好像“左”就代表正确、革命、前进;而“右”字却渐渐成了贬义词,意味着错误、没落、反动……

 

估计这种“变迁”源自几十年前,那几次政治运动多以反“右”为主。比如,1957年的反右;1959年的反右倾;“文革”的主要对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自然又是反“右”。即便是林彪事件爆发之后,人们也曾激烈争论林彪集团的性质到底是属于“左”还是属于“右”?最后结论是林彪集团执行的是形“左”实“右”路线,结论还是“右”……在“批林批孔”中,批判孔子提倡“克己复礼”,鼓吹“复辟倒退”。连中国古代圣人也被打成了老“右”。

 

据说“文革”期间“红卫兵”提出的口号还要邪乎:列队口令要更改,不能再喊“向右看齐”,必须改为向“左”看齐;马路上车辆行驶要靠“左”,而不能靠“右”;军宣队、工宣队进入基层单位都去“支左”,而绝不可能“支右”…… 所以,在那个年代,大陆中文词汇里的“右”字已经与“坏人坏事”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地、富、反、坏、右”)。“右”字就代表了“复辟、倒退、反革命”等等。而“左”字则总是与革命派、无产阶级、先进分子联系在一起。

 

万维网友欧阳峰曾经撰写《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 《A Whole New Mind》读后》一文。其中谈到在工业化时代,人们最重视的是“左半脑”的能力。而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路越来越重要。设计、想象、游戏、美感等等都离不开“右”半脑的发达。人们的竞争和进步更加侧重于“右”半脑功能,所以就要注意强化和开发人类的“右”半脑……读完此文我不禁冷汗一身。换了几十年之前,欧阳峰这种鼓吹“右”脑重要性的文章还不是十足的“右派言论”?

 

 

假如将“左”与“右”引申到政治经济领域,通常的解释是“左”代表激进、冲动、变革。而“右”则代表着传统、保守、守旧。但这绝对不等于“左”就代表正确、进步与革命,“右”则代表错误、落后与反动。因为“左”也包括着不符合客观现实、超越客观实际的含义。

 

纵观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历史,“左”的倾向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还少吗?先是土改,公私合营,最后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这一“社会主义革命”的结局就是彻底剥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但社会的生产力与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都远远无法跟随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迅速变迁,其结果是极大地打击了群众的生产热情,严重超越了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水准。至于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以及“文革”运动中,“左”的危害就更不用去说了。于是,改革开放之后又实行土地承包,又容许私人经商,一切又回到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是在努力纠正先前的“左”。

 

在中国文化与思维习惯之中,似乎有一种“宁左勿右”的倾向存在。脱离客观实际、超越客观现实的“左”字号风气很容易得到提倡与盛行。比如,一旦提倡增产就要“亩产万斤”;一旦提倡“招商引资”,每个城市都要组团出国;一旦号召建立高科技园区,每个都市都在大干快上;一旦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每个地方都开始大兴土木,拼命建造各种楼堂馆所、拼命追求GDP……对此,万维网上山脊匹夫的《市场经济的歧途》一文做了精彩的论述,他写到“近代中国,一件新事物出现,常常接着便是‘一窝蜂’似的都跟风。在提倡市场经济和产业化之后,就一窝蜂地什么都产业化。不该产业化的产业化了,而最该产业化的却没有……看看当前关乎民生的三大问题,教育、医疗、住房。最不该产业化的是教育和医院。最该产业化的住房却很不彻底……”在我看来,这种“过犹不及”的社会现象或许就与“宁左不右”的思想方法有着密切关系。

 

 

小时候曾经非常崇拜“法国大革命”。长的之后方才知道,这种激烈“革命”往往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人间灾难与社会动乱,其后遗症极可能导致引发又一场激烈的“革命”。有人曾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总结为“穷则变,变着富,富则修,修则败,败则反,反则乱,乱则穷……”这种改朝换代的历史只图“革命”的痛快,不求改良的渐进,其结果常常是彻底摧毁了“旧世界”,却无法建设“新世界”。而西方好些国家的政治变革未必完全依靠疾风暴雨的极左“革命”,而是通过渐进的右倾改良。

 

到了国外方才知道,在英语里,人们习惯将保守派称之为“右派”,而将自由派、民主派或激进派称之为“左派”。即便如此,“左”和“右”好像也没有丝毫的贬褒之分。更没有明文规定“左派”就一定是好人,代表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而“右派” 就一定是坏人,代表着“倒退”和“复辟”。

 

人所共知,美国的主要政党是民主党与共和党,前者通常被称之为左翼,后者则常常被称之为右派。类似的政党分布几乎遍及所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如,加拿大的自由党(Liberal Party)与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of Canada);英国的工党(Labour Party)与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澳大利亚的工党(Australian Labour Party)与自由党(Liberal Party)等等。

 

我非常讨厌西方议会上两党互相扯皮的低效率、慢节奏的施政方法。但或许正是因为始终有个对立面存在着,所以才能够避免一党独大、一家独裁,才能避免制定政策时产生严重的单向倾斜。

 

上帝在造人的时候之所以让每个人都有左右两只眼睛,或许就是为了扩大人类的视野,保持客观平衡;之所以让每个人都有左右两只耳朵,也是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也非常注重左右平衡、阴阳协调以及中庸之道。八卦图不就是阴阳合一吗?

 

 

前不久,万维网上曾有过一场很有意思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人”重要?还是“制度”重要?具体而言,假如人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否可以实现某些先进的制度……这或许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制度”是“人”制定的;而“人”制定“制度”的目的又是为了约束或限制人的某些行为举止。

 

在我看来,假如借用“左”与“右”来比喻形容人与制度的关系,那么人或许就代表着“左”,因为人类的贪婪是无休止的、梦望是无止境的。从电灯、电话到电视、电脑……人类的异想天开与喜新厌旧总在层出不穷。但是,假如没有必要的制度与法律、法规加以必要的限制,人类的奇谈怪想就必然超越客观实际,违背自然规律,甚至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极左”思潮。其结果就是人类遭受自然规律的报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约束人类行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则可能代表着“右”。

 

这就好比手机的流行与广泛使用给人类的通信交流带来极大便利,但也因此引发了不少交通事故。假如一味强调手机的好处而不加限制的肆意烂用,或许就是“左”。反之,假如因手机造成的弊端就无条件地限制手机,恐怕就是“右”。比较正确的态度就是出台必要的法律条文,适当限制在特定场合里使用手机……人与制度就是在这种渐进的方式下不断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而走向完善。

 

总之,按照我的理解,无论是人与制度,还是民众的素质与制度法规,都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单纯的传承关系,而是一个互相依赖、互相牵制的互进与互动。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来说,人与制度就像是一个人的左右双脚---人的愿望代表着“左”,总是有着异想天开;而制度则代表着“右”,总要束缚或限制人的胡思乱想。民众素质的提高与民主制度的健全也就像一个人走路---左脚迈出之后造成了右脚的滞后,迈出右脚之后又发现左脚滞后..... 于是,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互相促进又互相带动,导致人类的前进与社会的进步。

 

 

万维网友西岸曾在椰子的博文《万维网站导读有倾向性是好事还是坏事》底下留言写到“相对绝对简单化的整体来说,其实就是两类人,对生活持有optimistic态度还是pessimistic的态度……

 

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事物,由于各人站立角度与看事物的焦点不同,有的人比较积极乐观,看到光明面多一些;有些人则比较消极悲观,看到黑暗面多一些。比如同样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的人看到其中的“精华”多一些,觉得应该发扬光大;有的则看到其中的“糟粕”多一些,觉得应该批判革新。鲁迅一辈子都在揭露中国文化里的糟粕,柏杨撰写《丑陋的中国人》来敲响民族文化的警钟,他们或许过于悲观,但谁也无法否定他们对中国的热爱!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假如仔细分析比较,诸子百家的各方一定也有某种程度上的保守或激进、偏左或偏右之分。更何况,即便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人无法理解同性恋婚姻,说明他在同性恋婚姻问题上趋向保守的右翼;但他却竭力支持在世贸遗址建立伊斯兰的清真寺,说明他在言论自由与宗教信仰方面又是趋向自由的左派。

 

总之,矛盾的对立双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相较量而发展的。生活里的左与右是一种自然平衡,缺一不可。无论“左”“右”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因此,实在不必厚此薄彼,更不能对一方肆易地抬高吹捧,对另一方则随意地指责打压。尤其是在学术讨论之中,更加不必轻易给他人冠以“左派”、“右派”、“极左派”、“极右派”等等“桂冠”。这样的穿靴戴帽不仅不会让对方轻易地改弦更张,接受你的观点。相反,只会增加双方的对立。

 

 

西方流行这样一句俗语:If you're not a liberal when you're 25, you have no heart. If you're not a conservative by the time you're 35, you have no brain (假如你在25岁时不是自由派,那么你就是没有良心;假如你到了35岁还不是保守派,那么你就是没有脑子)。由于西方的自由派通常被称之为“左派”,而保守派则通常被称之为“右派”。所以这句话也可以通过“等量代换”变换成“如果在年轻时你不是左派,那么你就是没有良心;如果在中年时你还不是右派,那么你就是没有脑子”。

 

我个人极其喜欢、欣赏以上这句俗语,我觉得它比较符合生活的规律---年轻人总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期盼着“破旧立新”,期盼着心想事成。所以年轻人通常喜欢跳槽、更换工作、搬迁新居。而到了中年之后就会期盼并追求安定、安稳、安居乐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年轻时代的亢奋激扬转向人到中年的平和淡泊,也是一件阴阳协调、左右平衡的自然过渡。所以,一个人“暂时”身为“左派”似乎也不值得过份的骄傲或自豪,而“已经”沦为“右派”好像也不值得过于自卑或自悲。当然也有例外,有些人过了三十五岁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激情”。比如台湾的李敖就是上了年岁的“愤青”,据说他的新作是《阳痿美国》。

 

万维网友欧阳峰曾写过一篇博文,题目叫做《人到中年:从耕种到收获的过渡》。文中写他曾经对“海归”创业蠢蠢欲动,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才与“创业梦”告别。他在文章里写到,“年轻时相当于春天的播种耕耘。那时的辛劳是为了将来的回报。同时,春天也是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时光。而人到中年,就好像到了收获的季节。不管年成好坏,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总是有着无可替代的满足……”从““蠢蠢欲动”的“海归”之梦到向“创业梦”的告别,或许也是一种从“左”向“右”的转变吧?

 

******

 

三月初,我曾在欧阳的博文《好文转贴:《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评论》的留言说我正在撰写《闲话“左右”》一文。六个月来,写写、停停、想想、写写……从初春动笔到夏末完稿……本文只是对思维方法的思考,无意针对任何具体观点展开探讨。

 

初稿写于 2010年初春

完稿于 2010年夏末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